常穎
內容摘要:高中階段的學生情緒波動較大,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就需要在生物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學會自我排解情緒,促進學生學習提高、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高中生物 心理健康 教育
高中生是生理和心理快速變化的時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如果不對學生進行疏導的話,學生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教育,引導其健康成長已經成為了目前教育的重點,而高中學習負擔較重,主要是在課堂中進行學習,因此就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生物課堂中,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心理中端正自己的心理,糾正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有關調查顯示,在二十一世紀下,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變革,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面對的挑戰和壓力是很大的。在此情況下,許多學校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來幫助學生加強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質。但是在實際教學環節,心理健康教育卻存在多方面的問題,接下來就簡要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
(一)世俗觀念影響教師發揮。
高中生物是一門包含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比如:性心理健康教育。我國目前在這一方面的教育還未開放,很少有教師能夠對這一方面的話題侃侃而談,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受到了世俗觀念的影響,在世俗中認為性是十分隱私、令人羞愧的話題,受到此種世俗觀念的影響,高中生物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一環節中就會存在許多顧慮。一方面害怕性心理健康教育會引起課堂中的尷尬,另一方面害怕性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刺激學生的誘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就大大受到了限制[1]。
(二)心理健康師資力量較弱,設施不到位。
在實際調查中了解到當下雖然許多學校已經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實際上真正授課的僅僅只有幾個人,而且在相關設施的引入上也存在不到位的現象。筆者就以我校為例,目前,我校校長對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有了足夠的重視,并且已經設立了心理健康咨詢室,但是其中的問題主要還是人員和設備這兩方面,一方面是人員不足,沒有專業的教師可以擔當此工作,師資力量的薄弱注定會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滯后,十分不利于高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就是缺乏一些相關的設備,不能夠很好地幫助高中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三)學校管理機制存在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門學科,在學校看來這種教育雖然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但是還不足以使得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討。所以,在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學校會要求教師不要在此方面花費大量的時間講解,大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學科中的滲透和融入。
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生物學科教育中的作用
(一) 有利于推動科學和人文的統一。
生物教學是一門科學性的學科,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但是因為其具有一定的人文價值,也被視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中間領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生物學科教育中既能夠進一步發揮生物教育中的科學價值,也能夠加強生物教育中的人文價值,能夠很好地推動科學和人文的統一。
(二)有利于推動素質化教育,培養新人才。
二十一世紀需要的是素質化教育,需要的是能夠面向未來,有著良好適應和生存能力的人才。將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高中生物這門學科中十分符合素質化教育的要求,一方面能夠很好的推動素質化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發展,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有助于輸出社會所需要的新人才。
三、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措施
(一)滲透競爭合作教育
目前社會競爭十分激烈,學生生活在象牙塔般的環境中可能沒有意識到這點,但是學生將來必然要走向社會,需要參與到競爭過程中。因此在生物教學中需要將競爭合作的教育滲透進來,通過各種活動來讓學生具有競爭的意識,提升其競爭力,然后進行共同促進和提高。但是合作也是目前社會的主流,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在合作中取長補短,提升其個人能力。
(二)滲透青春期性教育
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性的認識比較模糊,但是有一定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就需要幫助學生揭開性的神秘面紗,對學生加強道德培養,對學生進行性健康教育,比如讓學生分析生殖器官的解剖圖或者生理功能,這樣就會對孕育生命的過程有一定的了解,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正確認識性,客觀對待自己身體的變化,也能夠處理好和異性同學之間的關系。
(三)開展抗壓抗挫教育
培養學生毅力和抗壓能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這樣就能夠提升學生的抗擊挫折能力,在面對困境和挫折的時候就能夠懷著正確的態度,培養其良好的品質,促進學生養成抗擊挫折的容忍力,在困境中學會變通,轉變自己的思想,站在別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提升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如在學習高中生物“遺傳”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在學習中學生需要了解遺傳學的兩大基本定律——基因的分離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這兩大遺傳定律都是由孟德爾經過的艱辛的探究過程來實現的,孟德爾歷經八年的時間對豌豆、山柳菊以及玉米等農作物進行了的種植,經過不斷的探究和實踐過程,終于發現了兩大遺傳定律,教師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孟德爾成功的原因,在八年的探究中,孟德爾肯定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難,但是正是因為其堅韌不屈的意志力,才對遺傳學做出重大貢獻。再比如在學習“生物膜的鑲嵌模型”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在對細胞膜的結構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對歐文頓實驗進行了解:歐文頓在實驗過程中,利用了500多中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了分析,發現不同物質在細胞膜的穿越中通透性是不一樣的,發現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透過細胞膜,因此歐文頓就進行大膽猜測,認為細胞膜是由脂質構成的,而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歐文頓做了上萬次的實驗。教師讓學生了解“500多”、“上萬次”這樣的實驗過程,了解在進行真理探究中需要懷著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這樣才能夠取得成功。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物學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挖掘,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王奎.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2]樊永麗.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