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霖華
摘要:《好的故事》作為畢飛宇早期創造的一篇小說,出版以來一直未受到評論界關注,然而該小說體現出的作家創作過程的轉向性以及創作特征的相對穩定性特征不容忽視。本文在文本細讀基礎上歸納出畢飛宇小說創作在敘事結構上借鑒中國古代章回體小說藝術;敘述語言具有“說書人”特色;敘事聲音緊扣時代而發這三大敘事特征,肯定作家在小說創作上的不斷嘗試和創新。不再將畢飛宇標簽化為“寫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而是看到作家的成長變化與文學創作生命力。
關鍵詞:畢飛宇;好的故事;敘事結構;敘述語言;敘事聲音
畢飛宇是當代中國文壇上多產且創作類型多樣的一位作家,不僅從事短、中、長篇小說的創作,還勤于發表一些創作論,其對于自身的創作道路和文學生命有著比較清晰的認識和詳細的記錄。1996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好的故事》,看似在畢飛宇整個的作品中并未占據重要地位,但卻具有重要研究價值,以此為切入口,可以擺脫對畢飛宇標簽式的評價,看到作家在寫作上的不斷探索以及深藏于作品背后的時代環境與敘事傳統的顛覆。
一、源于古典章回小說的敘事結構
《好的故事》的敘事框架采用回旋式結構進行搭建,故事情節主要圍繞一所學校里的水池——溟池展開,展現了學校里教職人員的眾生相。全篇分為十一個小節,每個小節都被賦予一個簡短的標題并有著章回體小說中常見的類似“預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句子作為過渡。比如在第四節錦標賽的開頭就說:“水捂得住魚,但是紙包不住火?!雹俳Y尾處寫到:“但是,這天下午事情就鬧大了,全校最老實的圖書管理員參與到故事里來了,有時候老實人一出現故事反而會往高潮那邊跑。”②就此小節的開頭結尾來看,都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開頭那句既是對第三章寫白老師一伙在水里偷偷養魚做了一個總結,又暗示了此章將會揭穿白老師的秘密。結尾處更是為第五節寫圖書管理員黃溫柔和高老師的矛盾做了一個鋪墊,讓人忍不住想看下去究竟發生了什么事使得故事有了一個“高潮”。
畢飛宇采取此種方式來架構這篇中篇小說的原因有二:其一,出于故事連貫性的考慮。為了將一個個小故事串聯在一起,而不失去故事本身的緊湊性與相關性,畢飛宇選擇了傳統小說的敘事手法,吸取了章回體小說長處使得故事能夠順利地“講”下去。其二,考慮到趣味性問題。為了使得故事變得有趣,回旋式的結構應運而生,同中存異,而且章回體的形式使得故事讀上去有一種跌宕起伏之感,為故事本身增色不少。毫無疑問,畢飛宇對于古代小說的結構精華吸收得很好,同時,從近代小說的敘事傳統來看,這篇小說超越了其行動統一和人物統一的原則而最終成為一篇反烏托邦的寓言式的小說,這也是畢飛宇在寫作過程中不斷試驗和創新的結果。
從這篇中篇小說的敘事結構來看,當時的畢飛宇從狂飆突進的宏大敘事模式中掙脫出來,開始謀劃長篇小說的創作了。其初期為人所熟知的《楚水》、《雨天的棉花糖》、《哺乳期的女人》等都是中短篇佳作,長篇小說卻空白一片。直到2000年的《玉米》三部曲的出版,才為他的小說創作填補了這一空缺,之后陸續而來的《平原》和《推拿》更是奠定了其在當代文壇的地位,越來越純熟的敘事手法和建構故事的能力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流暢性,深受讀者的喜愛。
二、“說書人”般戲謔的敘述語言
《好的故事》在敘述語言上一如畢飛宇的風格,平實而又戲謔,整個文本給人的感覺是輕松的,時不時還會笑出聲來,如在說書場里聽故事,而這樣一種“說書人”風格的敘述語言,也是畢飛宇寫作的特色之一。說書是一門將文本、語言和表演融于一體的藝術,書場里的說書先生們的故事大多數來源于古典長篇小說,甚至清代小說的逐漸成熟也得益于宋元的“話本”,即說書的底本。說書人都深諳敘事學的精髓,知道一個故事應該怎么講得有趣又能抓住聽眾的耳朵。畢飛宇是江蘇興化人,在揚州師范學院(今揚州大學)讀的中文系,而揚州是一個文化古城,揚州評話藝術的魅力至今還深深吸引著揚州當地人以及慕名而來的各地聽眾。畢飛宇在揚州讀大學的幾年中,想必是受到了評話藝術的影響。
畢飛宇不僅能像說書人一樣掌握著自己的故事敘述節奏,還能密切注意聽眾的反映來及時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從文本背后似乎能伸出眼睛來,一旦感覺到讀者表現出不耐煩和困意了,他能立刻在小說的敘述中插科打諢,開一個恰到好處的玩笑,繼續吸引讀者去看他的故事,在他創造的故事世界流連。施戰軍曾評價畢飛宇的語言風格為“機智而不失油滑”。在《好的故事》中,這樣的句子隨處可見,比如在嘲諷工會主席時寫到:“申主席實在聰明,他總是能弄到包裝精美的偽劣產品,把廣大教職員工哄得興高采烈?!雹鬯€善于活用成語和政治話語,文中稱楊春妹偷偷喂魚的行為是“地下工作”,稱食堂里的爭吵為“爆發了一場戰爭”,稱溟池為“戰斗遺產”;這些戲謔的說法使得整個文本充滿了樂趣,讓讀者捧腹的同時又忍不住擊節贊嘆:虧他想的出來。
三、緊扣時代的敘事聲音
《好的故事》采用第三人稱敘事,以全知全能的視角進行故事的講述,這個敘事者藏在文本后面,是看不見的“神”。但是敘事者并不是畢飛宇本人,而是這篇作品的隱含作者,是由作品中分析歸納出來的道德與審美價值的集合,他是作者所創造的角色,正是敘述者的身份及其在敘述文本中所表現的方式與參與的程度,決定了敘述者發出的敘述聲音,也決定了敘述文本的基本特征。④
《好的故事》是一篇諷刺教師群體,揭露人性丑惡的作品。在敘事的字里行間都能看出文學受日常生活的影響之深,不僅故事是日?;?,而且敘述語言也相當口語化。90年代的畢飛宇寫了一系列揭露教師丑惡面目的文章。像他1996年發表的《家里亂了》一文,就描述了幼兒園教師樂果的墮落歷程。而這篇《好的故事》則將幾乎整個學校的教師一網打盡,塑造了一群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的教師群像,在敘事的同時極盡嘲諷之能事,這樣的一種敘事聲音,在以前是不可能出現的。
90年代的商品大潮不僅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更為當時的文學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商品大潮的推動下,不少文人“下海”經商,打出“儒商”的旗號開始瘋狂賺錢。特別是通俗文學在當時迅速發展,由于人們疲于奔命,完全留不出時間來看嚴肅文學作品,一些快餐式的文學作品就成了文學界和大眾的新寵,人們唯一感到的內在需要是,在耗盡和緊張之余,能得到一種感官上的愉悅,大眾普遍的需求是精神上的消遣和娛樂。需求刺激生產,大眾的需要促使作家轉變創作路數,巨大的利潤空間也使得更多的人去從事通俗文學的創作,文學語言的世俗化和主題的日?;刮膶W逐漸失去了嚴肅性和獨立性而成了金錢的俘虜和賺錢的工具,從少數人的專利品變成大眾的消費品,從象牙塔走向熙熙攘攘的市場。不可否認的是,商品大潮給文學界帶來了另一種創作景象,出版行業的火爆使各色作品在市場上流通,然而真正能夠進入文學寶庫被保存下來的文學作品少之又少,大多數都已經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被無情淘汰。
對畢飛宇的標簽化評價使得人們越來越少地去關注作家本身的創作理路和創作道路的變化,再加上影視對于文學的干預,越來越多的影視劇改編研究充斥著評論界,這對于作家的創作來說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在對畢飛宇的作品進行細讀之后,可以肯定的是,畢飛宇不管是在小說的篇幅、結構的把握上還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和敘事語言的提煉上,他都有自己的認識并且敢于創新。從作品的數量看,畢飛宇是一位勤奮的作家;從作品的質量來看,畢飛宇是一位穩重的作家。
注釋:
①畢飛宇.好的故事[J].人民文學,1996,09:第83頁.
②畢飛宇.好的故事[J].人民文學,1996,09:第86頁.
③畢飛宇.好的故事[J].人民文學,1996,09:第85頁.
④譚君強.論敘事作品中的敘述聲音與敘述者[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5:第124頁.
參考文獻:
[1]畢飛宇.好的故事[J].人民文學,1996,09:80-93.
[2](荷)米克·巴爾.敘述學,譚君強譯.敘事理論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3]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M].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
[4]洪子誠,孟繁華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