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增桑毛
當今時代,藏語翻譯作品越來越受到藏族人民的歡迎,藏語影視片已然成為農牧民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影視片的劇情、翻譯、配音、音效等,都受到藏族人民普遍的喜愛和認可。
影視翻譯工作是一項高尚的工作,要勝任影視臺本翻譯工作必須具備各種素質和修養。作為一名民族地區的影視臺本翻譯工作者,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打好語言基礎是一個臺本翻譯工作的重要保證。臺本翻譯工作本身是一件非常嚴肅的工作,翻譯如何都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因而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等方面比其他文體的翻譯有更高的要求。
一、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感情色彩
翻譯時要使譯文忠實原文,表達出原文的語言特色,翻譯人員首先要在理解原文上下功夫,要對原文的每一個詞,每一句,特別是一些關鍵性的詞,關鍵性的句子要仔細推敲,力求理解得全面,準確,然后更具理解的意思,從譯文語言中尋找最能準確表達原文意思的詞和句式,把原文意思準確完整地表達出來。語言準確嚴密是對原文語言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對譯文語言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
在翻譯過程中,極力保持風格是要把原文的風格最大限度地在譯文中保持下來。風格包括語言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藝術特色等方面,譯者翻譯時把原文的這些風格盡可能的保持下來,對原文風格不能任意破壞和改變,不能以譯者的風格代替原文風格。如原文是通俗易懂的,不能譯成抽象難懂的;原文是樸素的不能譯成華麗;原文是幽默的不能翻譯成呆版的;原文是緊湊的;不能譯成松散的。
二、譯文語言要樸實自然,淺顯易懂
樸實自然是譯文在用詞造句上要符合譯語的語言規律,修辭習慣和邏輯關系,切忌生搬硬套。漢譯藏的譯文要符合在藏文的正字法和文法,要接近安多藏語而不能隨意用某些方言。淺顯易懂是對語言形式而言,不是指內容,內容的難易是由原文決定了的。但是譯文語言是否易懂,則是通過翻譯工作者的水平和語言基礎知識淺薄而做到的。要求翻譯人員要根據原文的語言,盡可能做到譯文語言讀者和觀眾一看就懂,一聽就很清楚。為此,翻譯人員要有群眾觀點,翻譯每個詞,每一句話都要考慮到讀者能否聽懂看懂,切忌翻譯人員故意拋開群眾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語言,去生編硬造或使用一些古奧難懂的詞語,制造文字障礙。為了譯文樸實自然,增強語言技巧和感染力,選擇一些群眾口語,民間諺語,成語典故,采用比喻,對比等方法,翻譯時要根據集體情況確切表達出它的含義。
并且在譯文中做到哪些常用詞語的統一,首先翻譯人員要多看別人的譯文,了解別人是怎樣翻譯的,通過互相比較擇優為我所用。如果條件允許和成熟的情況下,可以召集一定范圍的翻譯工作者,共同對使用頻率高的詞匯進行研究,使之統一和規范,這樣既省時,有利于統一和保證譯文的質量。
民族語影視譯制的翻譯,除了影視中的臺詞(對話)之外,如劇本提示等不需要翻譯,因此,一般都叫臺本翻譯。
臺本翻譯,是整個影視譯制的先行工作,是“二度文學”創作。其主要的原則是:尊重原作,在不改變故事情節的前提下,遵循文學創作的一些規律,以情感交融的藝術手法,表現民族語言的動人魅力,去感染人,給人以鼓舞,使之成為較高層次的翻譯作品。
在翻譯中,語言形象的鮮明性是非常重要的,鮮明的語言,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把那種熟練的詞句,反復常用的話用在翻譯中,其形象的鮮明性就談不上了,不可能使人耳目一新。
完整性是翻譯工作的重要一環,形象的構成是完全有機的,它必然對每一個人物的出現,每一個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每一個細小事件的穿插和描寫,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都是為了構成一個完整的形象,這樣翻譯作品,它的感染力才會籍此而得到發揮。
民族語言是千百年來,這個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們要吸取民族語言中的精華,即豐富、活潑、優美和富有表現力的東西,同時要力求避免冗長而繁瑣的詞句,離開了民族語言簡練的優良傳統,也就無所謂表現力了。在突出民族特色,加強口語化的同時,使得原文與譯文,漢文與藏文的字數,句與句的長短等均要相得益彰,和諧統一。
在直譯(被動翻譯)的初級階段基礎上,逐步走向意譯(主動翻譯)的道路。這就是掌握了譯文的內涵,即主題、主旨、體裁等內容后,不受譯文的約束,而是完全應用藏文的語言特點,基本要素來翻譯,形成藏族人承認并喜歡看的電影電視譯制作品。
(作者單位:甘南州影視譯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