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楠
《鹽鐵論》作為一部政府文書性質的書,它在文學上的特點既是散文發展的表現又對其后的漢代散文發展產生了影響,今天我們就簡單討論一下它創作風格上的一些特點。
西漢初期的文學成就,主要是是散文和辭賦所表現出來的。西漢初期人們繼承了戰國余風,主要是戰國游說之士的作風,積極參與政治,對時政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針對秦王朝覆滅的慘痛教訓提出解決之道,敦促政權執政者不斷完善鞏固統治,這樣就促使了西漢初期政治散文的興盛。這段時期的散文尤其是政治散文富有感情,言之有物,暢所欲言,并且具有戰國游說之士的風格。從陸賈開始,此后的賈誼他們的文章都表現出漢代的政治散文,一是受戰國游說之士的影響,往往對散文的氣勢渲染是通過鋪陳的方法達到,文采也非常華美,比喻手法大量運用,說理淺顯易懂。其次,西漢初期的散文還受到了戰國時期說理文的質樸文風的影響。文章質樸無華,但是說理卻充滿了氣勢,以充沛的氣勢來說服讀者,以理服人以勢服人。《鹽鐵論》就繼承了漢初散文家以理服人質樸無華的文風,兼具有自己的變化。
桓寬在寫作《鹽鐵論》時錯落有致的句式和對稱的語言互相呼應,有的篇目表現就表現的很明顯,比如《本議》篇,語言大體上都是對稱的: “教化可興,風俗可移”、 “防淫佚之原,廣道德之端”、“文繁則質衰,末盛則本虧”、“散敦厚之樸,成貪鄙之化”、 “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愨”等等,句式的結構基本相同,兩兩相對順延而下。文章當對仗大量運用,這是受到了當時創作背景創作環境的影響。桓寬創作《鹽鐵論》時賦的創作已經非常普及并且具有非常大的社會影響力,所以此時文章的語言特點表現為駢偶文風的盛行,這對其他的文章樣式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就是散文也一樣受到影響。象《新語》雖然是政論散文也大量使用排比對偶,具有辭賦特點。賈誼創作的政論文也受到漢大賦的影響,他的散文語言就具有辭賦特點。這也影響到了《鹽鐵論》的創作,《鹽鐵論》也大量運用排比對偶,把相同概念相近容的詞語放在一起,象 “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或者把概念內容相對的一組詞放在一起,“文繁則質衰,末盛則本虧”;要么把具有遞進意義的一組詞放在一起,這樣雖然看起來是對仗的,但是性質不同并且具有變化,使文章因內容上的錯變而顯得錯落有致而具有變化。讓相同的句式通過使用不一樣的一些虛詞是句子的結構有了變化,使句子更加生動。把單行奇句穿插在對偶之間增加結構變化,增強句式的生動性。散句往往穿插在對句中,這樣就使文章有駢有散富有氣勢。
桓寬繼承了晁錯的重質輕文的散文思想,在語言運用上注重析理抒論的本色語言,對語言的色彩修飾不注重,往往用準確精密的語言刻畫渲染出本色自然,讓文章顯得樸素而明快。《鹽鐵論》的這種語言風格在東漢被東漢政論文繼承,同時漸漸在形式上具有了駢文化的特點,比如崔寔的《政論》、王符《潛夫論》、仲長統的《昌言》大都如此,只是在論文的語言上雖然漸漸趨駢化可是更加昌達樸實。
西漢中后期開始,散文的寫作往往稱經據點,而且漸漸具有讖緯影響,也就是用災異陰陽來解釋國家政事。《鹽鐵論》也稱引經典,只是在說明道理的時候是直接去討論政治,比如桑弘羊的言論就體現出這點。鹽鐵會議上對立的雙方辯論的時候不斷深化論題,雙方有的時候說理從容不迫,有的時候緊緊抓住對方使用的論據的弱點,給予對方猛烈的抨擊,針砭時弊,用精密尖銳的語言打擊對方,頗中要害。在論辯中往往用許多意義相同的例子來說明一個道理。《取下》中十幾個“不知”的連用,很強烈的表現出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取向,通過羅列的幾個事例充分說明了導致秦王朝滅亡的原因,以理服人。對相同內容反復鋪陳加深讀者印象,最大功用的發揮文章議論說理的功效,并且以此使得讀者心服口服。
根據記錄鹽鐵會議的參與者大概有幾十個人,包括丞相車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史幾個人,御史丞幾個人,文學、賢良大概共有六十多個人。在這些人中,只有車千秋,桑弘羊有名有姓。賢良唐生,文學萬生,劉子雍,祝生,只有姓沒有名,但大部分人都無名無姓。桓寬把這些人歸納為六個人,分別就是大夫(桑弘羊)、丞相(車千秋)、御史(御史丞)、丞相史、文學、賢良。文學是指讀書人,賢良讀書人里面已經被選為“賢良方正”的那一部分人。賢良是已經有功名的但是還沒有一定的官職。文學、賢良是漢代讀書人做官的兩個重要途徑。御史是御史大夫的副職,丞相史是丞相的副職。桓寬在把參與討論的幾十個人歸納為六個人物時也同時完成了對這些人物的一種概括化描寫。這一方面是為了在論辯的過程中適應論辯雙方對立的需。在論辯時使雙方不同的觀念認識對立沖突。論辯的雙方他們各自的認識理論各成一系,論點要突出觀點要鮮明。如果把實際辯論的每一位發言者的發言列舉出來就會影響觀點的集中性,對對立雙方的直觀感知也會受到影響。而把他們進行概括就會使論辯雙方的線索更加清晰,這樣讀者就更容易了解雙方的對立。另一方面桓寬為了更好的體現自己的價值情感取向,就把自己贊同的文學賢良一方概括為兩個人,這樣就使得作者更好的寄托自己的情感與觀點取向。
作者一邊對人物進行概括化處理一邊刻畫人物性格,這樣就把文學色彩賦予了這部政論文。在整部作品中桑弘羊應該是處于中心的人物,但是桓寬的態度情感又是站在文學賢良一邊的,這就在在刻畫桑弘羊時就把他處理為被動與尷尬的一方,桓寬力圖把桑弘羊放在一種理屈的境地,以此來寄托作者自己的態度。但是,這部作品是依據史實材料所編,桑弘羊的舌戰群儒光彩照人,即便是桓寬的取向也抑制不了的。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桓寬對史實的尊重。文學賢良的發言在今天看來的確有很多是不合時宜的。但是,在當時,面對漢武帝在頻繁的戰爭和奢侈的奉祠求仙中使得西漢王朝初期歷經七十多年積聚下來的社會財富嚴重耗損民生凋敝,文學賢良敢于指出武帝的這一弊政,是有進步意義的。文學賢良也往往體現出理想主義的色彩。車千秋發言最少,書中刻畫出他對誰都不想得罪明哲保身的性格特點。御史與丞相史,論辯時協助桑弘羊,調節氣氛緩和尷尬,使文章的節奏在緊張中有緩和。
(作者單位:甘肅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