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萍
摘要:《繭》作為張悅然的一部轉折之作,在敘事策略上頗具匠心,表現出較多的社會現實性和思想的豐厚性。本文將通過文本細讀的方法,從內聚焦型視角下雙重敘事結構對文本進行解讀,以期能夠探尋小說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繭》;敘事結構
張悅然作為中國文壇上一位較為突出的80后作家,她的創作一直很受評論家和讀者的關注。其《櫻桃之遠》《水仙已乘鯉魚去》《誓鳥》等早期文學作品追求商業化,以情感主題的青春文學為主,選材與主題比較單一;敘事上主張酷虐美學的創作方法,表現出很強的孤獨意識和憂傷情結;語言上充滿不可思議的意象,文字鋒利、奇妙、時髦。評論界對她的作品評價也褒貶不一。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之后張悅然小說的創作視角發生轉變,開始關注社會現實,關注80后一代人的生存現狀。十年后,她攜新長篇小說《繭》重新回歸,與以往唯美而夢幻的青春文學相比,《繭》是一部以80后一代人的視角直面祖輩、父輩恩怨糾葛的轉折之作。它在義無反顧地挖掘歷史的同時,文字里多了一些人情的溫暖,語言更加口語化、生活化。筆者在經過對《繭》的反復閱讀和分析后,發現小說在敘事方面頗具匠心,在敘事結構上汲取了“純文學”的豐富營養,表現出較多的社會現實性和思想的豐厚性。所以,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對《繭》進行敘事結構研究是有一定理論意義和價值的。
《繭》是在內聚焦型視角下,采用雙重敘事結構,以男女主人公在一個彌漫死亡氣息的雪夜里的對話建構全篇,抽絲剝繭地講述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生在“死人塔”里的一樁“敲釘入腦”的罪案,以及醫科大學南院李、程兩家三代人的愛恨糾葛史。小說共有五章,每一章下面的小節分別以李佳棲、程恭兩個人名作為題目。以李佳棲為題目的小節就是李佳棲的自述——在自己對父親的追隨過程中走向秘密的核心;以程恭為題目的小節就是程恭的自述——在自己與植物人爺爺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中,發現不堪的歷史真相。這分別是小說的兩條主線,兩條主線相互交叉補充。在自敘性對話過程中,他們多敘述自己所熟悉的境況,主要把自己二十幾年來的所見所聞、內心世界展現在對方和讀者面前。這在閱讀中縮短了人物與讀者的距離,使讀者獲得一種親切感,這一點是其他視角類型難以企及的。張悅然在接受采訪時,提到了自己為什么會在《繭》中采用內聚焦型視角下的雙重敘事的結構:“我嘗試用多重視角來寫,五六個人物,或者更多,第一人稱,嵌入信件和獨白等。但是后來我發現,我其實最關心的是李佳棲和程恭,這兩個我的同代人,他們是如何看待這件事,如何在這件事的影響下成長的。我想我不能把視線移開,必須記錄下他們怎樣去探知真相,知道以后的態度,又是如何在它的影響下成長的整個過程。而且作為受害者和迫害者的后代,他們之間的直接對話,一起去面對祖輩、父輩的恩怨,這可能是我們這代人最勇敢、坦誠面對歷史的方式。”[1]
在第一章中,李佳棲詳細介紹到自己的堂姐——李沛萱,她近些年一直生活在美國。當沛萱回國,李佳棲再見到她時,令“我”驚訝的莫過于她臉上的明顯的傷疤,一是因為“我”沒有見過她有了這道傷疤之后的樣子,二是聽說這道傷疤是從高處摔下來受傷的,從前每次受傷的總是“我”,而她是從來不會做爬高上梯之類的事情。在此,李佳棲對堂姐臉上的那道疤留下了一個疑問,也給讀者一個懸念,并猜測到這道疤或許是她人生的唯一一個意外吧。隨后,在第三章中程恭的自述里揭開了這個謎底,此時的程恭已經從牧師的口中得知導致他爺爺變成植物人,一家人過著卑賤的、狼狽不堪的生活的仇人是李佳棲的爺爺,是“我”最好朋友的爺爺,是醫科大南院所有人敬仰的院士。之后,背負著仇恨的程恭便完成了一次小規模的復仇。由于佳棲的離家出走,沛萱便來找“我”詢問去向,沛萱答應了“我”的要求,爬上死人塔的圍墻,在告訴她的爺爺殺過人后,“我”扒著圍墻踩上磚跳到了地面,然后把那疊壘起的磚一塊塊搬開,丟到離墻根很遠的地方。后來,沛萱有一個星期沒來上課,她的臉受傷的消息已經傳開。沛萱臉上的那道疤便是“我的杰作”。這樣,沛萱臉上的那道疤痕便在雙方的敘述中得到了答案,讀者也在推進而又交叉鋪敘的文本結構中了解了故事的來龍去脈。從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內聚焦型視角下文本敘事結構所具有的構造力量。內聚焦型視角與那種交代得明明白白的非聚焦型視角是不同的。由于視野的限制,它難以深入地了解其他人的生活,難以把握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因而在有些情況下它不可能提供明確的答案。這種聚焦方式在贏得人們信任的同時也留下了很多空白和懸念,這一方面利于作者設疑,使讀者的閱讀興致達到飽和,另一方面也提高小說的魅力。
張悅然是一位極富潛力的作家,《繭》作為其轉折之作,少了早期創作中的夢幻與想象,多了一些對歷史的思考,對人性的探究。我們相信,隨著年齡的増長、閱歷的豐富,這樣一位有巨大創造力、對社會現實充滿責任感的青年作家在今后的創作道路上會不斷給我們帶來驚喜,創作出更有歷史厚重感的小說,我們也期待著張悅然的更多轉折之作。
參考文獻:
[1]張悅然,走走.那些卑微人物被一束光照亮[J].上海文學:文學訪談,2016,11.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