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應用語言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發展迅速。但對其概念的界定學界尚未達成共識。本文簡要梳理了應用語言學的緣起和發展,探討了應用語言學研究范疇由狹隘到廣泛的軌跡。引入學術界若干常見的關于應用語言學的定義形式,并所引述的定義進行綜合述評。在此基礎上,提出學界現行的定義手段,指出對應用語言學研究范疇的界定是個層次問題,并點出隨著學科發展的總結化趨勢,對應用語言學作廣義上的理解是為大方向。
關鍵詞:應用語言學;界定;狹義與廣義
應用語言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興起于20世紀中期,其后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向前發展。本文旨在探討向著學科交叉滲透的大趨勢下,對應用語言學研究范疇的界定應采用何種視角。
一、應用語言學的緣起與發展
(一)單一研究取向的起步階段
應用語言學思想緣起久遠,桂詩春認為可以追溯到圣經創世紀中關于通天塔的神話,在故事中上帝打亂人們的語言,使人們因有了不同的語言而散落于世界各地。從他的這個理論我們可以發現語言教學和語言歷史都是由來已久,正是因為不同語言之間的不同之處正是語言教學出現的原因(桂詩春,2010:163)。最初,“應用語言學”這個術語是波蘭語言學家博杜恩于1870年提出。當時他只是提出了這樣一個寬泛而模糊的術語,并未對其研究對象和范圍進行明確的界定,也尚未提出一個理論和概念體系,因而也沒有在學界引起關注。直到20世紀40年代,隨著外語教育和外語學習的需求日盛,外語教學蓬勃發展,尤其是在美國,人們才開始重視應用語言學的研究(夏中華,2012:9),真正地開始關注并探討“應用語言學”這個概念的研究范疇和范式。毫無懸念,這個時期的應用語言學的研究主要圍繞外語教學展開。
(二)多學科滲透的發展階段
到20世紀60年代,應用語言學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于1964年正式確立其學術地位。同年,“第一屆國際應用語言學大會”在法國召開,成立了國際應用語言學協會。此后,應用語言學專業及課程開設,相關學術著作、教材及刊物大量涌現(同上,10),極大地豐富了應用語言學這一學科的內涵。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除了傳統的語言教學繼續發展之外,應用語言學的一些分支學科也逐漸形成并快速發展起來,如社會語言學、計算機語言學等(同上,10)。應用語言學讓語言學與越來越多的學科交叉交融起來,其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并向其他學科滲透,與此同時對該學科進行明確定義的難度就隨之攀升。
二、應用語言學的不同定義
基于上述應用語言學強大的滲透力,對于應用語言學的研究范疇,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一致的觀點。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過不同的看法,對應用語言學的界定在學界就形成了爭鳴的局面,常見的定義有以下三種形式。
(一)直接的定義
對應用語言學最直接的看法來自于馮志偉,他認為應用語言學是研究語言在各個領域中實際應用的學科,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部門。在整個語言學領域中,應用語言學,理論語言學和描寫語言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它們分別屬于語言研究得三個不同方面,各有分工,即理論語言學致力于語言一般理論問題的探討;描寫語言學注重對語言具體結構和系統組合規律的描述;應用語言學則關注語言在各個領域中實際應用的規律和功能。(馮志偉,1999:1-2)。
他提出應用語言學具有獨立性,表現為它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及任務;綜合性在于應用語言學是跨學科的,語言學知識之外,研究者還要具備有關學科的知識;實用性在于應用語言學旨在解決語言在實際應用中的各類問題從而滿足社會需要;以及實驗性表現為與其它自然科學一樣,需要科學的實驗方法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同上,10)。該觀點得到不少學者如蔡建華、譚汝等不同程度的認同并在相關著作中加以闡述。
(二)形象的定義
關于應用語言學形象定義的問題,于根元曾經舉過一個有意思的例子:“好比一個軸承,一面是語言本體和本體語言學,一面是發生關系的各個方面,兩者之間的一個個滾珠是應用語言學的一個個分支學科,他們相互接觸、推動,它們還嵌在一里一外的槽里,都跟槽相互接觸、推動。應用語言學主要研究的是所有的滾珠以及跟槽的接觸部的動態的規律,包括共性和個性。舉例的時候可能舉這個或那個滾珠以及跟槽的結合部的情況。”(于根元,2006:16)。
以上的比喻式定義可以用簡單圖示來進行理解,即首先畫上一個大的圓代表語言本體和本體語言學,周圍畫上與之相交的過個圓代表不同的學科或領域,周圍的圓與中間的圓相交的部分即屬于應用語言學研究的范疇。例如,周圍的一個圓代表教學,其與中間的圓相交的部分是語言教學,那么它屬于應用語言學研究的范圍。語言本體和本體語言學與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相交的部分亦可循此圖解釋。該定義說法形象生動,可利用圖解加以理解說明。但之后,作者又對該提法加以調整。后來于根元再一次對應用語言學下的定義是:應用語言學是語言本體研究同語言學之外有關方面發生關系以及應用語言學再應用的學科(同上,2003:9)。該定義更為凝練、全面并更具有學術性,同時還蘊含了作者關于應用語言學另一個方面的觀點,即應用語言學自身有理論,此問題將在下面章節詳細論述。
(三)列舉式定義
應用語言學的范疇界定,還有如下的看法:大多數的導論及文論都旨在闡述應用語言學所涉及的方面及活動,從而分析并闡明應用語言學的目的和方法(Davies,2007:1)。在難以給出明確定義時,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該領域的研究人員所從事的研究或進行的活動來探知該領域的研究范疇。具體地,通過觀察應用語言學研究人員的研究活動,我們了解到他們關注應用語言學及非洲人和猶太人的讀寫能力、內容和語言的綜合性學習、話語分析、語言和移民、媒介語言、語言政策、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自主性、職場多語現象、多語言的習得與使用、標準語言教育、任務復雜性及翻譯等(同上,2007:16)。通過實踐性的活動來給出部分對應用語言學的定義,雖不全面卻不失直觀。
三、應用語言學理論性的爭議
很多的語言學家都秉持的觀點是應用語言學這一學科僅僅是對語言學領域的一些觀點和理論的實際運用,它本身是不存在任何理論的。這個觀點的關鍵出處是英國的語言學家皮特.科德,他在《應用語言學導論》中指出:“把語言學運用于某一對象,或者說,應用語言學(其名稱的含義就是如此)是一種活動,不是理論研究,而是把理論研究的成果付諸運用。應用語言學家是理論的應用者,而不是理論的創造者。”(皮特.科德,1983:2)這種觀點可能只是當時國外的一種聲音,但在中國卻十分盛行。中國關于應用語言學同語言理論的關系的主流看法可以從《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窺知,即兩者密不可分,理論要以實踐應用為基礎,同時應用需以理論為指導(中國大百科全書,1991:460-61)。
隨后,學術界的一些應用語言學家如龔千炎、于根元等獲得一些共識并數次在相關論述中進行說明澄清自己的觀點,語言運用及語言學理論的運用都還不是應用語言學。進一步,他們還指出了此觀點的重要理據。第一,現實中是不會存在任何完善的語言學理論來提供給應用語言學使用。這樣一來,應用語言學一般都是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建立和不斷完善該領域的理論。再者,從邏輯上看,應用本身已然包含下位層次上的理論。最后,學術界確實整理出了相當的應用語言學方面的理論,如層次理論、中介理論等(于根元,2006:15-16)。這樣的觀點被后來不少的應用語言學研究人員所認可,豐富并完善應用語言學的理論在學界也是顯見的趨勢。
四、對上述觀點的述評
由于學科的這種性質,在界定上不免會出現兩種極端情況。一方面會僅僅關注學科研究的傳統重點,即語言教學,從而無法有效涵蓋發展階段不斷出現的跨學科研究,界定偏重一方,過于狹窄,無法承載整個學科的研究范圍。另一方面,由于幾乎任何領域都會使用到語言學,那么但凡涉及到語言的應用都會被納入應用語言學范疇,那由此就可推出應用語言學包含一切的結論。通俗來說,就是語言學是一個什么都可往里裝的筐。顯然,上述兩種情況屬界定上過大或過小的偏頗。
通常情況下,當今的語言學界還是用廣義和狹義來區分應用語言學的定義。事實上,其范圍仍然具有很強的伸縮性。因而這種定義手段也不是一勞永逸的。真正去研究應用語言學時,并非一定要采取某個定義,或許在某個層次或方面,我們可以采用這種說法;而在另一個層次或方面我們可以采用那種說法更為合理。
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致力于確立語言學獨立的學科地位,使其與其它學科分離并在語言內部進行研究,從而形成語言的科學。隨后的學者艱難探索,不斷地發現并建立關于語言的相關理論,使得語言學的學科成果豐碩,語言學的學科地位得以牢牢鞏固。一直以來引以為豪的是艱苦創立起來的學科獨立性,語言學不再依附于其它學科而存在。隨著科學發展的綜合化趨勢,語言學與其它學科的交叉、交融乃至結合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無論這種趨勢是否背離了語言學學科建立的初衷。同時,這也表明對應用語言學進行廣義層面上的理解已成為了大趨勢,這也就是該學科以后發展的大方向。
參考文獻:
[1]Davies,A.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2nd Edition)[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7.
[2]馮志偉.應用語言學綜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3]夏中華等.應用語言學—范疇與現況[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2.
[4]皮特·科德著,上海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字研究所譯.應用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5]于根元.應用語言學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6]于根元.應用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7]于根元.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應用研究[M].太原:書海出版社,1966.
[8]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語言文字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
[9]桂詩春.應用語言學思想:緣起、變化和發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3):163.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