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芳
【摘要】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語用”一詞,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教師在授課時,不僅關注“寫什么?”,更關注“為什么這樣寫?”“怎樣寫?”。那么,到底哪個練筆的切入點,是學生最需要的?是最恰當的,最有效的呢?這就要求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文體,不同的單元目標,不同的學生,因需而練,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
【關鍵詞】不同文體 單元目標 不同學生 因需而練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9-0042-01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語用”一詞,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因此,教師在授課時,不僅關注“寫什么?”,更關注“為什么這樣寫?”“怎樣寫?”。課堂上,教師大都會在教學內容時,不失時機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造句,仿寫句式,課文補白,續寫,改寫……可謂是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在熱鬧紛呈的背后,不免也生發出一些困惑:語文書里的文章大都文質兼美,堪稱習作典范。那么,是不是教學每篇課文都要讀寫結合?有時一篇課文可練筆的點很多,到底哪個練筆的切入點,是學生最需要的?是最恰當的,最有效的呢?其實,讀寫結合,并不是每篇課文都要落實、體現,而是應該根據不同的文體,不同的單元目標,不同的學生,因需而練,從而促進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的提高。
一、因不同文體而練
小學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體裁多種多樣:有記敘文、散文、說明文、議論文、詩歌、劇本等。各種不同體裁的文章在表達上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記敘文側重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點面結合等細節描寫;說明文側重應用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教師在備課時,要二度研讀教材,根據不同文體的文章,因文而定,有的放矢,尋找讀寫結合的恰當點,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如:《秦兵馬俑》是一篇說明性文章。文中有不少讀寫結合的訓練點:①仿寫過渡的方法;②以“秦兵馬俑神態各異”為總起句,用上“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課文補白想象寫;③游人看到秦兵馬俑,會怎樣贊嘆?;④應用“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 等說明方法進行仿寫。前三種小練筆在其他文章中或多或少練習過,那選擇第四種小練筆,就是睿智之舉。因此在教學“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么大,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這個片段時,教師先引導學生發現本句的寫作特點:①列數字:2000平方米 ,近八千個;②作比較: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么大; ③語言的準確、嚴謹:“已”“近”“差不多”,進而讓學生對“一號坑最大,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這個句子進行仿寫。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活學活用:“一號坑足有300間教室那么大。”;“一號坑差不多有40個足球場那么大。”“一號坑約有100間多功能教室那么大。”……學生通過仿寫,不僅掌握了說明文的表達方法,同時,也讓學生更深層地感悟到秦兵馬俑氣勢恢宏的特點,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教學目的。課末,教師提供九龍漈瀑布的資料:“瀑布高46.7米,寬76米。”讓學生進行段的練寫。學生學以致用,寫起文章來胸有成竹,有模有樣:“九龍漈瀑布真壯觀啊,約46米高,差不多有15層樓那么高。寬75米左右,好比一面巨大的銀幕從天而降。水聲隆隆,如同千軍萬馬,飛馳而來。濺起的水霧隨風飄散,宛如頑皮的孩子,時而親吻你的臉頰,時而鉆進你的衣襟……”學生的習作能力在恰當的讀寫結合中得以提高。
二、因單元目標而練
小學語文教材每個單元大都圍繞一個主題來編排。教師在研究教材,潛心備課時,就要根據這一單元課文的特點,相機安排相對應的語言文字訓練,這樣,教師的教就有了依托,學生的學也有了方向。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人間真情”,編者安排了《負荊請罪》《最后的姿勢》《船長》和《愛之鏈》四篇課文,單元習作寫“我向爸爸(媽媽)表達愛”。根據單元主題,教學《負荊請罪》時,可以設計讓學生補上第二幕人物說話時的表情、動作細節描寫或續寫藺相如和廉頗把酒言歡一小節劇本練習;教學《最后的姿勢》時,可以抓住環境描寫,設計情境“我拿著第一次的月考試卷,走在回家的路上……”進行仿寫。學生們通過景物描寫“路邊的小狗無精打采地伏在地上,耷拉著腦袋。”;“一陣寒風吹過,枯黃的落葉隨風亂舞。”;“樹上的小鳥一邊歡快地蹦跳著,一邊炫耀著它那傲人的歌喉。”……來襯托“我”或懊悔、或傷心、或高興、或忐忑、或驕傲的復雜心情;教學《船長》時,抓住船長與大副、船員簡潔、有力的對話細節,讓學生用心品讀,感受船長的沉著、機智、勇敢、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質之后,設計情境“小紅心愛的圓珠筆不翼而飛” 或 “老爺爺摔倒在地,無人攙扶”,進行沒有提示語的對話練習;教學《愛之鏈》之后,要求學生抓住環境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細節描寫,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以“第二天,喬依醒來……”為開頭,續寫故事。通過這四篇課文的讀寫練習,學生在親自表達愛之后,再寫作,就不愁寫得不具體、不生動了。教師在完成單元二的教學任務后,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的能力也就水漲船高了。
三、因不同學生而練
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備教參,還要備學生。
首先,小學階段分低、中、高年段。學段不同,讀寫的要求也不同:低年段側重于句式的練習;中年段側重有特點的段式;高年段側重于謀篇布局和表達方法等。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需求來設計讀寫訓練點,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學生的閱讀和習作能力也就芝麻開花——節節高。
其次,同一學段的學生,也可能存在不同的學情:有的班級仿寫句式的能力較弱;有的班級刻畫語言、心理等細節薄弱;有的班級存在習作開頭難……教師就不能按部就班,墨守成規,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來設計讀寫訓練點。比如: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①掃路人的外貌描寫;②游人爬天游峰的側面描寫;③掃路人與“我”的語言細節描寫……如何選擇合適的訓練點,關鍵在于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如果本班學生的習作,外貌描寫存在千人一面的問題時,就可以讓學生品讀完天游峰掃路人的外貌描寫之后,抓住班上某個同學或老師的外貌特點,來個“你讀我猜”的讀寫練習;如果本班學生的習作,大都是啞劇,存在缺少語言細節描寫的問題時,就可以采用特定情境下,語言細節描寫的讀寫練習;如果本班學生的習作,存在側面描寫缺失時,就可以采用特定情境下,側面描寫的讀寫練習……
總之,在教學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找準讀寫結合點,授學生之所需,解學生之所惑,打造靈動、高效的課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