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紅 任瑞芬
【摘 要】本文主要從初中生物實驗課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方面,結合教改后的實際情況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以期在初中生物實驗課堂的改革中起到推動作用,從而達到提高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策略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初中生物實驗課程也面臨改革,需要對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更新,改變學生操作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缺乏的教學方法。因此,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積極動手的能力為前提,不斷探索更適合于初中生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這就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需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課堂,對各個教學環節進行調整,使得教學過程更加科學合理。
1 現行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生物實驗教學偏重的是學習基礎知識、鞏固學過的知識[1]、了解一些基本技能、驗證課本中提到的實驗結果,傳統的實驗傾向于嚴格要求學生遵循課本要求,按照一定規則,重復執行實驗步驟,反復訓練基本技能,學生缺乏創造性、獨立性[2],結果只能是培養“實驗操作工”,使實驗教學應有的作用不能得到發揮。這顯然與新課改提倡的素質教育理念相悖,不但脫離了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3],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前,由于中學現有條件有限,尤其是偏遠貧困的地區,學校實驗設備嚴重不足,使得生物實驗不能及時展開,教師不能利用實驗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即使一些大城市的中學已經具備實驗條件,但是,仍然不能將生物實驗發揮它應有的教學效果,一些教師和學生看似在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新課改要求,努力將實驗課堂變的積極熱烈,但是,當考察實際效果就能發現這種方法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質量不高,學生的能力仍沒有明顯提高。
2 提高初中生生物實驗理論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2.1 教師理論指導
2.1.1 課前準備
老師備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熟透教材、了解學生、設計教法。針對實驗課上的理論知識,老師要準備提出的問題,設置疑問,引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
第一:熟透教材。教師要想實驗課上的成功,光看教材是不夠的。對于初次接觸實驗的初中生,如果老師講的不仔細,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后續的實驗課就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課前翻閱大量的教輔材料和參考書目,對于實驗過程中涉及到的每個細節都要了解清楚。同時,教師在講解中要讓學生注意這些細節并明白其中的緣由。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素質和嚴謹的實驗態度。
第二:了解學生。老師在平時授課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課后觀察,了解學生,尤其要做好個別指導工作。例如:有些學生在實驗課上,個別學生可能會因為膽小而不敢碰實驗器材;個別同學可能因為好奇心太強,只管擺弄器材,而忽略老師的解說內容。因此,在實驗課上,老師要提前了解學生,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給以不同的指導。
第三:設計教法。新課改理念對實驗教學的改革,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方法[4],而此種教學方法如果運用不好,就可能會使課堂雜亂無序,學生沒有紀律。所以,老師一定要針對每一堂實驗課的內容進行設計,使教學內容新穎獨特,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可以采用設問引導式教學、分組進行對比實驗等方式開展教學。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知識,而且對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也有很大幫助[5]。
2.1.2 課中設疑
一堂實驗課是否成功,關鍵看學生學習效果如何。因此就需要老師組織好教學過程,在實驗課過程中會觀察到各種現象,教師要在合適的時候提出問題、設疑讓學生來思考,問題最好是環環相扣式的,從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要鼓勵學生多提問,帶著問題去做實驗,這樣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課改理念提出的“學生發現問題”,是學生學會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愛因斯坦曾說過:發現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意義。所以,教師要培養、鍛煉學生這種發現問題的能力。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學會學習,而不僅僅是掌握初中生物學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方法,并把它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
2.1.3 課后反思
完整的教學環節中課后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課后工作不僅包括作業的布置與反饋,還應有課后反思,課后輔導以及學習效果的評定。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核心是:注重培養能力[6]。通過學生完成布置的作業情況,觀察學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實驗時的思維和技巧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在實驗課后,教師要做好總結工作,對本節實驗課的目的、完成情況、預期結果等方面,做個小結,一方面提醒自己,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反思自己授課過程中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給學生做一個好榜樣,促使學生養成善于總結的好習慣。
2.2 學生理論學習
2.2.1 預習教材發現問題
一堂成功的實驗課,只有老師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學生要預習教材,預習下節實驗課的內容。這種預習不是指看一遍教材,而是仔細研究實驗步驟,盡量把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驗中,重要的是,能夠發現問題,提出疑問。在實踐教學中也發現預習教材的學生比沒有預習的學生的上課積極性更高,且能緊跟教師的節奏,并且能提出較新穎的問題。
2.2.2 及時質疑解決問題
學生在課前預習了實驗內容,也提出了問題后,在上實驗課時,就會更加投入到實驗中。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也要養成及時質疑的習慣,遇到不懂的,就及時提出來,或是問同學,或是問老師。有了問題才會有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及時質疑的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有參與課堂的歸屬感,而且也是一種鼓勵,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2.2.3 課后反思揚長避短
實驗課完成后,不僅老師要總結反思,學生更應該總結反思,通過反思學生不僅對所學知識進行了鞏固、加深了印象,也更深刻了解到了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長處和不足,以便改進學習方式。無論是傳統的教學方式,還是新教改理念下的教學方式,都提倡“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這樣既利于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又能鍛煉他們自我反省,自我評價的能力。endprint
3 提高初中生生物實驗實踐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3.1 教師實踐引導
3.1.1 創造條件進行實驗
由于種種原因,某些地區的生物實驗開出率較低,而沒有了實驗的生物學課,就像是失去了翅膀的鳥兒。對于這種情況除了國家、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學校加大關注力度之外,教師也應就地取材為實驗課的開設創造條件。例如在做某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生物實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生活中的現成的實驗材料拿進實驗室開展實驗。這樣既節約了實驗經費,又讓學生在找實驗材料中感受到成就感。
3.1.2 親自示范指導操作
對初中生來說,許多實驗技能如果老師不親自指導,可能會造成學生操作不規范和安全隱患。因此,教師在實驗中要親自示范,明確安全隱患所在之處,強調操作注意事項。實驗全程,教師要給予適時的指導和監督。實驗結束后,教師要親自整理一遍實驗器材,告知學生如何進行實驗器材的清洗、擺放和實驗藥品的處理。這樣做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好的榜樣,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3.2 學生實驗操作
3.2.1 明確實驗目的
明確實驗目的是做實驗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步驟。學生在開始實驗時,一定要先有明確的目的,有了明確的目的指導[7],實驗過程中,才不會手忙腳亂。在實驗開始前,學生最好自己把實驗目的,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寫在一旁,時刻提醒自己。
3.2.2 小組合作
新課改倡導“自主探究實驗、設計實驗、小組合作完成實驗”,學生要充分發揮團結,合作精神。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共同完成實驗任務。在小組合作過程中,要求每個成員都要積極參與,小組組長安排好工作,做到公私分明,公平公正,小組和小組之間采用競爭機制,以此激發學生的潛力,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8],同時幫助其他成員一起提高實踐能力。實驗課結束時,要求學生自覺按照標準規范步驟整理器材。
4 結語
新課程標準積極響應現代課程改革和社會的需求,體現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提倡素質教育,倡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動機,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提出了幾點關于改進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策略。以上策略對于擴大學生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可能會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對于如何科學地評價生物實驗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常春.淺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3,7:259-260.
[2]江愛偉.淺談初中生物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及優化建議[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5:312-313.
[3]王晶雪.初中生物教學中標本與實驗的應用分析[J].儷人:教師,2015,11:12-13.
[4]何大平.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探討[J].教育戰線,2014,35:117-118.
[5]張海亭.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4:114-115.
[6]暴國麗.淺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4,2: 276-277.
[7]李國梁.在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J].數學大世界,2016,7:1.
[8]張淑清.初中生物課程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