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題班會是高校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的重要載體和主要途徑。學生工作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通過對安徽省幾所高校828名學生的問卷調查和12名高校學生工作者的走訪調研。在明確主題班會功能的基礎上,依托自身實踐經驗,提出從學生工作者的角度進行現狀改善:一、遵守輔導員職業守則,做“行走的德育教材”;二、務實與創新相輔相成,發揮主題班會德育優勢。
【關鍵詞】主題班會 學生工作者 專業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9-0190-02
一、引言
高校輔導員是履行高等學校學生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工作范疇為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1]。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3個問題:生活自理能力不高,實踐能力較低,創新能力不夠;理想意識淡薄,民主意識較強,對個人價值、個人利益看得較重;政治素養不高,較少關注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前途即命運[2]。針對在校大學生存在的種種問題,高校學生工作者應敢于擔當、主動作為。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的形式多樣,其中主題班會被視為對學生進行集中德育和日常管理的主要途徑和重要載體。
二、主題班會的功能
1.主題班會的主要功能:助力大學生德育,與時俱進開展工作
不同的學者對主題班會的界定不同,但對主題班會的主要功能有一致的認知:主題班會的主要功能是德育。陳琴認為主題班會是指具有鮮明主題的、以班集體為單位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動[3]。趙人柱、薛薇認為主題班會是指學校根據德育大綱,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在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認知、情感規律的情況下,為宣傳一個觀點、陶冶一種情操、訓練一種行為而開展的品德教育活動[4]。陳娟認為主題班會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圍繞一個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組織,全班積極參與,內容集中、針對性強、形式多樣的一種德育活動[5]。筆者將主題班會定義為高校輔導員針對學生普遍共性問題或共性需求,經過系統設計主題后,有目的、有組織的進行集體德育與管理的班級活動。
2.主題班會的次要功能: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促進專業化發展
一個寓教于樂的主題班會對輔導員的知識和能力提出高要求:一方面,需具備綜合知識,如: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就業形勢與政策等;一方面,需具備多種能力,如:觀察能力、隨機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突發事件協調組織能力等等。主題班會的設計、實施和跟蹤、總結,是輔導員檢驗工作效果、研究如何科學工作的行動指南。輔導員在主題班會的實踐中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在研究中提升職業勝任力,將實踐經驗轉化為理論成果,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三、主題班會的實施
選取安徽省幾所大學進行問卷調查和走訪調研,共計發放學生問卷910份,其中有效問卷828份;走訪調研12位輔導員。調查結果顯示:高校缺乏對組織和實施主題班會的培訓、監督和管理;學生工作者對主題班會準備、策劃、跟蹤與總結欠佳。
1.實施前準備不足,缺乏跟蹤總結
針對12位高校學生工作者的走訪調研顯示:輔導員認為主題班會是開展學生德育有效途徑,但實際運用則較少。主題班會從準備、策劃和實施的時間從兩小時至一周以上不等。輔導員實施主題班會前沒有對班會內容進行說明,學生在主題班會前不清楚班會內容。主題班會結束后缺乏跟蹤與總結,輔導員不清楚德育效果以及工作方法是否需調整。
2.內容脫離學生需求,德育效果欠佳;
主題的設定多為高校學工部門文件下發,或者根據突發事件臨時設定主題,班會開展隨機進行,缺乏系統性。主題設定的過程中,與校學生工作部門、兩課教師、學生無聯結。輔導員進行主題班會的內容多為專業問題、行為規范、人際交往,而學生希望加強人格構建和心理健康方面、價值觀方面、大學生情感方面等內容的主題班會。
3.實施主體為教師,朋輩影響難發揮
實施主題班會的主體為輔導員(班主任),實施現場易形成“獨角戲”的場面。學生骨干、黨員等參與較少,學生的能力難以得到鍛煉。同時,學生骨干和其他同學之間缺乏溝通平臺,朋輩正向影響難發揮。
4.組織形式較單一,學生參與動機弱
班會的實施場所為教室,形式為使用多媒體(ppt)進行口述。學生調查問卷數據表明:35.02%的學生認為班會內容和形式欠佳,并認為團體游戲、討論會、辯論這三種形式進行主題班會效果最佳。
四、主題班會的應用
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認為學生工作者在遵從輔導員職業守則的同時,應該從務實和創新方面下功夫,有效運用主題班會做學生工作。
1.以職業守則做自我要求,做“行走的德育教材”
《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規定學生工作人員應遵守的職業守則:愛國守法、敬業愛生、育人為本、終身學習。學生工作者在高校中與大學交往最為頻繁,其師德和師風對成長中的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輔導員應堅定政治立場,熱愛教育事業。樹立“甘于為學生服務”的理念,以引領學生成長成才為己任,增強個人職業認同感,提升職業勝任力和公信力。
2.以務實為立足點,創建主題班會素材庫
學生工作者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前,應做好充分德育的準備。輔導員應以學生為主體,了解大學生發展與就業的國家形式與政策,主動適應社會轉型期大學生的時代特點。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德育素材庫,挖掘與學生全面發展有關的現實素材。素材的選擇可從校園內部資源開始著手,如:我校(安徽建筑大學)的校訓為進德、弘毅、博學、善建,可分階段選題進行主題班會,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治學精神,增加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借此豐富校園文化。
主題班會是高校從學生入學到畢業期間,可貫穿始終的連續教育,應注重教育的全程性,提前設計主題班會階段教育大綱。結合國家育人方針和學校課程培養計劃,從學生需求著手,在科學、實用的基礎上,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制定符合學生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的學期計劃、學年計劃和大學計劃。王鳳梅按照入學季(大一)、成長記(大二和大三)、畢業季(大四)三個階段開展系列主題班會[6]。endprint
3.以創新為突破點,整合學生工作的資源
輔導員創新運用主題班會進行德育和日常管理,首先應轉變育人理念,找準職業定位。將身份定位為教師和管理者,并非為保姆、家長、全職超人等,不包辦學生事務。其次,巧用學生骨干、黨員,挖掘學生潛力,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班會的實施者、內容、形式、場所選擇方面,征集學生建議,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主題班會中,特別鼓勵學生骨干組織主題班會。然后,使用多種形式組織實施班會,讓有意義的活動進行的有意思。輔導員結合主題班會內容變換班會實施形式、場地布置等等。再次,將新媒體應用到主題班會中。在主題班會階段教育設計階段和實施環節,使用新媒體進行內容征集和預告。大數據時代,信息征集與傳播極為便利。輔導員可使用微博、微信公眾號、qq等渠道向同行、學生進行意見和建議的征集。在主題班會實施之前,使用新媒體預先告知,引導學生使用互聯網查詢主題相關資料,引發學生深層次思考。在組織實施班會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各抒已見,一方面了解學生對某一主題或者事件的見解,一方面增加師生互動,活躍班會氛圍。
最后,整合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理論和智慧資源,參與到主題班會。如:我校每個專業配有專業課指導老師,學生的學業問題、考研和就業等,輔導員在策劃以考研為主題的班會時,專業指導老師可參與其中為學生答疑解惑,更好發揮主題班會效能。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2014). 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 (暫行). 教思政 [2014], 2.
[2]安雪玲, & 常志娟. (2013). 當代大學生存在問題及教育教學方法. 小作家選刊: 教學交流 (上旬), (5), 13-13.
[3]陳琴. (2014). 心育理念融入高中生主題班會的幾個路徑. 教學與管理: 中學版, (10), 27-29.
[4] 趙大柱, & 薛薇. (2007). 新形勢下對主題班會的幾點思考.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 21(2), 67-68.
[5]陳娟. (2010). 論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班會載體建設.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3, 031。
[7]王鳳梅. (2016). 新媒體時代主題班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產業與科技論壇, (15), 178-179.
作者簡介:牛勤,曾用名:牛靜靜(1989-),女,安徽阜陽,碩士,安徽建筑大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