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飛
【摘要】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的社會化過程總是與他(她)所處的環境密不可分,是受其各種環境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一方水土”是“一方人”共同的生長環境,就是“教育生態”。從社會學視角去理解,教育生態是指區域中有內在秩序的各種因素,通過一定的功能機制作用于人社會化過程的教育環境。
【關鍵詞】一方水土 鄉土文化 崇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9-0221-02
一、這方水土養育這方人
生活即教育,孩子在什么樣的“生活”里,就會發生什么樣的學習。在我看來,對兒童發展能直接產生影響的“生活”有三類:第一類是日常生活。這里沒有誰刻意要教育孩子什么,而是自然流淌著的生活,“這方人”共有的生存理念、生活方式、行為習俗等,如一把把烙鐵,無意識中在孩子的心頭烙上了鄉土的印痕。第二類是有向引導的學校生活。學校生活(包含一部分的家庭教育)是一種有向導引的生活,如果學校教育是真正堅持融通鄉土生活的,那么“這方水土”的文化力量,同樣會滲透到學生校園生活中來。第三類是充滿吸引力的虛擬生活。如何把“這方水土”的魂以活動的形式,讓孩子在玩中得到鄉土文化的浸潤,這是一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二、這方人該有的鄉土文化
崇明這方水土(教育生態)會給崇明學生烙上什么樣的鄉土印痕呢?2001 年,中共崇明縣委宣傳部組織了各界人土,把“崇明島精神”提煉為“傳承墾拓精神、崇尚綠色文明、追求卓越創新”。在我看來,崇明這方水土會給、應該給崇明孩子烙上三個鄉土印痕。
一是墾拓崇明這塊鄉土的“魂”是什么?處于長江口的崇明島,已有近一千四百年歷史。在這個歷史長河中,崇明人始終走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順應自然的路上,養成了特殊的精神品格,形成了不少特殊的民俗、民間藝術、方言等,特色鮮明,代代相傳。二是綠色。“綠色”,代表著生命、生態的大美、神奇的活力、相互關聯的協調與動態發展變化的規律。崇明島有著屬于自己的自然“綠色”與社會生活“綠色”。崇明島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因其特殊的地質地貌,2005年9月19 日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崇明島國家地質公園”。三是鴻志。在近一千四百年的歷煉中,崇明人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相對缺乏宏大志向與抱負、缺乏主動站起來的領袖氣質。這可能是人格深處缺乏“鴻鵠之志”所致,這也與島域相對封閉的文化環境密切相關,它使崇明人養成了“海島思維與視野”。
三、這方人如何浸潤鄉土文化
崇明教育生態的這三個文化特質,導引著崇明教育的三大變革行動,而這三大變革行動又直接或間接地引導著崇明孩子的學習。
第一,追魂。隨著全球一體化、城鎮化與崇明島高度開放,外來強勢文化對本土文化的生存擠壓日益嚴重。2007年,我縣正式成立了“崇明縣鄉土課程研究工作室”,2011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與崇明縣教育局又聯合成立了“上海市中小學鄉土課程研究基地”,把此項研究正式納入到科學化、系統化研究的軌道。這一改革,努力把崇明優秀鄉土文化“追”回來,如海洪小學的“蘆葦戀歌”課程、裕安幼兒園的“崇明兒歌”課程等,生動地再現了崇明人的典型生產生活與精神生活,讓崇明孩子盡可能地浸潤于鄉土文化之中,增強對養育自己的這塊土地的鄉知與鄉情。這種文化浸潤學習的特點在于它的長程性、彌漫性。所謂的長程性是指把崇明孩子從學前至高中始終浸潤在崇明的鄉土文化之中;所謂的彌漫性是指把崇明孩子從生存理念至生活方式、行為習俗全方位浸潤在崇明鄉土文化之中。這樣就把崇明孩子的成長與這塊土地的“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這種聯系使崇明孩子的學習有了自己的色彩,即在學習目標上,有了知鄉愛鄉的任務;在學習內容上,把親切的鄉土文化內容吸納進來;在學習方式上,更多的是讓學生置于真實的鄉土文化情境之中,通過探究的方式進行體驗學習。
第二,崇尚“綠色”。“崇尚”既是目的,又是一個過程。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縣探索出了把課堂學習與校園實踐、庭園實踐、田園實踐有機整合的“三園教學”模式;2005 年,崇明縣啟動了“生態崇明”地方特色課程體系構建行動,崇明孩子比較充分地走進了自然綠色與社會綠色生活之中。在這些改革中,不僅有區域性“生態崇明”系列課程,還涌現出了陳家鎮幼兒園的“綠色家園”體驗基地課程、長江小學的“水趣童心”課程等一大批“綠色課程”,把孩子浸潤在綠色文化、綠色自然、綠色生產、綠色生活之中。
第三,培育“鴻志”。激發人的主體精神是培育人鴻鵠之志的切入點。1997 年,我縣參與了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主持的“新基礎教育”研究項目,在崇明教育大地上播下了培育學生“主體精神”的種子。2011 年,我縣啟動了由全部學校、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主動·有效”課堂改革項目。目前,這一項目已經進入第二輪,進入到了更有深度的推進過程之中。此項改革,努力追求由“傳統課堂”向“主動·有效”課堂的三層轉型。首先是育人目標由培養“被動生存方式的人”轉向培養“主動生存方式的人”;其次是教的方式由“為教會而教”轉向“為主動學而教”;第三是學的方式由“被動學”轉向“主動學”,并從五個作用點協同助推“主動學”的發生。在這些改革實踐推進下,崇明孩子的學習呈現了以下特點:在學習目標上把主動精神、主動學的能力生長作為重要追求;在學習內容上,更加關注對生活情境問題等資源的利用;在學習方法上,更強調讓孩子主動發現問題和置于真實生活問題解決的學習之中,促進其主動學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