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富+劉飛+王愛民+於葉兵
【摘要】本文從海洋技術專業的培養方向、人才培養定位、模塊化教學體系構建和具體培養措施(推行導師制度、優化實踐教學和吸納學生參與教師科研)著手,分析探討了鹽城工學院海洋技術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實施及取得的成果。
【關鍵詞】海洋技術 應用型 創新人才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9-0228-02
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確定專業培養方向和人才培養定位
1. 海洋技術專業培養方向
當前我國開設海洋技術專業的高校共16所,培養方向主要涉及海洋遙感與測量、海洋化工和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等領域。我校海洋技術專業籌建之初的培養方向定位為海洋鹽化工,在辦學過程中海洋技術專業教學團隊再次對專業培養方向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調研論證,于1999年將其培養方向調整為海洋生物資源增養殖以滿足江蘇及鹽城對海洋生物類人才的巨大需求。江蘇是海洋大省,海洋和灘涂資源豐富,其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沿海灘涂面積約6520.6平方公里,占全國灘涂總面積的1/4強,居全國沿海省市第一位。鹽城沿海灘涂面積達680多萬畝,占江蘇75%、全國14.3%,其沿海灘涂水產養殖面積超過200萬畝,產業鏈包含水產經濟生物苗種繁育、養殖、漁藥、飼料和水產品加工等行業,年總產值超過500億元,對各類海洋生物類人才的需求量巨大。
2. 海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定位
一些學者將人才類型分為研究型(或學術型)、應用型和技藝型(或崗位型)[1],其中研究型人才必須具備在已獲得知識的基礎上,具有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創造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應用型人才應具備在獲得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已經發生的現實問題的能力,并具有一定創新精神,但應用型人才的創新,是把新發明、新知識、新技術加以應用或推廣,轉化為生產力,造福社會,不同于研究型人才發明新知識、新技術的創新;技藝型人才泛指在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具有一技之長,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較強的技術人才[2]。海洋生物資源增養殖涉及水產經濟動物育苗、養殖、病害診斷防治和高效環保飼料制備,課程教學中只能涉及部分養殖品種的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而生產中常常會面臨一些不熟悉或尚未研究的新品種或新病害。這就要求優秀的海洋生物類從業者除必須是應用型人才外,而且還應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即所謂應用型創新人才,能夠針對新品種開展苗種繁育、健康養殖、病害防治和高效環保飼料等方面的研發。因此,我校海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的規格應定位為應用型創新人才。
二、以能力培養為導向,構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注重能力培養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將知識與運用知識來認識和探索世界結合起來培養實踐能力和行動能力;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新知識來培養創新能力[3]是教育改革共同關注的問題。
1. 模塊化教學體系構建
模塊化教學體系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把傳統的“哪些內容我要講授”(以知識輸入為導向)轉變為“哪些能力應該是教學進程的最終成果”(以知識輸出為導向);然后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造,將傳統課程中的知識圍繞能力進行整合,“打破原有理論體系課程的邏輯結構,圍繞特定的主題或內容對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合,構建出以能力為核心的獨立的教學單元”,使組成教學體系的各要素實現有機統一。由此可見,模塊化教學體系可實現知識和能力的完美對接。
根據海洋生物資源增養殖的行業特點,我校海洋技術專業畢業生應具備海洋生物苗種繁育、健康養殖、病害診斷防治和高效環保飼料的研發與生產四個方面的能力。由此分別對應于四個教學模塊,分別為苗種繁育模塊、養殖模塊、病害防治模塊和營養與飼料模塊。其中苗種繁育模塊包含課程有:細胞生物學、組織胚胎學、遺傳學、苗種繁育學、水產生物育種學、繁育與育種實踐,參加考試獲得農業部和勞動社會保障部頒發的水生生物苗種繁育工資質;養殖模塊包含課程有:養殖水環境化學、魚類增養殖學、貝類增養殖學、甲殼動物增養殖學、海藻栽培學、養殖生產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根據模塊的性質和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培養、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為核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意識,更多地采用項目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等先進教法與學法。在專業課程教學上強調學練結合,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徹底改變以知識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2. 具體培養措施及成果
(1)推行導師制度。自2007年以來,海洋技術專業開始試點導師制,即在大三上學期初,根據雙向、自愿的原則選擇確定導師指導學生,每個學生跟一名指導教師,每個教師指導3-5名學生,學生與導師全方位接觸,導師利用其資源對學生專業學習、實踐教學、社會鍛煉、科研素質培養、畢業課題和學生就業等進行全面指導。2010年在海洋技術專業全面推行實施導師制,畢業生的崗位能力和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深受用人單位好評,就業率達到100%,并且在我省沿海海洋相關產業如飼料、水產養殖等國內知名企業就業學生顯著增加,在導師制的帶動下,提高了學生對海洋技術專業的認可度,報考研究生的學生日益增加,近4年來,每年考取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校學生超過15人,平均考研錄取率超過20%。
(2)優化實踐教學。2010年海洋技術專業與企業合作共建覆蓋我省沿海養殖、飼料、育苗、漁藥、魚病防治、水產品加工等10個實習基地。建立了具有海洋技術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培養體系,即在4年的學生培養中,前三年主要是理論與實驗教學,大二期間安排1周開展專業調研實習,學生到大三下學期的當年3月底基本完成理論學習,4月~6月安排3個月開展專業綜合實習(養殖、育苗、飼料、魚藥、魚病、加工等一條龍,分6個小組,每個學生側重一組,其余輔助實習),需要開展養殖試驗的畢業課題提前到7月開始,其余均在大四上學期全面開展,在畢業課題開展期間同時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大四下學期前3個月安排崗位實習,同年5月中旬學生回校撰寫畢業論文或設計,6月中旬開展論文答辯的系統實踐教學培養體系。通過這種優化實現了“理論與實驗教學一體化,專業調研實習與專業綜合實習一體化,畢業課題與就業指導一體化”的實踐教學創新模式。
(3)學生參與教師科研。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是培養大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寒暑假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職業生涯安排適當的科研項目讓學生參與,考研學生主要參與教師的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畢業后直接就業的學生主要參與教師與企業合作的應用類科研項目。此外,學生還在導師的指導下申報和完成各級各類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近3年共完成國家級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5項,省級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7項,校級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12項,學生參與申報發明專利8件,發表論文30余篇。
參考文獻:
[1]李興旺.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4,5:53-54.
[2]徐理勤,顧建民.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及其運行條件探討[J].高教探索,2007,2:57-60.
[3]鄭太年.學校學習的反思與重構 知識意義的視角[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9.
基金項目:鹽城工學院2014年度教改研究項目(JY2014B04)
作者簡介:呂富(1971-),男,江蘇東臺人,副教授,在讀博士,主要從事水產健康養殖及營養與飼料研究。E-mail:lvfuycit@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