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
【摘要】日本將于2018年開始全面實施作為“道德教育學科化”,將一直作為學校學科之外的德育課程升格為“特別的學科”。無論是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審、指導方法和評價方式等方面都對以往的道德教育有顛覆性的改革。日本在推進“道德教育學科化”政策后引起全民的大討論,實施上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實際的效果如何也很難預測。但日本德育的此次大變革,也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日本道德教育 道德學科化 特別的學科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9-0235-03
戰后日本的道德教育一直是學校學科之外的一門課程,在特設的“”(道德的時間)內進行。2006年安倍晉三就任首相,教育再生成為安倍內閣的政策課題之一,在此期間政府設置了“教育再生會議”著手教育改革。2007年6月,針對“校園欺凌”,“犯罪年齡低齡化”等問題,日本政府在教育再生會議第二次答申中提出,為了讓孩子們有規范意識,有公德心,思想行動統一,就有必要實行德育的“學科化”,在現行的“道德的時間”的基礎上使指導內容和教材更加充實。但因為道德學科化涉及到統一審定教科書的編審,德育評價等一些列具體而復雜的問題,再加上2009年民主黨政權的誕生,道德學科化的計劃遂被擱置[1]。
直到2012年安倍第二次執政,道德學科化再次成為了熱點議題。2013年日本文部科學省發表了“有關今后改革·充實道德教育的方針政策”的報告,提出了將“道德的時間”升格為“特別的學科道德”(以下稱“道德科”)。2014年10月,中央審議會提出了“有關道德教育課程的改善”,2015年3月,文科省公布了學校教育法施行規則改正以及學習指導要領的修改,“道德科”隨之正式啟動。
日本的小學將于2018年,中學將于2019年開始全面實施作為“特別學科”的道德教育,這將是日本戰后德育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無論是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審、指導方法和評價方式等方面都對以往的道德教育有顛覆性的改革。
一、德育目標簡明化
改訂前2008版小學及中學的《學習指導要領》(第3章 道德)①中規定,中小學道德教育的目標是,通過全部的學校教育活動,培養道德情感、判斷力、實踐的熱情等“道德性”。“道德的時間”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力”[2]。《學習指導要領》中解釋“道德性”是人為追求人之為人的存在方式和更好的生存方式而踐行道德行為,并使之成為可能的人格特性。“道德的實踐力”是人為了能夠實現更好生活的能力,每一個兒童加深對自身生存方式以及對道德價值覺悟的思考,能夠自主選擇和實踐實現道德價值的合適行為的內在素養。
在教育目標的表述上,“道德性”與“道德的實踐力”等用詞的含義難解,且相互關系復雜,加上《學習指導要領》中也并沒有明確指出它們之間的關聯,這給學校一線的教師們造成指導上的困擾。對此,“充實教育懇談會” 提出將道德教育的目標更加簡明化的改善意見。最終,在中央教育審議會(以下省略為“中審會”)在“有關道德教育課程的改善等”的答申中指出,“道德性”與“道德的實踐力”都是為實踐道德而具備的內在的素養與能力,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在此目的上兩種概念的性質相同。道德學科化后,在這兩種概念表達上做出了統一,重申了道德實踐力的重要性[3]。
二、加強教育內容的層次性
在道德學科化以前,道德教育主要在“道德的時間”內進行,并通過學校全部的教育活動來實現。2008版《學習指導要領》中,道德教育的內容根據學生各年齡階段分類為四部分:①有關自身的內容;②有關與他人關系的內容;③有關與自然及崇高事物關系的內容;④有關自己與集體以及社會關系的內容。從小學德育來看,低年級(一、二年級)重點培養基本生活習慣、判斷善惡,中年級(三、四年級)重點培養遵守社會生活規范的習慣,高年級(五、六年級)重點培養法律規定的意義,作為個集體、國家·社會意愿的自覺性。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德育內容的不同,具體要求也存在差異。
此次改革中,重申了道德教育內容的精選,內容的層次化和序列化的重要性,要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心理發展、環境等因素對不同年級學生的道德教育內容進行計劃性、階段性的教育工作。在德育內容的修改中,中審會還提出了在指導項目中增加相關的關鍵詞,如“判斷善惡”,“正直、誠實”,“感謝”,“信賴”,“相互理解、寬容”等,并要求在對這些有關道德教育的關鍵詞進行闡述時,要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階段選擇合適的解釋,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規范禮儀,還要讓他們對這些規范禮節的意義做出思考。同時強指導學生要結合當今國家化社會的發展現狀,在理解本國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學會理解、尊重多元化的價值觀。
三、多樣、有效的德育指導方法的引入
在教學方式上,改變以往德育偏重知識的模式,將德育課堂從(閱讀型)向(思考型、討論型)的道德教育轉變,更加重視兒童的主體性和獨特性是此次改革的核心。
改革中強調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入“問題解決式”、“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形成多樣、更有效的道德指導,避免以往“道德的時間”中僅靠讀故事,注重理解人物心理的指導方法,改變直接給出結論,一成不變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鼓勵師生進行討論、發表等談話活動,在討論中自省、判斷,從中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增加學生實際體驗活動,形成學生獨立思考的課堂;在授課內容安排上實行靈活的教學方式,比如可以一節課內講授多個內容,也可以把一個內容在多個時間內講授;在道德習慣以及道德行為養成的指導過程中,提倡加強問題解決式的學習,體驗式的學習,分角色演繹以及交流式的學習。在這些教學活動中,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成長階段選擇性地教學,并且要注重學生活動后的反思和回顧,培養學生面臨各種狀況時能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素養②。
四、國家審定教材的使用
在教科書的選用上,以往“道德的時間”里,道德教育使用的是由文部科學省主編并免費發放的副讀本《心靈筆記》,后全面改編成《我們的道德》,分為小學低學年、中學年、高學年、中學用四種,一直以來沒有統一的教科書。道德學科化后,各校將使用國家統一審定的教科書進行教學,教材由民間出版社編纂發行。endprint
雖然文部科學省主張各出版社發揮創意,制作出多樣的教材,但教材編寫必須順應《學習指導要領》的規定,體現教材內容的改革要求才能通過審定,得到官方認可。日本在2016年度的教科書審核中,8家出版社申請的小學道德教科書全部通過,并將從2018年開始投入使用。這批道德教科書按照改革要求,一改以往偏向于通過閱讀故事形成道德理解的編纂方式,而是以問題解決型場景設置作為主要教學方法,試圖向“思考型的道德課”、“討論型的道德課”做轉變。但各出版社為安全通過,選材多以《我們的道德》為參照,各版本的教科書內容出入不大。
五、強化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教育網絡
在有關道德教育指導方法的改善上,本次改革還強調了“道德科”的教育計劃要全體教師參與、協作下制定,并要關注計劃的層次性、發展性,另外,家庭與社區的協作也要在教育計劃當中有具體明示。道德學科化要推進學校、家庭、社會的合作,學校的教育計劃以及相關的教育信息要通過網絡頁面或學校校報等方式積極地與家庭、社會進行溝通與信息共享;積極開展公開課,讓學生家長以及廣大群眾都能參與進課堂,強化學校、家庭與社會間的協作。
六、記錄式評價的構建
初次嘗試的道德學科化需要構建新的評價體系。中審會指出,學生道德性的評價應該是多面的,延續性的綜合性評價,所以不應采取數值評價的方法,而要通過學生的作文、筆記,問卷,對學生的發言、行為的觀察,面談等方式多面地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4]。在此基礎上,做“指導記錄”,記錄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與道德成長;要避免比較,尊重每個學生個性特點,倡導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為避免主觀性,道德評價由“道德推進教師”③主導,另外還要結合其他教師,家長社會的意見、學生本人、同學等多方面的綜合評價。這些制度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教師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具有高資質,如何進行師資培養也或將成為日本面臨的課題之一。
日本在推進“道德教育學科化”政策以來,既有支持也有質疑,實施上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實際的效果如何也很難預測。但日本德育的此次大變革,也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啟示。
1.注重道德教育的層次性與連續性
教育歷來遵循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原則,道德教育也是如此。日本的德育內容在同一綱下不同年級有不同的目,在同一綱下對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個階段有不同要求。日本在道德學科化中也再次強調了要加強教學內容階段性的安排,逐層遞進。而我國的德育課程標準中,小學德育內容不同年級有不同的綱,分低年級和中高年級兩個階段,層次性相對模糊。德育目標是既定的,將目標貫徹到內容中,在同一綱下根據不同年級設置不同條目,形成一個承前啟后的序列體系更能符合學生道德發展的層次性特點。
2.加強道德教育直接方式與間接方式的相互促進
道德教育的形骸化一直是日本道德教育飽受質疑的重點問題,日本在改革中仍然強調道德教育中直接方式和間接方式并用并促進二者之間的相互聯系的重要性。
中日兩國都注重在道德教育中的直接與間接,顯性與隱形的結合,但其內容的多元性有所不同,日本除了在其他學科中滲透德育外,還形成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有實效的實踐和體驗活動體系,培養道德實踐力。如“特別活動”,如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興趣小組、學校活動等充實德育;“體驗學習”中包括一周的“自然教室”,在自然環境中過集體生活進行自然體驗、環境學習,還有“社區體驗活動”、“志愿者活動”、“勞動體驗”等等。在教育過程中要真正在謀求道德課與各學科以及其他活動中的道德教育保持密切聯系、通過學校整體的教學活動來進行補充、深化和結合,實現直接與間接教育二者的有機結合。
3.制定細致詳盡的教育計劃推進德育工作進行
日本學校在進行德育時要求制定 “全體計劃”(全面計劃),和道德時間的“”(年度指導計劃)。全面計劃是一種明示學校大德教育的基本方針,同時又綜合展示通過學校全部教育活動達成道德教育目標措施的教育計劃。在制定各學科的教育目標時,要求制定出具體的道德教育目標,解決中小學生中存在的思想道德問題。“年度指導計劃”是把道德課在各年級的指導內容,根據學年階段構成主題,然后把這些主題在全年度進行分配、排列。其目的是為了在道德教育全面計劃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發展階段及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除上述兩種校級計劃外,“班級指導計劃”和道德課的“指導案”(相當于教案)則是具體到班級,由各個老師獨根據學生和班級的實際情況獨立制定,給每個教師提供發揮個性化教學的指導空間,更具靈活性。
此次改革中強調了充實計劃內容,將道德教育的目標、道德科的指導方針以及學校、家庭、社會的協作在計劃層面給予具體展示,充實學校的全面計劃。制定出具體的道德教育計劃是進行道德實踐的重要前提,日本重視教育工作的計劃性值得借鑒。
4.喚起包括家庭、社會在內的廣大民眾對道德教育的關注
日本的道德學科化不單是對學校場域中的道德教育進行了改革,這樣的轉變讓道德教育的實踐場所不僅停留在學校,更影響到家庭、社區以及廣大社會。道德學科化引發了日本民眾對如何改善學校德育的大討論,這也是日本試圖從本質上解決道德問題的對策的一環。日本日趨嚴重的校園暴力、厭倦上學等現象不僅是學校教育的問題,也有社會、文化的影響,特別是當今日本家庭和社會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弱化,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而目前我國的德育主要還是由學校進行,家庭、社會配合展開的德育工作依然很少。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重視家庭、社會的德育功能是解決道德危機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羽田積男.[M].東京:弘文堂,2015:50.
[2] 文部科學省.[M].東京,2008
[3] 文部科學省中央教育審議會 . 道德にる教育課程の改善等について答申 [R].2014.
[4] 道德教育の充にする會.今後の道德教育の改善·充方策について(報告)[R],2013.
注釋:
①文部科學省..[M].東京,2008。《學習指導要領》是日本法定的國家課程標準,對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高中的教學內容、指導方法、科目結構等作出規定,并決定各個年級的課程開設、教學進度、學習單元的排列等。
②道德教育の充にする會.今後の道德教育の改善·充方策について(報告)[R],2013.
③文部科學省最早在2008年建立了“道德推進教師”制度,形成以道德推進教師為核心,全體教師參與的德育體系。
基金項目:南通市社科基金項目《南通道德風尚高地建設路徑研究—基于日本道德教育的經驗與借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