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9-0242-02
“體驗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它主要從學習者個體發展的需要和認知規律出發,提出了以“感受、經歷”為指向的學習形式及有關的學習內容。它是一種關注學生個體特征的學習方式。體驗則指向每一個個體,讓每一個個體都經歷學習過程,它是一種將新的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積累相聯結的學習方式。
一、選擇適宜學習內容,推進體驗式學習
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究竟讓學生體驗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數學內容都可以讓學生通過體驗獲得?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1.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中不要追求知識的“一步到位”,應力求體現知識發展的階段性,讓學生經歷一翻曲折的道路,有嘗試、假設、操作、探究和分析一系列活動,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在學生探索、發現的關鍵時刻,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索和思考。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如筆者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課堂上組織學生探究圓錐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關系。出現了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存在著倍數關系。學生自然就產生了疑問:這組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究竟有怎樣的倍數關系?這樣,活動從做圓錐、圓柱→倒砂子發現情況→主動探究出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的體積關系→成功地得到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整個活動過程學生的體驗非常深刻,學得主動積極。
2.體驗數和運算的意義與方法價值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傳統的數學運算的教學目標只注重讓學生牢記法則,形成計算技能。數學運算的教學應跳出技能框框,不能把法則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為唯一的目標,而應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自身實踐探索的過程中體驗數學運算的意義與方法價值。
3.體驗數學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
畢達哥拉斯曾經說過,在數學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么,而是我們怎么知道什么。小學數學的解決問題教材上的編排,都是結合運算意義,在過程中理解問題與運算意義之間內在聯系。在教學中,打通他們二者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展示他們的數學思維方法,并且適時滲透一些思想方法很重要。在教學中只要稍作挖掘,適度地加以滲透,讓學生體驗到這些思想方法。
二、借助畫圖表征,可視學生的體驗
實踐中我們發現,課堂上學生體驗活動很玄幻的,不可視,不可摸。“體驗式”學習關注的是個體的學習,畫圖表征就是讓孩子用圖的形式,把自己對于新知的感悟和自己原先的經驗進行聯結,讓學生的體驗更加可視化。
1.畫圖表征,理解計算本質內涵
抽象的計算算理,畫圖可以生動而直觀地為兒童提供理解的起點,表象的建立則有助于他們更快地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順利地向抽象思維過渡。教學中讓孩子畫圖表征,不斷積累表象的過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多位數乘一位數中,筆者通過圖-口算-筆算一一對應,學生把算理說得很清楚了。這一畫圖,圖式結合,說一說,連一連的過程,孩子就是建立表象的過程。幾次之后,即使沒有圖,孩子的圖可以在腦子里提取出來。畫圖讓學生深刻理解算理。
2.看圖找關系,理順問題內在聯系
斯蒂恩美說過,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被轉化為一個圖形,那么思想就整體地把握了問題,并且能創造性地思索問題的解法。繪制圖形和表格是解決較復雜問題時常用的一種表征方式,因為圖形和表格可以清楚地呈現信息間的內在關系,從而有利于發現解題的結果或方向。
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連除解決問題一課時,出示解決問題:“三年級女生要進行集體舞表演。老師將參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不同的學生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有些學生用一個圖形表示一個人,有些學生用一個矩形圖表示多個人,有些學生選用圓形,有些學生用長方形或者正方形。不管學生運用的是什么圖形,在畫圖的過程中他們都是把自己的原有經驗與新知進行聯結,在不斷聯結和分析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想法。學生通過畫圖,讓自己的思考體驗過程更加可視化。
三、利用數據分析,關注體驗實效性
體驗活動是否有效,不能光看表面學生獨立探究、合作學習式形式就說體驗學習是否有效。在學生體驗過程中關注學生情況,通過搜集錯題、分析整理,來評價學生課堂體驗的實效性。
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的“用字母表示數”一課中,上課教師設計的第一個體驗活動如下:“歐陽修比王安石大13歲,請表示出歐陽修和王安石的年齡?!边x擇一種你喜歡的方法表示出歐陽修與王安石的年齡。
在第一個活動中,放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另一個量,孩子錯誤率為65.48%。與上課教師預先設想的孩子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兩者的年齡完全不同,體驗活動效果甚微。
基于以上的分析,上課團隊又在深入體驗之前插入了字母可以表示很多數的情境體驗,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個量之前,能有效提取原有經驗,為下一步體驗更加有效。調整體驗活動之后,孩子們的錯誤率明顯降低了,原來用數字表示錯誤率為34.04%降低到了11.9%,用兩個不同字母表示從原來的20.45%,降低到14.29%。
“學為中心”下的小學數學體驗活動的研究就是基于學生的學習,選擇合適的體驗活動,并實施活動,達到學生原有經驗與現學內容之間的鏈接。把內化體驗活動可視化、通過量化了解體驗的實效性,并為教學提出有效地調整意見。
參考文獻:
[1]張卓眩.《體驗與探究: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N].光明日報,2001年3月23日,第4版.
[2]孔企平.小學兒童如何學數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