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霞
摘要:歷史學習的間接性以及初中學生認知特點導致學生很難理解歷史知識。情景教學法通過創設的情景為學生搭建了理解歷史知識橋梁,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本文分析了情景創設的原則,并提出了情景教學法應用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情景教學;原則;策略
2011年,教育部在頒發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促進學生認知、情感、品德、審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強調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情感體驗。情景教學法是指從教學需要和教材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具體情景和氣氛,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掌握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歷史教材所呈現的歷史場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都為情景教學法提供良好的素材,所以,情景教學法受到了廣大一線歷史教師的青睞。
一、情景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一)搭建歷史知識探索的橋梁
歷史是研究過去了的東西,無法重復、無法實驗,更無法體驗。學生所學的歷史知識是史學家通過歷史史料的研究,獲得對歷史的正確認識。所以,歷史的學習具有間接性。學生在學習歷史時缺乏相應的經驗和體驗。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景,為學生搭建一個探索歷史知識的橋梁。
(二)促進了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
理性至上、知識本位的傳統教育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因素。情景教學強調情感活動統領整個教學過程,把德育、智育和美育融于情景之中,讓學生在求知的同時,形成健康豐富的精神世界。
(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一般都是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初中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占主導向抽象思維占主導轉化的過程,他們能夠理解抽象概念,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但是他們分析、綜合、概括等思維是以具體、形象的直觀經驗為依據的。沒有直觀的體驗,學生是很難真正理解教師所講授的內容,進而失去歷史學習的興趣。情景教學法通過創設的情景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變得有聲有色,使學生如臨其境,將抽象的歷史知識變得生動具體,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情景創設的原則
(一)針對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創設合理的情景。牽強的情景不僅對教學起不到作用,還會使教學偏離主題。其次,教師在創設情景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不能過于簡單,太簡單學生會喪失興趣,太難會使學生產生挫敗感,從而喪失信心。
(二)貼近學生、貼近生活
教師要注重挖掘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學習資源。合理有效的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初中歷史中有很多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貴姓何來”中華諸姓的來歷》是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第九課的內容。姓是每個家族的符號。教師可以聯系我們現在常見的姓氏創設情景。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姓氏,對此會很感興趣。在課堂中適當的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能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
(三)真實性原則
歷史是史學家通過史料研究,真實客觀地向我們呈現過去發生的事情。作為歷史教師,在課堂創設情景,要尊重歷史的真實性,這是底線。教師不可以為了創設情景而不顧史實。
教師在進行情景創設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要避免教師把課堂變成“秀場”,過度地炫技,否則將很難達到教育目的和價值。
三、初中歷史情景創設的策略
(一)利用語言創設情景,激發情感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既要扮演“導演”,決定教學要怎樣展開,又要做“演員”,和學生一起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要利用自己的教學藝術,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活躍、意境生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沉寂在有情感的情景之中,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語言是最普通最常用的教學手段,教師要注重語言的魅力,利用語言與其他教學手段相結合,創設情景?!蹲鎳y一的歷史大潮》是八年級的教學內容。其中,海峽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是其重要的內容,教師在講授這部分教學內容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作品《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富有磁性、飽含情感的男中音和屏幕中出現的中國地圖很容易把師生的思緒帶進一個遠離祖國母親的游子的思鄉情感中,從而為教學提供濃濃的教學氛圍。
(二)利用圖片、視頻、實物、模型等,創設情景
教師在講授歷史的時候,要用多種手段再現歷史,讓學生掌握遙遠而難以記憶的歷史知識。展示圖片、視頻、實物、模型并配上具有說服力的解說創設情景,可以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使學生容易理解歷史知識,也可以使學生主動去探索歷史知識。比如在講授《“文化大革命”十年內戰》時,教材將文化大革命定義為由毛澤東錯誤發起,被江青和林彪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而造成的動亂。學生對毛澤東的評價產生疑惑。教師向學生展示多種毛澤東紀念章圖片。然后教師再選擇以不同革命圣地作為背景,反應毛澤東在革命各個階段的豐功偉績的紀念章進行講解。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通過想象,仿佛置身于革命年代。這樣,學生就能明白,雖然毛澤東錯誤的發動了文化大革命,但是不能抹殺他對革命所做出的貢獻。
(三)角色扮演、注重學生體驗
角色扮演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課前的精心準備,在課堂上扮演不同歷史人物,演繹歷史事件。通過角色扮演創設情景,激發了歷史學習的興趣,也加深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如在講授《辛亥革命》時,可以讓學生扮演舊官僚、革命者、知識分子、農民、工人等人物,感受革命前后的變化,讓學生通過想象親近歷史、走進歷史從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四、結束語
教學改革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因其直觀性、藝術性、趣味性被廣大一線歷史教師所接受。情景教學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已久,其課堂教學效果毋庸置疑。但是教師必須遵循情景創設的原則,掌握情景創設的方法,方可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大新.對歷史教學情境創設的幾點思索[J].安徽教育,2003(19).
[2]裴娣娜.情境教學與現代教學論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1999,(1):4-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