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
【摘要】字詞的意義具有靈活性和復雜性,但大部分老師還拘泥于簡單講解課文后邊的注釋,或者弱化忽略這一部分的教學,導致這一塊教學效率低下。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本文從兩個角度進行剖析。首先因形釋義,尤其針對學生容易記混的錯別字。其次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解析字詞意義。做到解析詞義時“字詞不離句,不離篇”,在閱讀和作文中感悟字詞的魅力,點燃學生語文學習的智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字詞;字詞意;因形釋義;解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字詞意義指的是文詞所包含的意思。在中考中一般不會出現直接單獨考字詞的意義,而是穿插在閱讀中,尤其文言文,考查的分值似乎少了,但考查的靈活性增強了。在字詞意義解析教學中大部分老師還拘泥于簡單講解課文后邊的注釋,或者弱化忽略這一部分的教學,讓學生預習和反復地記憶,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學習興趣低下。
我們知道字詞的意義具有靈活性和復雜性,字詞在詞典中的義項大都不止一個,語言環境還可能賦予它詞典中沒有的含義。我們稱之為 “辭典義”與“語境義”:每個詞語都有自身相對獨立的意義,即辭典義。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詞語原先穩定獨立的意義可能被強化、弱化、延伸乃至成為原意的“反語”,具有了暫時的、具體的含義,即語境義。所以,理解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要抓住兩個重要的“點”:起點和終點。起點是其辭典義,終點是含有文章內容和作者感情的語境義。而“理解”的過程,就是從“起點”推理到“終點”的過程。所以在《中考考試說明》中明確了字詞意義考查的要求:1.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解釋某個詞;2.根據要求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選用合適的詞表情達意;3.能對某個詞的運用進行好或差的評價,因而對于字詞的意義在語境中還應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例如:對魯迅《喝茶》的“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中的“清”字至少做出三種以上的解釋。其實這個“清”除了“清幽”“清靜”“清閑”等意思之外,還可以根據個人價值觀念和生活體驗做出多種合理的解釋,如“清爽”“清雅”“清純”“清新”等意思。
理解字詞意義的特點時,字詞意義解析教學應根據字詞形義的特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一、因形釋義,尤其針對學生容易記混的錯別字
可結合倉頡造字與許慎的《說文解字》,講清易錯字詞的起源與流變。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字詞的一字多意、形近義殊等現象,糾正錯別字,增強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感受能力。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有一部著名的山水游記《永州八記》,其中的《小石潭記》中“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的“冽”字與《醉翁亭記》中“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的“洌”常被學生搞混。雖然這兩個字讀音相同,字形也極為相似,但仔細分辨這兩個字的含義,就會區別它們。“冽”意為寒冷。“冫”在甲骨文中寫作“仌”。“冫”規范名稱為“兩點水”。其實它并不是水而是冰。《說文解字》:“仌,凍也,象水凝之形。”凡“仌”之屬皆從“仌”。《王篇·冫部》也提到“冫,冬寒水結也”。說通俗一點,“仌”就像冰的花紋,人們稱之為冰花。一般來說“冫”就是“冰”,以“冰”為形符的字部和“冰凍,寒冷”有關。“洌”意為清澈。《說文解字》:“洌,水清也。”辨析“冽”與“洌”,本是兩個不同的字,意義也有別。《廣韻》里寫道“洌,水清也” “冽,寒也”。聯系文章的本意,我們就會發現,這兩個字使用得十分貼切。“水尤清冽”細膩寫出小石潭的潭水不僅清澈見底,而且寒氣逼人,由此自然引出《小石潭記》所記的兩大內容,一是水清,二是境之清,可謂神來之筆。《醉翁亭記》中“泉香而酒洌”的“洌”相呼應的對象正是讓歐陽修醉心不已的酒,而這酒是用山間潺潺的流水釀制而成,足見此酒定是清亮度高,醇香誘人,酒中上品。就此把“洌”和“冽”區別開來了。
二、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解析字詞意義
對于字詞意義的解析不是獨立于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之外的,而是要字不離句、詞不離文,我們所有的有效的語文學習活動都是建立在對字詞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對文章中關鍵字詞意義的理解,又怎么真正理解文章的內涵?對于字詞意義的解析應貫穿到語文教與學的全過程。目前,許多老師也已做出許多有益的嘗試。例如一位教師在上《信客》一文時,開篇就引導學生理解標題中“信”的意思,從字形上看,“信”由“人”和“言”組成,進而推斷其字義:一個人說到做到才叫守信用,“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對“信”字的教學,使學生很好地把握了信客這一人物形象,從而也輕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題。與此同時,在作文教學中也可以滲透字詞教學。例如審題中對“題眼”的品析,寫作中對語言的錘煉,講評中對關鍵字詞的解析都能互為補充、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總之,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賦予了漢語字詞意義的復雜性與多變性。在字詞意義解析中應遵循中國字的特點因形釋義,在審美中詩意地教學。同時解析詞義時做到“字詞不離句,不離篇”,在閱讀和作文中感悟字詞的魅力,點燃學生語文學習的智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萬技偉.結合語言環境辨析詞句的意義教學實例[J].中學語文教學,2006(4).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董奇.論元認知[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