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海萍
【摘要】新課程標準提倡“以人為本”,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但有時教師樹立了這個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并不那么順利,其實有的時候教材的閱讀內容并沒有“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基于一年級上學期孩子語言現狀、學習能力和教學中遇到的情況,談談本人對選編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閱讀內容的幾點想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以人為本;兒童語言現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標準提倡“以人為本”,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但有時教師樹立了這個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并不那么順利,其實有的時候教材的閱讀內容并沒有“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2015年版)閱讀內容的選擇和安排就不那么適合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孩子。
本冊書前面安排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系統學習拼音,在學完拼音之后的第二個單元安排了兩篇兒歌、一篇古詩和一篇科普類的童話《我叫“神舟號”》,這篇童話雖然故事情節簡單,但篇幅比較長,共有三個自然段,孩子還是第一次接觸段落的概念。這么短的時間遇到這么長的課文孩子肯定不能朗讀上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孩子在朗讀上就出現了困難,在第一課時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孩子不多,很多孩子都讀得不連貫,有的孩子由于拼音不熟是一個字一個字讀的,有的還讀錯字。這篇閱讀內容雖然具有時代性,但在內容篇幅和安排順序上就不那么適合剛學完拼音的孩子。
基于一年級上學期孩子語言現狀、學習能力和教學中遇到的情況,筆者認為在編選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閱讀內容時就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內容淺易,便于孩子理解
一年級孩子剛上小學,之前接觸的詞匯并不多,他們在幼兒園里的語言交流并不多,有的只是在同齡人之間進行,那就得不到多大的發展,進入小學就表現出來了。有時老師能用一個詞說的卻要用復雜的語句來解釋。有專家通過對某些孩子的觀察,把他們對知識的掌握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共鳴、積聚、凝結、儲存。閱讀內容簡單,有的還是之前聽過、見過、讀過、接觸過的,那孩子就容易產生共鳴,那掌握知識的第一個階段就容易實現,隨著時間的積聚,慢慢地就凝結,掌握所學知識。《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小學一年級閱讀有七個方面要求,其中一條就是“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只有內容淺一點,簡單一點,孩子才會理解,才會記住,這樣孩子就有成就感,自然就有愉悅感,從而就會對學習產生興趣。
二、童言韻語,便于孩子朗誦
語文是生活的外延,語文學習要在生活中進行。剛上一年級的孩子還是兒童,兒童的語言和大人是完全不一樣的,兒童的口吻比較天真爛漫,形象生動,直觀具體。下面舉個美術老師上課的例子:
鏡頭一:
老師說:“今天老師要小朋友給小動物洗洗臉。我們給小動物洗臉的時候,要洗得干干凈凈,肥皂水要洗滿整張臉。能不能洗著洗著,把肥皂水洗到眼睛里去?”
幼兒反應:熱烈,作畫時基本能自覺地注意用跳過的方法。
鏡頭二:
老師說:“我們來給小動物的臉涂上顏色。涂顏色的時候要注 意,臉上要畫滿,不能看見白顏色。涂到眼睛的時候要注意跳開眼睛。”
幼兒反應:教師作講解時反應不熱烈,作畫時不能自覺地注意跳開眼睛,要老師不斷提醒。
可見在選取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閱讀內容時要考慮其語言要兒童化,這樣孩子才會理解。所學的內容與孩子自己的話語差不多,容易產生共鳴,孩子在朗讀時就上口,讀著讀著就背出來了。
有從事思維科學的專家做過研究,告訴我們:人對韻文、韻語有善于記憶的特性。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一詞中共有95個字,而這首詞的“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總共也不過17個字。同一個人,要記住95個字的詞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但要記住17個字的小序卻有相當的難度。這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那就是因為這首詞押韻合轍,易于記憶,而小序既不押韻,節奏又不明顯,所以較難記住。也正是人們對這一記憶規律的認識,所以我國古代蒙學的識字讀本,諸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類,都采用韻文的形式。古代孩子們雖然不理解蒙學讀本中的內容,但他們也都記下來了,所以閱讀內容的選擇最好選整齊押韻的韻語,這樣孩子就能記住,語言積累得越多。
三、規范簡短,便于孩子拾粹
閱讀教材的任務就是教導兒童學習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只有規范、優美的語言才能促成這一任務的完成,才有助于兒童感受到祖國語言的健康美與純潔美。經典的閱讀內容,語言肯定規范,而且也優美,所以才能成為經典。所以在選編閱讀內容時可以多選點經典的篇目。
老舍說過:“用不多的詞兒,短短的句子,而把事物巧妙地、有趣地述說出來,恰足以使孩子們愛聽。”長篇大論的閱讀內容,一年級上學期的孩子還讀不流利,怎么要求他們背誦。要么花很多時間去讀,去背,孩子們一開始就遇到學習語文的困難?就會抑制學習語文的動力,這反而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如果要選篇幅長一點的閱讀文章,也要放到最后,同時也要有個過渡,要慢慢地變長,這樣易于孩子接受。兒童詩往往比較簡短,短短幾行,就是一首優美的詩,語言也兒童化,易于孩子接受,感受學習其語言的精煉、優美。傳統文學古詩,語言的智慧就藏在短短的幾句話 中,雖然一開始孩子還不理解,沒關系,《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于一年級孩子閱讀古詩要求也是很低的,只要背誦就行了。一年級孩子的記憶力在黃金時期,很容易記住,積累多了,年紀大了還能感受詩句語言的妙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