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華
【摘要】寓言是小學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價值觀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寓言教學實踐中,教師存在對文本的工具性知識重視不夠、對作品原文未充分利用、對寓意的理解簡單化等問題。為此,從語文教師的素養、語文功用的落實、教學難點突破等角度提出提高小學課堂寓言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寓言教學;課程標準;有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寓言進入教材的傳統由來已久,寓言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體 裁,是小學語文教材不可缺少的內容。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 教科書為例,人教版5課8則、蘇教版7課10則,入選寓言作品共18則。這種文體篇幅短小、內容單純,目的就是借用比較短小、淺顯的故事來表達比較重要、深刻的道理。這種生動、精練、說理的特點,對于兒童的觀念建構、個性熏陶、審美體驗的豐富和思維邏輯的訓練都有很大的優勢。
一、寓言教學的目標分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編寫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經驗和想象,獲得感知。寓言進入教材正是體現了這一要求:寓言的內容是人類在漫長的生產生活中的感悟和知識經驗的積累,能夠為兒童提供豐富深刻的間接的經驗。同時又以生動有趣的故事、鮮明的人物受到兒童的喜愛。在說理時,將深刻的道理以擬人夸張等表達手法趣味化、淺易化,特別是譬喻的運用,幫助兒童把復雜化為單純、抽象變為具體,有助于少年兒童了解錯綜復雜的人事關系和紛紜的社會現象,接受一些不易理解的思想和事理。而寓言的想象色彩更是擴展了兒童的想象空間,讓兒童從日常生活的實際出發,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遵循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依據課程目標的要求,結合學段目標,寓言閱讀教學可以達成以下幾項目標:
1.通過有趣的故事閱讀,學生會喜歡閱讀,從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2.了解故事中的人和事,能完整講述故事,并能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領悟寓意,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二、寓言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一線教學觀察中,筆者收集了22篇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根據對這些教學設計的分析研究發現,教師在寓言教學中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大多能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教學重點放在對寓意的把握上,形成了較為合理的教學流程:引導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內容——體會蘊含道理——拓展延伸。但同時,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重難點的突破,特別是寓意的揭示以及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對文本的工具性知識重視不夠
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形成了偏差,認為寓言的文字簡潔,篇幅較為短小,學生理解起來問題不大,于是忽視了對文本的探究,弱化了語言文字的學習,將教學過程簡化為讀懂故事——明確寓意。
(二)對作品原文未充分利用
綜觀蘇教版和人教版入選的寓言故事,其出處有三:我國古代典籍、名著和西方的《伊索寓言》。出自我國古代典籍和名著的寓言故事,經過編者改編或改寫,多以白話文形式呈現,學生在閱讀時困難不大。但是進入語文教材中,這些寓言故事就脫離了具體的語境,而以獨立故事的面目出現,對學生來說,把握寓意有了一定的困難。另一方面,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多就故事而論寓意,不大考慮如何合理利用故事原文,引導學生深入領悟寓意。
(三)對寓意的理解簡單化
常規單篇寓言教學中,更重視對故事情節的梳理、對故事人物的剖析,而對寓意的教學大多采用“貼標簽”的方式,讓學生囫圇理解,導致深刻雋永的寓言味道被輕描淡寫地略過;在這樣簡單化的寓意理解過程中兒童的思維訓練不夠,省略了由故事表象領悟到故事所蘊含的道理這一思維過程;同時在教學環節上,對拓展延伸落實不到位。這些問題導致學生離開課堂后,僅僅記住了一個故事,自然無法落實閱讀教學的目標,大大削弱了寓言教學的有效性。
三、提高寓言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一)提高語文教師的寓言素養
寓言作為兒童文學的一部分,在兒童語文素養培養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視。作為教師,在廣泛閱讀和學習有關寓言的理論和著作的基礎上,對寓言的教學才會有充分的認知。
首先,教師要區分寓言和童話的區別,進而準確把握寓言的 特點。
其次,教師要認識到,寓言作品進入教材,必然承載著編輯的意圖,所以要領悟編者意圖,把握寓言教學的重點。從寓言教材的“課后習題”和“編者意圖”來看,朗讀訓練語感、想象說話表達、會講故事、聯系生活理解寓意等是寓言教學的重點所在。
最后,準確解讀寓意。從內容上講,寓言可以分為哲理寓言和現實寓言,一是議論說理,進行教訓和哲理啟示;二是諷刺勸誡,揭示社會不良和丑惡。人教版和蘇教版的寓言選文中,其寓意指向可歸納為以下方面:批評某些人的缺點,引人警醒;影射社會現實,對不合理的現象和強權進行諷刺;講述為人處世的哲學;講述生活哲理,贊揚勞動創造。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寓言所要揭示的寓意道理主要圍繞“勇敢”“謙虛”“勤勞”“智慧”“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來安排寓言選文。通過生動有趣的寓言來揭示深刻的寓言道理。如《揠苗助長》《牧童和狼》等,這類哲理寓言強調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告訴我們不能違背客觀事物的規律去夸大或歪曲事實,否則會自食惡果。《鷸蚌相爭》在人際相處方面,教育學生不能因為自己的一點利益和對方互不相讓,這樣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的后果。《烏鴉喝水》《蟬和狐貍》在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動腦筋方面,告訴學生遇到困難或危險時,一定要仔細觀察、開動腦筋,這樣才能解決難題甚至轉危為安。
(二)凸顯語文的功用
寓言故事一旦入選教材,它就具有語文教學的全部意義。寓言教學應該充分依托文本,考慮到不同階段學生的接受能力,多維地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而提升語文素養。從人教版選編的5篇課文8則寓言的“課后習題”看,有“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好對話”“概括寓意”“體會人物的想法”“比較詞語,體會句子表達的準確性”等,這些教學要求必須立足于文本,立足語言文字的學習,才能達成這些教學目標。endprint
低年級學生因理解能力不夠,不能很好地感悟寓意。在這個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帶領學生讀懂故事,把握寓言的故事情節。在讀故事的過程中,培養朗讀能力、理解字句的能力,培養語感,并且能夠講述故事。朗讀是故事類文本必要的教學和學習方法。寓言教學在強化品讀、感悟的基礎上,依據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在巧妙的故事和意境里才能更好地感知寓意。學生可以在情景化的表演中去感悟人物形象,還可以走進文本,通過改編、續編、擴編等與課文對話,從而獲得對故事的深層理解。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更注重對語文工具性功能的落實。而對寓意的領悟,教師要進行講解傳授。
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有一定提高,并且有自己的思考,在個人表達能力方面也有一定發展,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此時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自己悟出寓意,形成創新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領悟寓意時,引導學生關注自身、聯系自己進行比照遷移,來修正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日常行為,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只有在教學過程中體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的統一,才能真正凸顯寓言在語文學習中的功用。
(三)難點突破
寓言教學的重點是學生能夠理解和把握寓意及其中所含哲理,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寓意。但很多一線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缺少難點突破意識。教師更關注的是學生對寓意的理解和識 記,而弱化學生領悟把握寓意的過程和方法,從而沖淡了寓言學習對學生人格和價值觀念的正面影響。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忽視了寓言的故事性、趣味性和整體性,整節課始終囿于“梳理故事、揭示寓意”這兩個問題,其余均是簡單的問答和朗讀。這樣一來,原本內涵豐滿的故事就成了干巴巴的事件,學生在教師的灌輸下只留下生硬的“寓意”,大大降低了教學的效果。
寓言教學難點的突破,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夠從具有表象意義的故事進行深入思考,從感知形象的形象思維上升到抽象思維,這樣才能讓寓意的揭示自然而成。
1.了解學生理解寓言的思維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
小學生理解寓意的能力隨年齡而逐步提高。在低學段,學生能夠理解具體的故事情節,感知人物形象,能讀懂故事并能夠講出故事,但對寓意的自我領悟有一定困難;中學段,能通過具體的情節來理解寓意,但思維有局限,囿于就事論理;高學段,能夠擺脫具體情節來理解寓意。為此,在對低年級進行寓言教學時重點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讓學生多復述一些寓言,到了中年級要加強對學生概括能力的訓練,高年級對學生進行抽象思維、逆向思維訓練。
2.強化形象感知
在進行寓言教學時,教師常常把關注點放在寓意本身,而忽視了揭示寓意的過程。寓言呈現的故事是概括的,沒有過多的描繪和復雜的情節,人物又是類型化的。在解讀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從人物身上下功夫,進而去領悟導致后果或人物不幸結局的原因,這樣才能水到渠成地明晰寓意。
特別是教材中《揠苗助長》《守株待兔》一類的諷刺、訓誡意味較濃的寓言,要使學生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必須要挖掘人物的“思想痼疾”,展示出人物的心理,才能更好地明確寓意。
3.遷移、強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寓言表現手法多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的方法和手段,說古比今,以小言大,借物喻人。但小學生往往不理解寓言諷喻的對象并非限于藝術形象本身,而是社會生活中的某類人、某類現象,因而他們的認識活動常常不能脫離直觀形象,僅停留在對個別的、特殊的事物的理解上,出現就事論事的傾向。為突破小學生知識和思維水平的局限,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清楚寓言的文體特點,使他們明白寓言的針砭所指、諷喻所在。重要的是啟發和引導學生在感知形象的基礎上,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類比聯想,列舉一些與故事相類似的實際例子,引導他們分析寓言故事和生活實例的相類似之處,然后歸納和概括其中的道理,從而理解寓意。如《揠苗助長》一課,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揠苗助長”這樣的例子在實際生活中是很多的。請想一想你有沒有犯過錯誤?犯錯誤有沒有接受別人的意見?結果又怎樣?這類事情跟“揠苗助長”的故事有哪些相類似的地方?我們應該從這個寓言故事中吸取什么教訓?通過舉一反三的發散思考,學生對課文寓意的理解就可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四)群文閱讀,強化寓意理解
綜觀小學語文教材,寓言篇目的選入有限,而小學階段有課外閱讀量的要求,同時又要對寓言學習有拓展,在課外閱讀推薦和指導方面,教師應該有一定的原則:擴大視野知識面的閱讀、學以致用的閱讀、強化寓意理解的閱讀,三者應有其一。在拓展閱讀時可以選擇予以同類或是表達手法相同的作品進行群文閱讀,這樣可以舉一反三,既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寓言的特點同時又訓練了思維,從短小的故事中獲得有益的啟迪,落實寓言教學的而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芊.對語文教材中寓言體系的調適[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9).
[3]樓琦君.例談小學寓言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13(2).
[4]趙紹利.淺述寓言教學的實踐心得[J].科技資訊,2007(11).
[5]樓琦君.例談小學寓言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13(2).
[6]張青民.近30年小學語文寓言教學研究綜述[J].語文建設,2013(12).
[7]林子敬.小學高年級寓言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201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