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陽
【摘要】新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我們應盡可能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全新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在其中積極自主、充滿自信地學習,平等地交流各自的見解,改變認知方式的單一性,全面發展,進而培養學生系統、嚴謹、深刻的思維習慣。
【關鍵詞】新課堂;學生;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和勢態向前推進,而要想深入地推進新課程改革,就必須在有效性自主學習上下功夫。鑒于此,創設語文課堂的新情景就成為研究有效性自主學習的切入口。
一、注入情感,主動求知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認為只要做到了“傳道、授業、解惑”,就是盡了自己的職責,卻忽視了知識的“情”。語文教師的職責是把生命注入知識,引領孩子去遨游美好的文學殿堂,把孩子的求知欲點燃。
新課程改革正是要求我們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藝術性地把“情感”賦予知識,使知識擁有“情感”生命,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文學的魅力與價值。在我的語文課堂中,每節課前會有一位學生精心準備一篇文章朗讀,經過學生的交流后,由其中一位學生主動站出來講評,然后另有思考的學生再做以補充。學生朗讀評價的是自己精心準備的文章,興趣盎然;可以自己站到講臺上一展風采,熱情高漲;感覺是自由輕松的。對高中生而言,擁有積極的情感尤為重要。當學生在課堂上背著沉重的責任和面對淵深的知識,現出冷漠的神情,他們只是消極接受,甚至失望彷徨,怎么可能進行自主學習呢?課堂教學實際是師生間的心靈接觸,想要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須創設情感交流的良好氛圍,把自己的情感注入課堂教學,使學生感受到足夠的心理安慰。這樣,學生才能鼓起信心和勇氣,自覺地投入到自主學習中去。
想要學生擁有豐富的情感,首先,教師只有用童心般的溫暖對待學生,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成為學生的知心人。其次,教師必須用笑容來鼓勵學生。富有鼓勵的語言與表情是傳遞情感的橋梁,學生才能如沐春風般感受到教師慈愛的微笑。教學中,教師要把冷冰冰的命令式語言改變為溫馨的商量式語言,在這種富有情感的平等和諧的課堂交流中,學生才能處于主動求知的境界,變“厭學”為“求學”。
二、自由組合,合作發揮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體驗式學習方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是現實的要求和未來的需要。
課堂實踐中,教師應致力于構建便于交流的開放性民主課堂,打破教師對課堂的壟斷地位,創建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多維互 動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具體步驟如下:觀察生活現象→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小組內交流、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出路。例如在《石榴》一課的學習中,我是這樣安排的:(1)學習本課前一天,我布置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石榴,并讓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搜集石榴的形狀,搜尋有關石榴的各種問題,獨立思考石榴的內涵所在;(2)課堂上,讓學生交流搜集的結果,提出自己在探索中解不開的疑團,小組合作商榷解決問題的出路。整個過程中,教師只充當了導演和參與者的角色,讓學生圍繞問題目標,自主選擇喜歡的學習方法,在探索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這樣的課堂,少了許多條條框框,多了不少的自由與寬容;少了沉重的思想壓力,多了自信和勇氣。
在這和諧融洽的人性化氛圍中,學生沉浸在學習中,思維的閘門打開了,智慧的浪花迸發出來,他們產生了足夠的信心,同時教師的勞動也涌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三、尊重學生,循循善誘
建立民主的課堂環境,關鍵的一點就是:學生感受到足夠的情緒安全,使學生敢于挑戰學習的難度。自主學習,通常需要承擔風險,比如學生一無所知走進課堂,并愿意公開承認自己的無知,以期獲取新的知識,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迫于環境壓力,越來越難以啟齒自己的無知,我們必須創建具有情緒安全感的課堂環境,讓他們感到在這里承認自己的知識漏洞或學習的過錯是很平常的事。與此同時,自主學習才有可能開展起來。
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身心,尊重他們的思維,一些看似錯誤的回答也可能蘊含著思想的火花,教師不要輕易否定學生深思熟慮之后的答案,要允許學生產生獨特的見解。例如在《石縫中的生命》一課中,對于生命的理解,學生居然得到了7種不同的思考,思路真是五花八門,當然其中有一部分同學思考方向不錯,但思路條理上有些零亂。此時,我不愿意對學生說“你錯了”,反之,我逐步引導他們趨近于正確答案,努力使學生保持積極向上心態的同時體會成就感。
學生是具有獨立意志的人,他們不會吸收教師強加給自己的意志,也不會吸收強加給自己的知識和理解。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去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他們設計合適的學習活動。及時肯定學生設計出的非原則性錯誤辦法和方案,使每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都能自始至終愉悅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當然對于學生出現的原則性錯誤,我們也不能視而不見,讓學生坦陳自己真實的想法后,在尊重孩子思考的同時,再幫助其分析錯因,使其心服口服,從而走向成功。只有在這種安全輕松的氛圍中,學生才會“放下包袱,開動腦筋”,才會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奇觀。
新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全新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在其中積極自主、充滿自信地學習,平等地交流各自的見解,改變認知方式的單一性,全面發展,進而培養學生系統、嚴謹、深刻的思維習慣,給我們的所有學生:
一雙觀察世界的眼睛;
一個思考世界的大腦;
一副關愛世界的心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