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婷
【摘要】課堂中老師的講課時間將會逐漸縮短,學生將擁有更多的時間先學、先做,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以突出生本課堂,追求學習的高效。先做后學、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及以學來定教,已經成為課改方向的必然趨勢,這是前置性學習模式的特點。本文著重從前置性學習的內容、方式方法、設計及評價等方面來闡述,來提高老師的導學效果,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成就感。
【關鍵詞】生本;前置性;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當前,課改理念的轉變勢必帶來更為繁盛的課堂教學體驗模式,生本教育將深入到一線教師的備課及授課環節,讓學生在學習新課內容之前,先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來進行嘗試性學習,更注重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這一做法即為學科的前置性學習。那么,如何開展語文學科的前置性學習呢?筆者從以下四方面進行闡述。
一、前置性學習的內容應少而精
語文學科重在積累和運用,前置性學習應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有人文性也有工具性,兩者應完美地統一起來。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課文《橋》,以簡潔生動的語言、生動具體的描寫震撼人心,贊頌了作為共產黨員老漢與兒子的精神品格。全文加標點符號才600字,寫得非常“克制”,用詞達到“吝嗇”的程度。那么,應該如何設置前置性學習的內容呢?我認為抓住以下幾點來設計:1.通讀課文,借助字典掃清生字新詞;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提示“什么時間+什么地方+誰+在怎樣的情況下+做了什么+結果怎樣”;3.你認為文中的老漢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這樣的布置能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課文的脈絡,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前置性學習的方式方法應多樣化
老師在授課前,一定會熟讀文本,挖掘文本,提煉出一條清晰的學習思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但這里所講的前置性學習方式是從內容(即文本)和時間安排上來論述的。
首先,不同的課文內容應該有其差異性的布置,不可千篇一律,避免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教學記敘文時,應著重從事件的脈絡、前因后果上考慮,如果教學散文則可以更多地從文句的細節、美妙處著手,多加以體會、消化,若是說明文則應該從物件的性質、特點上加以分析、歸納、總結,并引導學生開闊視野,有一種“腦洞大開”的感覺。譬如,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音樂家聶耳》,寫人記事,可以這樣設計前置性學習任務:1.聶耳為什么會成為出色的音樂家?2.聶耳學習非常刻苦,你會想到什么?(提示:名言、成語、對聯、故事、生活例子、詩歌名句);3.你能找到別的音樂家的故事嗎?簡單講一講;4.你的理想是什么?如果在說的過程中能用上一些好詞好句就更棒了!你看,這就是區別于其他文體所采用的不同的設計方法。
其次,前置性學習并不一定是在上課之前,也可以在上課時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相機做指導。筆者根據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認為,如果在一些學生的學習意識不夠強烈、方法比較匱乏的情況下(例如現在很多家庭里嬌生慣養現象嚴重,孩子的依賴性很強),可以采取在課堂上開展前置性學習,給予學生10—20分鐘的自主學習時間,老師則穿插其中進行指導,等學生逐漸養成了前置性學習的習慣,掌握了方法,則提前一天或幾天布置,自主學習的效果便出來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三、前置性學習的設計應合理化
前置性學習還應考慮年齡段的特點和現實因素,緊貼話題或學習課文的內容,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能力。
低年級和中高年級的前置性作業設計是不一樣的,低年級突出簡單、易于操作或查找到的,也重在積累一些生字詞,中高年級則可能傾向于如何收集資料并結合課文內容分析,哪些方法可以在之后的習作過程中運用。例如在教學《景陽岡》《猴王出世》《草船借箭》等課文時,還應要求學生找出原著讀一讀,對其他人物議一議、評一評,這種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的遷移學習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和成長需求,拓寬閱讀視野,并從整體上把握人物和語言的特點,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語感的積累有更大的幫助。
至于考慮現實因素,是指教師的布置要切合實際,譬如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很多孩子根本不了解鄉下、不了解農作物、不了解鄉野四季的明顯變化,如果老師偏要布置學生去憑空寫體會、說感受,則會陷入假、大、空的狀況。在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的編排中,固然不可能杜絕描寫鄉下或美景的文章,例如《鄉下人家》《觸摸春天》等課文,如果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是寫一寫家鄉風景之類的練筆,可能很多學生無從下筆,甚至捕風捉影(不排除在郊區外或鄉下的課外實踐活動有所感知)。這就是教師在備課時應考慮的因素,減少盲目布置,切合學生實際。
四、前置性學習的評價應及時化
作為一線教師,追求教學的最大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前置性學習的核心部分就是:先做后學、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及以學來定教。當然,任何任務的布置在于是否落實,沒有落實一切都等于零。如何維護學生的探究意識呢?這需要老師把握好評價機制,即及時收繳前置性學習資料和評價,給予鼓勵。
評價的方式發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在形式上分為家長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從種類上則分為語言評價、分數評價和星級評價。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定,例如小學低年級語文段前置性學習的評價表這樣設置:自學生字環節,認識一個生字得一顆“★”,閱讀兩篇課外文章可得兩顆“★”。在小學中年級語文段前置性學習的評價表里可以采取家長評價和小組評價兩種,分別讓他們簽上名字,確保嚴肅、認真、公正。而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段前置性學習評價表里則可以這樣:根據個人學習的效果與接受他人建議的態度來進行評價,以獲得“★”為標準,看誰得到的“★”最多。及時給予學生一個恰當的評價,能促使他們更主動學習。教師有意識地進行教學模式的改變,目的就是把更多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這樣的學習才更有成就感,學生也更加樂學。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前置性學習的內容應該是多元的,形式是多樣的,操作應當簡便一些,而其生生評價或師生評價都應及時有效,只有這樣,前置性學習才能充分發揮生本教育的理念指向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學以致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