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拉
【摘要】讓孩子從小讀詩、寫詩,不是要把孩子都培養成詩人。讓孩子背誦古詩文不是要讓他們學習很多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讓他們的生活中多點詩意、詩韻、詩味。
【關鍵詞】詩意;生活;誦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從“不學詩,無以言”,到盛唐、明清,詩歌可以說無所不在,中華民族有著深遠的詩教傳統。愛詩、誦詩、作詩,使歷代炎黃子孫一直沐浴在中華文明的溫馨里,也使我們一向自詡為“詩的國度”。
如何讓孩子寫詩呢,我有以下一些體會:
一、多誦讀,加強語言儲備
在這方面,我國傳統的教學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古時候,私塾里常常傳出諸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之類的讀書聲。顯然,學生對于讀、背的這些詩文的意思可能不甚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但是不管理解多少,先“吞下去”再說,先讓詩歌那優美的韻律、如畫的意境,通過熟讀、背誦,“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學生會在日后對裝在腦子里的大量的詩文慢慢“反芻”消化,即使沒有老師去給他們講授太多的知識,一旦在新的語境中重新接觸、重新激活,往往就會豁然開朗。
學生開始的誦讀由最簡單的童謠、歌謠開始,到唐詩、宋詞,由《三字經》到現代詩歌,只要是優美的詩歌我都找來讓學生讀,讓學生背。漸漸地,學生的書包里也多了幾本關于詩歌的書,有空的時候拿出來搖頭晃腦地讀起來。
如果只讀不記那就達不到儲備語言的良好效果,所以我教學生朗誦時一定要專心熟讀,專心是關鍵,熟讀是前提,一遍又一遍,全心投入地讀,有滋有味地讀,在讀中享受,在讀中深化,慢慢達成背誦的過程。
二、多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單調地讓學生讀、背詩歌,時間久了,學生難免感到索然無味,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安排了一些活動來激發他們的興趣。
1.詩上墻——抬頭可見。在教室內掛古詩文,使學生一進教室抬頭即可看見古詩,受到良好的熏陶感染。
2.詩朗誦——書聲瑯瑯。每節課前學生都要背誦詩詞,并挑選優秀學生到臺前有感情地朗讀、領讀,從而調動更多學生誦讀的積極性。
3.詩擂臺——競先爭優。在班內舉行多種形式的背誦比賽活動,如兩人賽、小組賽、男女賽、師生賽,有時采取限時背、輪換背、接龍背等形式,激發學生的背詩積極性。
4.詩班會——綜合活動。針對學生好動的特點,以班隊為載體,在班隊會上綜合采用背、唱、演、說、畫等多種形式,激發興趣,豐富積累。
5.詩欣賞——視聽結合。利用音響的特殊功能,在多媒體教室讓學生觀看配畫、配樂詩音像帶和光盤片,讓學生從動人的畫面上,從傳情的樂聲中,想象、體味、感受古詩文的藝術魅力。
6.詩畫展——詩畫一體。希望學生能在這些活動中快樂地學詩,主動地學詩,把背誦詩歌看作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三、多動筆,記錄靈性感悟
(一)善于仿寫,循序漸進
剛學寫詩歌,應該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就從最簡單的仿寫開始。
講完《秋天的圖畫》這篇課文,第二句“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我就讓學生模仿這種形式,來寫一寫有關描寫秋天特征的詩句來,學生興致很高,照著樣子就開始說了起來,我就給他們進行一些指導,然后我們班的“小詩人”就從這節課誕生了。如:秋天來了,秋天來了/ 紫紅的葡萄掛在樹上/橘樹掛起圓圓的小球/蘋果露出美麗的笑容。
再如《聽聽,秋的聲音》,這也是一篇很接近兒童語言的詩歌,語言淺顯易懂,富有童趣。講完之后,我也讓學生模仿寫出了屬于自己的《聽聽,秋的聲音》。如:聽聽,秋的聲音/蘋果紅紅的/是和大樹告別的話音/聽聽,秋的聲音/風歡快地跑來/“呼呼”/是和夏天道別的聲音/聽聽,秋的聲音/人們歡快起來/“哈哈”/是和水稻成朋友的歌聲/聽聽,秋的聲音/我們聽到了秋天的美好/它從遠方匆匆忙忙地來/向遠方匆匆地去。
有了多次的仿寫,學生基本上都能模仿著寫出不錯的詩歌來,信心有了,興趣也來了,再放開來讓他們自由發揮,這樣難度也會降低很多,亦不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
(二)腦力激蕩,發散思維
通過各種方法、途徑發散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促成他們寫出詩作。如教學《圓點》一課時,我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讓學生說這是什么?學生你看我,我看你,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不是圓點嗎?”我讓他們繼續看,帶著火眼金睛繼續看。學生有說句號的,我讓他們再看,終于有學生開始回答紐扣、花朵、星星、湖泊、頭顱……思維的匣子已經打開,我又說能不能把你想到的說成一句話?于是有學生回答“紐扣是衣褲的紐帶”“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星星是天空的眼睛”……我繼續讓學生發散思維,把句子拉長,使之成為完整的小詩。經過思考,一首首詩作在孩子們筆下流淌而出,如“衣褲的左右兩半喜歡各占一邊/搞獨立/是紐扣輕輕地拉起他們的手/搭在一起/才使得他們能夠報成一團(《紐扣》)”。
這樣靈活多變的內容和組織形式能夠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詩熱情和增強學生的信心。
(三)觀察生活,靈性飛揚
帶孩子進入自然,仔細觀察,用心體會,用詩歌記錄自己的感悟。如:風一吹/吹暖了我的身子/風一吹/吹走了我掉的頭發/風一 吹/吹走了云彩/風一吹/吹走了剛敲響的鐘聲/吹呀吹,吹呀吹/吹來了我的夢想/風吹走了你的什么/風給你帶來了什么?……(《春風》)。
讓孩子從小讀詩、寫詩,不是要把孩子都培養成詩人。讓孩子背誦古詩文不是要讓他們學習很多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讓他們的生活中多點詩意、詩韻、詩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