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玲
摘要:復音化是中古漢語發展的重要特點,也是漢語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古漢語復音詞的研究在探索中取得了豐富成果,在理論實踐及研究方法上都為后學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也留下了未竟的課題和研究空間。
關鍵詞:中古漢語;復音詞;回顧;展望
中古漢語通常指東漢至隋的漢語史分期,是漢語語法詞匯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新的語法成分大量涌現,復音詞鋒出,對漢語內部各系統產生巨大影響。呈現出系聯但又區別于上古、近代漢語的獨特面貌,在漢語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學者對中古漢語復音詞進行了大量研究。研究對象全面、研究成果豐富。
專書研究主要有程湘清《<論衡>復音詞研究》、《<世說新語>復音詞研究》、萬久富《<宋書>復音詞研究》、唐子恒《<三國志>復音詞研究》等。專題研究主要有周日健《<顏氏家訓>復音詞的構成方式》、韓惠言《<世說新語>復音詞構詞方式初探》、趙百成《<世說新語>復音詞構詞法初探》等。斷代研究主要有貝羅貝《上古、中古漢語量詞的歷史發展》、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駱曉平《魏晉六朝漢語詞匯雙音化傾向三題》、宋琳《晉代偏正式復音新詞系統的特征和產生規律初探》等。此外還有對特定體裁復音詞的專門研究,如小說,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史書,劉百順《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考釋》;佛典,梁曉紅《試論<正法華經>中的同義復合副詞》;道藏,張傳真《<列子>中的偏正式復音詞語義構成研究》;詩歌,王云路《中古詩歌附加式雙音詞舉例》;墓志碑刻,劉志生《東漢碑刻復音詞研究》;變文,程湘清《變文復音詞研究》等。
一.主要研究內容及成果
1.復音詞判斷標準的完善
學界主張形式與意義相結合的主要判斷標準,兼及語法、修辭、頻率等的輔助判斷標準。周生亞提出意義變化、結合松緊、結構對比、結合關系四條標準。程湘清提出語法結構、詞匯意義、修辭特點及出現頻率標準。王寶珠提出的形式與意義標準相結合,兼顧語法標準。魯六提出意義標準、語法標準、修辭手段、出現頻率、后世沿用情況的標準。學者都堅持形式、意義、語用等相結合的綜合判定標準,顯示出中古漢語復音詞判定標準的多元性和系統性。
2.復音詞的構詞法研究
中古漢語復音詞構詞法研究主要集中于結構構詞法的研究,主要從聯合式、偏正式、補充式、動賓式、主謂式、重疊式方面考察復合式復音詞的結構方式,從前加、后加方面考察附加式復音詞的結構方式。各類復音詞結構分析較細致,如吳澤順《<百喻經>復音詞研究》在對每類結構方式進行總體分類后,注意對每類結構的內部組成關系進行細致分析,如將聯合式復音詞分為:名+名→名、形+形→形、動+動→動、形+形→名、動+動→名五種,描寫較細致。重疊式的研究,如李小平《<世說新語>重疊式復音詞構詞法淺析—兼論音節表義》對重疊式復音詞的類型、表義特點、語法意義及發展的研究。附加式構詞法研究,學界論定詞綴興盛是復音詞繁榮的重要原因和手段,李小平《<世說新語>附加式復音詞構詞法初探》,對書中的詞綴進行全面考察,從語義特征、語法構成等方面總結特點規律,并與上古漢語及現代漢語比較,分析其歷史變異情況。
分析梳理各類構詞方式的發生發展過程及特點。如程湘清《<論衡>復音詞研究》對全書復音詞進行窮盡性數據分析和歸類后,從語義、詞性、字義及與現代漢語對比等角度考察各類復音詞特點。李仕春《從復音詞數據看中古漢語構詞法的發展》,以數據為依據,對中古漢語各類文獻中的復音詞類型進行比較,又與上古漢語復音詞特征進行比較,得出中古漢語復音詞發展的特點:數量繼續增長;使用頻率及義項的豐富程度提高;構詞方式完備;聯合式構詞法最能產。周日鍵《<顏氏家訓>復音詞的構成方式》提出中古新出現的“主謂式”構詞方式。劉光明《<顏氏家訓>偏正式復音詞構詞法初探》,得出《顏氏家訓》中的偏正復音詞在語義和詞性構成上較先秦時期有較大的發展等。
3. 復音詞的發展特點、規律及原因研究
中古漢語復音詞研究積極運用比較法,與同時期文獻或上古及近代漢語比較,分析特點,拓展研究深度。如駱曉平《魏晉六朝漢語詞匯雙音化傾向三題》指出中古漢語雙音化的表現形式:新生詞以雙音詞為主;原有詞素的構詞能力大大增強;外語詞的吸收以雙音節為主。馬連湘《從<世說新語>復合詞的結構方式看漢語造詞法在中古的發展》,分析出語法結構造詞是中古漢語復音詞的主要方式。
從語言的內部外部因素分析復音化的原因。從語義、語音、語法、文化、社會、文學樣式、外語浸染等角度,探討復音化的成因問題。如駱曉平從社會生活的發展、新事物的出現,人類認知的豐富以及上古音節的特點、多義詞的表義有限性、駢偶的影響幾方面考察六朝時期雙音化問題。朱慶之從佛典翻譯角度分析漢語復音化原因。董志翹分析了佛典口語詞對中古漢語復音詞的影響。李小平從詞義引申的發展、復音詞表義的具體準確、漢語節奏的習慣與特點、辭賦駢文的興起、佛典的譯介的角度分析復音化。魏培泉分析為:文明的發展需要豐富的詞匯;中古語音簡化,同音詞大量增加,不得不以復合詞來加以區別;以復合詞區別上古一詞多義現象。馬連湘分析為:語言內部的規律性運動即語法與詞匯的相互觸動、特殊文學樣式駢偶式的形式主義風氣、空前活躍的學術氛圍等刺激了語法結構造詞的發展。上述研究均體現出了開闊的研究視角,具有一定解釋力。
二.研究展望:
1. 加強復音詞判斷標準的統一。學者對復音詞的判斷標準做出了積極探討,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很難達到統一,如閻玉文《<三國志>復音詞專題研究》統計出14000多個雙音詞,而唐子恒《<三國志>雙音詞研究》則統計出2182個雙音詞。判斷標準的不統一直接造成定量統計的差異,進而影響下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復音詞判斷標準還需進一步統一。
2. 加強詞類及構詞法研究。對各類復音詞的詞類情況進行系統分析和總結,對構詞法的整體特點進行全面歸納與解釋,判定漢語史地位。同時對復音詞及各種構詞方式的分類確立統一標準和表述體系。endprint
3. 加強共時歷時相結合的比較研究和漢語史研究。立足中古,系聯上古、近代,上下匯通。這樣既能夠促進中古漢語復音詞研究的深入,同時又利于漢語復音詞發展史的建構。
4. 力求充分描寫基礎上的充分解釋。加強對復音詞發展過程、途徑、動因、規律、機制等內理的深入闡發,拓寬解釋視角,如學者從文體特色、地域差異、梵漢對音等方面對復音化問題的分析。綜合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因素進行研究。加強研究復音化對漢語發展的影響。
5. 中古文獻豐富,如小說、詩歌、史乘、佛典、道藏、科技書、雜著、詔令、金石碑帖、出土文獻等。學者雖已進行大量研究,但遠還沒有達到窮盡性。一方面研究的覆蓋面還不周密,許多語料沒有得到研究,如佛典研究,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中統計了《大正藏》所收錄的漢文佛典情況,東漢80部(105卷)、三國65部(97卷)、西晉142部(284卷)、東晉51部(294卷)、東晉列國106部(789卷)、南北朝245部(958卷)、隋125部(660卷),而對這些浩大的中古佛典文獻的復音詞研究并不全面。又如慧琳《一切經音義》中蘊含了大量中古漢語的語料,但對其復音詞的研究也不充分。另一方面,專書研究的全面性及深入性還有待拓展。
此外還應注意發掘漢語復音詞研究的綜合價值及實用性價值,如對其他學科如文學、修辭學、哲學、藝術等相關學科研究的價值,對現代詞典編纂等具有的實用性價值等。
參考文獻:
[1] 呂叔湘.南北朝人名與佛教[J].中國語文,1984(4).
[2]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3] 郭錫良.先秦漢語構詞法的發展[J]漢語史論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 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 [M]. 北京:語文出版社,1988.
[5] 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漢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6] (法)貝羅貝.上古、中古漢語量詞的歷史發展[A].語言學論叢[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7] 蔡鏡浩.魏晉南北朝詞語例釋[M].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8] 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9] 程湘清.漢語史專書復音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0] 王云路.論具體語素與抽象語素的結合——并列復音詞中特殊的一類[A].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