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時代下,“精準扶貧”是我國主要的戰略性任務,而為了使扶貧能早日產生較好的幫扶效果,就必須從改革基礎性的福利制度出發。這是因為當前情況下我國的經濟體制的改革早已遠超過福利制度的改革,福利制度改革比較落后,要想快速且穩定地完成“精準扶貧”,就要從改革及完善福利制度入手。因此,本文從“精準扶貧”的含義以及福利制度改革與“精準扶貧”兩方面展開詳細的討論,以期能提供出具有較大參考價值的戰略性建議。
關鍵詞:“精準扶貧”;福利制度改革
長久以來,我國都是一個農業大國,在當今時代下我國政府部門對于“精準扶貧”問題的關注度非常高,要想將“精準扶貧”問題解決好,首先要對我國目前的福利制度進行改革。社會各界人士對于該怎樣將脫貧攻堅這場關鍵性的戰役持有多種多樣的態度。在1996年,美國對福利制度進行了一次深入化的改革,改革成效不是非常顯著,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我看來,我國在對福利制度進行改革時,需要從二十年前美國的制度改革方式中汲取經驗與教訓,為我國的福利制度改革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精準扶貧”的含義
“精準扶貧”是指要針對具體貧困家庭以及貧困人口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關的扶貧政策,此政策主要是用來幫扶貧困家庭的,使其早日脫離貧困,過上富裕的生活。該政策的主要內容有精準識別出貧困家庭,對其進行精準幫扶,在幫扶的過程中,經常記錄貧困家庭的具體改變情況,最終對幫扶的效果進行精確性地考核[1]。長久以來,農村家庭一直是國家的主要幫扶對象,讓廣大勞動人員早日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
二.我國的福利制度改革
社會福利主要包括“政府配置型”和“市場配置型”兩種福利,“政府配置型”福利是對“市場配置型”福利存在的缺陷進行補充以及存在的優勢進行替代,我國當前的福利制度改革主要是以“政府配置型”方式開展的,在福利制度的改革過程中,政府是起關鍵性主導作用的,這是由于如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如果社會福利出現異常性缺陷時,政府為其提供直接性的補償,另一方面,政府將對社會福利基礎配置產生影響的關鍵性要素牢牢地掌控在手中,財政轉移支付就是其中一項基本要素[2]。
三.福利制度改革與“精準扶貧”
為了完成“精準扶貧”的戰略目標,我們首先要從改革福利制度的角度出發——定額補貼和等額補貼。在對上述兩個補貼討論之前,我們首先來討論政府間的補貼。作為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政府間補貼常被用于建立高速公路、完善公共福利制度以及醫療保健等基礎服務設施。此外,比起地方稅收,政府間補貼更適宜某些地方公共項目的支出,以下兩方面的原因可以對該點進行詳細的解釋:一方面,政府間補貼能夠將管轄區域之間存在的溢出效應內部化,另一方面,在某些條件下,地方性公共產品的實際支出要比之前所預測的支出高的多,由于預測支出與實際支出相差較大,所以經常會導致地方稅收不能承擔起公共產品的實際支出,但是公共產品的項目建設仍需繼續開展,為了解決此問題,上級政府就會拿出之前所產生的一部分剩余資金,將資金交于地方性政府。由此可見,在應對實際公共產品支出與預測支出相差較大的情況時,較于地方稅收,政府間補貼可以更有效地解決這一情況。
等額補貼主要是指“一對一”的補貼,主要特點是易變性強,在使用時不會出現過多的附加條件,舉個例子來講,針對某一具體的公共產品,地方政府如果支付一美元,隨之上級政府就會給地方政府一美元的補貼,在此基礎之上,當地的居民為該產品支付一美元后,就會得到兩美元使用該產品的特殊價值。較于等額補貼,定額補貼則具有特定的不變性以及獨立性,補貼的形式較為固定,并且在使用時會出現過多的附加條件,比如補貼必須被用于某一特定項目的實際支出上。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等額補貼和定額補貼,會得到兩個完全不同的結果,一方面,在使用消費者模型來計算支出時,比起等額補貼,定額補貼會使政府對福利項目支付較少補貼的同時,該項目的實際支出也會出現明顯的降低,可見定額補貼能夠使得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政府間補貼從根本上就是為了對地方支出的提高產生較高的促進作用,在此基礎上,比起定額補貼,等額補貼具有更大的激勵效用,這是由于等額補貼能夠將目標公共產品支出的有關機會成本顯著降低,而定額補貼是做不到這點的。
結語
總的看來,如果我們仔細翻閱并分析近代經濟史的發展過程,對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節點展開深入的探究和討論,就能夠發現:如果不根據實際情況對福利制度進行改革,就會使社會上出現較多不穩定的風險,進而就會阻滯經濟繼續向前發展,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比如,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以及在2008年都發生了較為嚴重的經濟危機,而發生的原因就是由于對福利制度的改革不完善。由此可見,要使我國能盡快地實現國泰民安,就要從根本上使我國的經濟穩步向前發展。因此,我們需要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來對我國的福利制度進行深入的完善,將政府的補貼與地方上的稅收之間的關系統籌解決好,爭取早日完成“精準扶貧”和“全面脫貧”的戰略目標,為能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脫貧攻堅這場關鍵性的戰役打贏。
參考文獻:
[1]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05):147-150.
[2]盧江,蔡棕宇,葛揚.我國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的再思考:困境及對策[J].江淮論壇,2015,(01):99-103.
作者簡介:李厚儒(2000.01.28)男,漢族,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人,高中學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