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璟
摘 要:2006年5月,鐵畫鍛造藝術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鐵畫藝術具有較高的審美和收藏價值,其所體現的精神內涵更是豐富多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鐵畫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困境,因而必須尋找一條適合鐵畫藝術生存與發展之路。在分析鐵畫藝術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的情況下,對鐵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提出了一些策略性的建議,以期對鐵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鐵畫藝術;傳承;發展
一、鐵畫藝術的文化特征
(一)鐵畫的歷史溯源
鐵畫藝術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康熙王朝時期,主要由蕪湖畫家蕭尺木和蕪湖鐵工湯天池共同創造,距今已有約350多年的歷史。曾經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蕪湖鐵工匠湯天池,姓湯名鵬,字天池,江蘇溧水人,自小離家來安徽向蕪湖鐵匠學藝謀生,一生貧窮清苦,留有《梅蘭竹菊》和《溪山煙靄》遺存于人間,至今仍有一副鐵字楹聯“晴窗流竹露,夜雨長蘭芽”落款“丁卯年湯天池”,現珍藏于安徽省博物館,據考古專家鑒定考證,這幅作品可追溯至清朝康熙26年(公元1687年),這是目前留存于世的最早的鐵畫藝術精品之一。蕭尺木是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著名畫家,生于1596年,卒于1673年,是新安畫派支流姑孰畫派創始人。晚年與鐵匠湯天池結為忘年交,常常贈予湯天池畫稿,并指導湯天池用鐵作畫,共同著寫《梅花堂遺稿》,黃鉞又編有《蕭、湯二老遺詩合編》。鐵畫藝術自清朝康熙年間誕生之后,吸引了歷代歷朝文人墨客對此研究與贊譽。郭沫若先生曾以“以鐵的資料創造優美的圖畫,以鐵的意志創造偉大中華”來對鐵畫藝術進行高度贊譽。20世紀80年代,作為著名藝術大師的劉海粟先生對鐵畫藝術和鐵畫藝人贊譽有加,揮毫潑墨寫下“精神萬古,氣節千載”八個大字,以此來表達對鐵畫藝術的崇敬與敬仰之情。
自2007年6月,經國家文化部的確認,將楊光輝列為鐵畫藝術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楊光輝被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的代表性傳承人之列。這意味著鐵畫藝術被國家和政府所重視,鐵畫藝術傳承人也得到了其相應的榮耀和地位。
(二)鐵畫與徽文化
鐵畫藝術是用鐵制成造型藝術和裝飾圖案,一般都是采用實用鐵器制成,包括燈屏、門拍、窗花、帳鉤等。鐵畫藝術與徽州文化息息相關,其建筑風格乃至實用裝飾性均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同時,鐵畫藝術不僅僅在于工藝品的實用性,更在于其作為藝術的審美視覺感受,從側面證明了鐵畫藝術來源于民間傳統文化,在民間傳統文化中綻放著其奇光異彩。
鐵畫藝術是著名的徽派藝術代表之一。鐵畫藝術由低碳鋼為原材料,匠人們依據初步的畫稿進行修鉆、鍛打、焊接、校正、退火、整形、烘漆等工序裝框形成鐵畫作品。在眾多鐵畫作品中,大多借鑒水墨畫或國畫的章法布局,將剪紙藝術、木刻藝術、雕塑藝術等元素融入鐵畫藝術之中,使繪畫與工藝品有機結合而成。鐵畫藝術黑白分明,虛實結合,線條疏密結合,粗細適中。鐵畫藝術具有立體感,獨具藝術風味,例如北京人民大會堂中的巨大落地屏風《迎客松》和毛主席紀念堂里手跡鐵字《長征詩》,均為鐵畫藝術中的優秀作品。
在鐵畫創作之初,湯天池“日窺其撥墨勢”,從而發現蕭尺木的畫作大多以墨竹、蘭草、禽鳥、山水為題材,采用墨線法的畫作激發,使其畫作具有脫穎超俗、清新超然的境界,適合將畫作與鍛鐵技藝相結合,于是兩者通力合作,各展其長,共同創作出兼具傳統國畫特色和鍛鐵技藝的鐵畫藝術。鐵畫藝術具有雕塑藝術的立體美感和國畫藝術的神韻特色,其繪畫風格具有清秀雅致、堅忍不拔的精神氣節。鐵畫藝術的發展與徽商文化息息相關,徽商的發展為鐵畫藝術創造了更好的發展平臺,也使鐵畫藝術的發展領域更為寬廣。
二、鐵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鐵畫藝術的發展過程是誕生、繁榮、衰亡、復興的過程。自從2006年5月,鐵畫鍛造藝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一個類別。鐵畫作為民族優秀的文化藝術,是在特定文化中所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鐵畫藝術將某些陳腐的元素拋棄,保留其中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其與現代藝術語言有機結合,從現代藝術生活中汲取有機養分,使其能開辟出新的藝術發展之路。鐵畫藝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能引起政府乃至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這有利于工藝教育事業的開展,也有利于藝術文化多樣性的保護。
(一)鐵畫藝術的品牌效應
鐵畫藝術的品牌效應是指將鐵畫藝術與企業產品相結合,創建鐵畫藝術品牌。鐵畫藝術品牌的建立,需要將鐵畫藝術進行產品注冊,同時設計一個好的企業標志,創造好的品牌效應。鐵畫藝術產品不僅能為消費者帶來較大的實用價值和審美體驗,而且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和喜歡。將鐵畫藝術市場進行有效規范,確立統一的企業標志。企業標志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鐵畫藝術的具體功能與標志相結合,有利于鐵畫藝術品牌信息傳達功能的體現。鐵畫藝術具有觀賞價值、收藏價值和實用價值等,因而在品牌設計中必須讓消費者感受到鐵畫藝術的魅力,增強對鐵畫藝術品牌的認同感,這為品牌設計創造了更深遠的內涵空間。鐵畫藝術品牌為企業增加了感性附加值,使消費者在獲得物質本身價值的同時,獲得更多的精神滿足和慰藉。將鐵畫藝術的品牌效應進行相應拓寬,促進消費者對鐵畫藝術品牌的物質和精神感知力,增加鐵畫藝術的精神趣味和豐富內涵,從而樹立鐵畫藝術品牌的無形價值。
(二)建立鐵畫藝術的保護體系
鐵畫藝術的發展需要鍛鐵工匠者和畫家的共同努力,整合鐵畫藝術的研究、創新、打造與推廣等后續工作,推動鐵畫藝術事業的蒸蒸日上。在產品銷售過程中,生產商應注重鐵畫藝術的文化內涵,將其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傳遞給更多的消費者,使消費者更愿意接受并購買鐵畫藝術作品。鐵畫藝術的生產企業,必須充分發掘與鐵畫藝術相關的人文傳統文化資源,將鐵畫藝術與文化產業相結合,有效提高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效率,豐富企業產品的文化底蘊,提升鐵畫藝術產品的受眾品味。
在鐵畫藝術的保護過程中,對其文化歷史進行有效梳理,其中包括鐵畫的歷史文化、制作工藝、地域文化、傳承人、創新手法等內容。因鐵畫藝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條例和措施進行認真解讀與研究,有利于鐵畫藝術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應根據鐵畫藝術的特點,制定相關的政策保護措施以保護鐵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例如1947年日本制定了《傳統的工藝品產業振興法》,20世紀末國務院出臺第一部政策法規《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政府應建立鐵畫藝術交流平臺,建立鐵畫藝術的專業市場,建立具有鐵畫藝術特色的旅游景點,建立鐵畫藝術傳承人藝術館,展出鐵畫藝術傳承人的優秀作品,使鐵畫藝術由更好的空間傳承下去。
(三)拓展鐵畫藝術的發展空間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形勢下,鐵畫藝術的實用功能已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必須賦予鐵畫藝術價值,才能為鐵畫文化產業打開一片廣闊的發展空間。構成鐵畫藝術的各要素是一個統一有機的整體,在創新中再生的過程,融入到現代藝術生活之中,使鐵畫藝術在具有傳統民族特色的同時,能與現代藝術審美相契合。鐵畫藝術發展至今,已經完全跳出了傳統藝術文化的發展模式,將鐵畫藝術作為一種精神底蘊重新植根于現代文化生活之中。鐵畫藝術在發揮其本身歷史文化內涵的同時,兼具外延性的功能,形成鐵畫藝術作品間有機的組成部分。鐵畫藝術精神與現代文化生活有機結合,實現特定的文化功能。
在工業化時代來臨之際,人們逐漸對金剛水泥等環境產生了厭倦和單調的情感,更加追求現代生活中人情味的塑造。為了迎合這一需求,更多的設計師采用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增加手工制品的人情因素,給消費者不同的情感表達和象征意味,這是消費者對傳統藝術文化的一種返璞歸真的新潮流,鐵畫藝術正是迎著這股潮流順流而上的產物。鐵畫藝術對鍛鐵技術和國畫技藝的運用,給人以活潑、莊重、親切、鮮活的意境。鐵畫藝術以其深遠神秘的藝術特色,彰顯著歷史所賦予的絢麗華彩樂章,具有現代工業產品所無法取代的優勢,利用現代色彩給它以煥然一新的表現力。同時,可借助鐵畫、玉石、布料等其他材質的結合,給人以溫暖祥和的感覺。
“我們從人祖山的古猿人類的足跡中去探索,從大工山古銅礦冶煉的遺址中去找尋,從赤鑄山上‘淬劍池干將與莫邪鑄劍的傳說中去聆聽,從擁有‘鐵到蕪湖自成鋼的美譽中去解讀,從徽文化的精神中去領悟?!盵1]鐵畫藝術可作為信息傳遞的載體,使生產者與消費者進行超越視覺交流的藝術溝通。雖然鐵畫藝術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嚴峻形勢,至今鐵畫發展仍處于衰退的情況,值得一提的是,鐵畫藝術在世界民間藝術史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展鐵畫藝術,了解與熟知鐵畫藝術的文化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將其進行提煉和改造,并創造出獨具特色和形態優美的鐵畫藝術作品,使鐵畫藝術具有觀賞價值之外,還傳遞著其歷史文化底蘊。
三、結語
鐵畫藝術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新生與演化,更是其傳承人數百年來的積淀與創新,這是對民族精神的傳遞與人文精神的承繼。民間藝術取自于民,必將回歸于民,這意味著把傳統的生活方式所創造的藝術文化重新納入現代文化生活系統之中。鐵畫藝術產業化發展恰好詮釋了這一思路的提出,將鐵畫藝術與旅游業相結合,將旅游活動地點開發與鐵畫歷史文化資源相結合,將旅游紀念品與鐵畫藝術文化相結合,這為推進鐵畫藝術發展奠定基礎。將鐵畫藝術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并將其推向現代文化領域。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鐵畫藝術,應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將其與現代藝術理念相結合,利用藝術家的創造精神和古典文化的內涵,將傳統的民間藝術納入現代文化生活之中。民族傳統文化作為城市文明發展的基石,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中華民族的強盛必須借助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演進,而鐵畫藝術的文化內涵正像是一棵傲然挺立的“迎客松”,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氣節與精神。作為傳統民間藝術的鐵畫技藝能更好地發揚光大,讓鐵畫藝術傳承人能得到更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薛梅.符號學視角下的鐵畫藝術傳承與發展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