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 要:剪紙藝術是人民藝術智慧的結晶,它承載著寄托和美好的祝愿。王炳華的剪紙傳承于歷史,變革于當代,極富含個人特色:剪紙技藝精湛,陰陽刻線相互搭配和映襯,畫面表現栩栩如生;表達內容新穎,不僅有傳統民俗文化的題材表現,也有吸收當代及當地的現代題材。王炳華剪紙既有北方質樸生動之感,也有南方纖麗唯美之秀,整體洋溢樸實無華、灑脫動感的氣息。
關鍵詞:剪紙;造型藝術;民俗文化;創新
王炳華,安徽亳州人,安徽省首批非遺剪紙代表傳承人。王炳華剪紙剪隨當代,不僅傳承傳統民俗文化題材,更有依據現實創作新題材剪紙;工藝精湛,有繪畫抒情之感,敘事強烈,作品富有樸質、鮮亮、和諧之態。王國維先生在提道《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說:“美之中又有優美與壯美之別,今有一物令人忘利害之關系,而玩之不厭者,謂之曰優美之感情,若其物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為之破裂,惟由知識冥想其理念者,謂之曰“壯美之感情。”王炳華先生剪紙就屬于優美一列,令人望之雀躍,裝飾性強,鑒賞意味濃郁。
一、造型“意”與“形”的完美結合
王炳華剪紙屬于北方剪紙派系,有較強的寫實性,剪紙造型特點有著很強的寫意性,作者以直接以刀剪為筆,裁剪鏤刻,直抒胸臆,從心所欲,立象盡意,不拘小節。無論是單色剪紙還是彩色剪紙,其在表現形式上都是在同一紙張,同一平面上塑造形象,以雕、剪技法為主,以色為輔,平面感裝飾化的特點沁人心脾,作品線條流暢,形意結合,有著曲直、疏密、粗細、正負等變化。在風景剪紙中,突顯風景的明暗變化,線條的粗細表達,反映花草的濃密關系,畫面形象逼真、耐人尋味;在人物剪紙中,人的五官通過鏤空的線條簡潔的概括出來,身體的形態用較長的直線或曲線剪裁,衣紋被雕刻著富于裝飾感的紋理,用極簡的形態表現出人物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形”與“意”高度的和諧統一。
在王炳華先生《春節》的作品,造型宏偉,形象恢弘,用陰陽刻線交織地手法表現人民過春節的熱鬧景象。梅花的花團錦簇映襯節日的氣氛。人物刻畫繁多,面部細節形象、準確、細膩;孩童、老人、青年在場景里有不同的民俗活動,不同的活動有不同的刻畫,將剪紙妙趣橫生的民俗活動表現的淋漓盡致、生動有趣,極富感染力。同時,這幅作品還有其獨特之處:在剪紙用文字刻畫了對春節做了簡介。不僅僅在于表達,更注重對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表達和傳播,“意”與“形”達到高度統一。
二、表現“實”與“虛”的相互映襯
在剪紙的表達方式中主要有陰陽剪法。陰(刻)剪紙的方式主要用來鏤刻剪紙的圖形。這種造型方式的特點是將圖形的輪廓線剪掉,只留下輪廓線周圍的面塊來塑造物體的形象,其剪紙會出現剪紙畫面“線線相斷,塊塊相連”的效果。陽(刻)剪紙與陰(刻)剪紙的表現形式正好相反。陽剪法所產生的圖形屬于負形,是保留形象的輪廓線,將輪廓線周圍的塊面都剪掉或刻掉, 其造型特征是具有“線線相連,面面獨斷”的效果。陰陽剪法的搭配突顯畫面的虛實,既有內容的實虛搭配,也有意境的虛實相生。
《曹沖秤象》是代表作的其中一幅,畫面簡易,內容完整,風格突出,形象鮮明。畫面整體由3個部分構成:大象、人物、和扁舟。大象采用陰刻手法,以塊狀之勢顯大象的厚重。其中加以陽刻雕出布襟繁花,吊墜珠寶,點點細節烘托出來皇室尊貴的身份。人物介于大象和扁舟之間,細線輕盈蜿蜒勾勒出曹沖的一身華服,小小的圓臉突顯孩童本性的純真,眼睛用細線提刻向上,手中用刻刀在船身畫下線痕。扁舟主要采用陽刻,以細橫線表現船內空間,以鏤空表現水浪,表達了氛圍的描寫。整體粗細、虛實、動靜的和諧統一,形成了虛實對比、剛柔并濟的效果,一氣呵成。雖是小幅雕刻,卻有大氣磅礴之感。
三、題材“俗”與“新”的水乳與共
剪紙的來源是出于對生活的熱愛,表現的主題多是富有民間色彩的內容,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和生活情趣。在剪紙的傳統題材中,內容大多數為山水人物、果蔬花草、蟲魚鳥獸、青花瓷器、象征圖案等等,也有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歷史典故、文學作品、戲曲人物等躍然紙上。勞動者群體中他們的愿望集中體現在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剪紙里往往有人們通過諧音取義、象征隱喻等手法在不同的題材用不同圖示的方式用來表達。在王炳華先生的作品題材中不僅有傳統民俗文化題材,也對新世紀的剪紙題材進行了開拓和總結。在傳統題材創作有《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不同的服飾搭配不同的象征工具,形象生動欲出,給想象的空間有了拋磚引玉之效;傳統創作題材還有江南小景、十二生肖、嫁娶風俗等等。題材多樣,意蘊深厚。對剪紙內容有了進一步的引申,王炳華先生開拓了剪紙題材,在傳統剪紙中演變了含有現代社會意蘊的新題材。在王炳華先生的剪紙中《祖國頌》是其中一副能反映現代題材的作品。通過少數民族載歌載舞、瓜果豐收之景體現國家富強。紀實性強烈,社會性濃郁。在裝飾用途方面,現代題材作品往往較之傳統作品宏偉,不同于傳統作品的直接裝飾效果,現代作品通過裝裱,含有現代裝飾氣息,脫離了單一的室內裝飾,脫離了“小我”的不僅僅用于私密空間的展示,轉向了現代紀實和現代裝飾,富有現代裝飾特點。王炳華先生剪紙題材的“俗”與“新”的水乳與共,形成鮮明的個人題材特色。
四、色彩“素”與“彩”的相得益彰
單色剪紙以其純凈的色彩造型而取勝,靜謐與簡潔的色彩給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但單色剪紙有素凈單調之感,難以滿足人們的視覺需要,在剪紙發展的長河里彩色剪紙便呼之欲出。彩色剪紙又被稱為復色剪紙,即一幅剪紙畫面里運用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色彩絢麗奪目,對比強烈,彩色剪紙主要以黃、黑等顏色為主,也將綠、紫等間色也運用其中,增添了色彩冷暖的對比,追求形、意、色的結合,使平面剪紙顯得更為熱鬧,多姿多彩,形成了獨特絢爛的民間色彩體系。在王炳華剪紙中也包含刻單色剪紙和彩色剪紙。單色剪紙表達題材繁多,所觀其作品,有生動活潑之感;彩色剪紙作品亮麗鮮明,其中的作品《參軍》就是一副彩色剪紙。整體以黑色為主,線刻人物形象神態各異,參軍青年們的服裝加以紅色寫實,身份描寫突出;中國工農紅軍旗幟火紅的在飄揚,振奮人心,常青樹加以黃色襯之,青春洋溢。整體刻畫和諧、鮮亮。
《考工記》中有講道:“畫潰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這里提到的五色即青、赤、白、黑、黃,在傳統文化中被定為正色,而其他顏色為間色。王炳華先生以對色彩的直覺,創造出了單色剪紙和彩色剪紙,正色和間色完美搭配,富有作品古樸、鮮亮、和諧、大方、細膩之質,整體色彩對比鮮明、色調搭配協調。
五、結語
王炳華剪紙與民俗文化相濃,注重審美價值和審美觀念。其作品承襲民俗剪紙傳統,注重整幅畫面的情景感,具有強烈的地域人文色彩與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剪紙手藝精致化,造型樣式多樣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有獨特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要求,逐漸成為欣賞的潮流,正如鄭板橋所云:“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剪紙繁簡搭配相得益彰,造型處理正確,亦剪亦畫,不僅有剪紙的裝飾性,更增添了剪紙的內容感,是新時代下剪紙代表的一朵奇葩。
參考文獻:
[1][法]熱拉爾.馬蒂斯杰出的色彩大師[M].沈志紅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98-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