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疆
【摘要】第三方支付平臺已被公眾廣泛接受,應用于各種交易服務之中,而高校財務管理中還普遍應用傳統的收費模式,嚴重制約著財務管理的發展,并被交費者所詬病,本文以高校傳統收費模式的弊端入手,分析了引入第三方支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旨為高校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出謀劃策。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 高校收費
在現代社會里,手機己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早己告別了作為單一通訊工具的傳統時代,而引領其走向新紀元的重要基石,當屬將手機與第三方支付手段的有機結合。人們不經意間告別了現金鈔票時代,走向了B2B、B2C交易及其他電子金融支付結算媒介的新時代。占領社會智能化和信息化前沿陣地的高校,隨著科學教育職能、社會服務職能的不斷深入和擴大,在資金收支方面引入第三方支付平臺己勢在必行,這必將給高校財務管理提供出一條全新的管理模式,當然也會相應出現一系列新的課題和新的挑戰。
一、高校采用第三方支付的歷史必然性
(一)傳統收費方式不利于體現高校為學生服務的職能
高校的收入主要由財政撥款和事業收入兩個方面構成,財政撥款通常是由主管單位通過銀行轉賬直接將資金撥付到高校,而事業收入又分成科學事業收入和教育事業收入兩部分。其中教育事業收入就是學生及其家長按照收入許可標準向高校交納的各項學費、住宿費、培訓費和教育雜費等內容。傳統的收取教育事業費的方式是將教育年度(公歷高校一般以9月計算)設定為收費年度,首先高校在管理學費的開戶銀行為每位新生制作校園銀行卡,告知學生當年度各項教育收費的標準,學生或家長在指定日期前將款項足額存入學生校園銀行卡內,學校在規定劃款日根據與銀行簽訂的劃款協議從學生的校園銀行卡中劃款到學校賬戶,銀行再向學校反饋收費結果。倘若學生未按規定時限交費則后期則需通過交納現金或通過銀行轉賬補交,待學費收齊后,財務部門向交費對象開具學費發票、進行學籍注冊等后續業務。不難看出,傳統的收費模式學校要承擔巨大的人力成本,每到收費季節,財務部幾乎全員上陣收取學費。再者,由于高校和銀行掌控收費管理權,學生及其家長在交費方式和時間上完全受制于高校,何時存款、何時劃款、是否成功都完全聽命于高校和銀行,沒有任何自主權。
(二)傳統收費方式不利于實現減少貨幣資金的管理要求
傳統的收費方式,學生及其家長一旦出現未按照規定時限將資金存于校園銀行卡的情況,即使高校開立有銀行POS機服務,也會由于跨行業務無法辦理等原因,不可避免的在資金收取中產生數量巨大的現金業務。這樣極不利于資金的安全,不論是學生及其家長攜帶大量的現金,抑或財務出納人員收取大量現金,都是內部控制中在資金安全方面的隱患;也不符合財政部關于減少現金結算的制度要求,近年來,財政部不斷加強對于資金監管的力度,財政部專員辦、教育部經費監管中心等上級單位對于資金業務的審查力度不斷加強,在許多文件中明確要求高校等事業單位應不斷減少現金結算業務,保證資產安全。第三,交納現金不可避免的要求學生要與財務人員面對面辦理,這就決定了交費行為的發生勢必要在工作日的工作時間內完成,否則學生即使想補交學費也會由于非工作時間的原因而吃到“閉門羹”。
(三)傳統的其他交費業務形式不利于高校財務管理的需要
在教育事業收費以外,高校還有多種其他種類的收費內容,對內而言(校內教職工、學生等)包括收取上網費、水電費、淋浴費、租房費、醫藥費等,對外而言(對校外法人或個人)包括收取停車費、供暖費、場租費、餐飲費等。這些種類收費的依據大多由高校自行確定,由于收費名目的不確定性,造成收費的形式和標準千差萬別。有的高校由各職能部門自行收取,如網絡中心收取上網費、后勤部門收取淋浴費、保衛部門收取停車費等,再按照一定期限統一上交給高校財務處核算;有的高校由各職能部門出具收費單據或憑證,由交費人員直接到財務部交款,統一由一級財務部門核算。這部分資金在高校屬于其他收入或成本補償范疇,雖然于高校來講不是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但由于門類眾多又過于分散給財務部門增添了不少工作量,也不利于匯總統計和預算收入的集中控制。如果財務處將收費權下放,由各職能部分自行收取,則有出現職務犯罪,發生挪用或侵吞公款的風險。
二、高校引入第三支付的可行性分析
(一)第三方支付平臺市場本身業已成熟
所謂第三方支付,就是與國內外各大銀行簽約、并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第三方獨立機構提供的交易支持平臺,其中線上支付市場是其核心業務。自2004年開始,第三方支付平臺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據艾瑞咨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超過了26萬億元,2017年預計市場總體交易規模將突破50萬億元。微信、支付寶、拉卡拉、快錢等支付平臺早己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消費手段,外出不用攜帶大量鈔票現金或銀行卡,手持一部智能手機,只要有網絡環境,掃描一下二維碼就可以實現資金劃轉,或者根本就把資金存在微信或支付寶里,還得獲得比銀行活期存款利息高的收益。從而解決了個人排隊取款、零錢找贖、跨行支付等諸多問題,商戶方面也擺脫了銀行戶口開立困難、款項不能及時到賬、款項來源分類不明等困擾。
(二)第三方支付手段安全可靠
涉及到資金轉賬最為雙方所關心的莫過于安全,如果支付手段不能確保資金安全,則再便捷的支付方式也是枉然。客觀的講,2010年以前第三方支付雖然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管控方面還沒有合法的監管途徑和制度規范。隨著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及《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將第三方支付正式納入國家監管體系,擁有合法的身份。文件的頒布和實施,實際上已經承認了第三方支付同銀行金融機構資金收支一樣,被國家所承認和保護,國家是不會接受沒有資質的平臺開展支付業務的。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可以親身感受到支付平臺對于客戶信息審核從松到緊的歷史過程,以支付寶為例,在開設賬戶時客戶要詳盡填寫個人信息、賬戶信息、身份信息、手機信息、郵箱信息等所有必備資料,后臺通過與人民銀行、公安部系統對照審核一致通過后方可建立賬戶,在交易支付時還要輸入支付密碼,任意環節實際上不會比銀行交易在審核階段有任何放松,便捷方面只體現在了支付環節上,是一個前緊后松的過程。
(三)高校財務信息化實現了與第三方支付的友好銜接
隨著財務管理的寬度和深度不斷加強,財務在高校管理中的核心中樞地位己初步建立,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設大多以財務作為數據交換中心,各職能單位同財務處數據進行交互和更新,財務處為其他職能部門開放數據端口,實現數據共享。同樣,財務信息化系統己很好的實現了與第三方支付(主要是微信、支付寶等主流平臺)的數據對接服務,并可以按照高校需求自定義諸多收付款門禁,只要財務部或各職能單位將收費標準、人員數據等資料向信息化平臺發布,交費人員就可以通過不同二維碼數據或支付界面找尋到需交費信息,即使由他人代付,也可方便反饋給財務終端原交費全部信息完成交費,成功后按照不同種類收費內容實時給財務端傳送己交費、未交費等各類數據,方便財務部門做各類匯總及核算工作,財務處再把信息回傳給各職能單位實現數據共享,職能單位再根據財務數據實現各自職能服務。
(四)第三方支付符合現代人消費觀念
高校收取的各項費用按照屬性劃分就是提供教育服務等收取的費用,收費雙方應該是平等互利的,而不應同過往場景,財務人員高高在上,交費者被動接受。如果把收費方式改變成訂單形式,交費者通過瀏覽學校網頁選擇相應服務產品形成訂單,在彈出的支付頁面上選擇具體的某一個第三方支付平臺,直接鏈接到其安全支付服務器上,在第三方支付的頁面上選擇合適的支付方式,點擊后進入銀行支付頁面進行支付,第三方支付平臺將網上消費者的支付信息,按照各銀行支付網關技術要求,傳遞到相關銀行,由相關銀行檢查交費者的支付能力、實行扣款或者劃賬,并將結果信息回傳給第三方支付平臺和交費者,第三方支付平臺將支付結果通知學校,接到支付成功的通知后,學校向交費者開具票據,各個銀行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與學校實施清算。這種模式就符合現代人的支付習慣,收費項目分門別類便于管理,而且把收付雙方完全放在了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又免除了只有工作日工作時間才能辦理的煩惱。
綜上,第三方支付平臺不論從必要性還是可行性而言,均達到了高校財務收費管理的要求,可以成為高校財務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推手。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有效實施應用,可節省大量的高校財務人力成本用于更加復雜的管理需要,為今后財務管理走向智能化和大數據發展奠定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