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衛紅+楊自軍
摘要:當代大學生是標準的“網生代”,不斷更新的新媒體演變和紛繁復雜的新媒體輿論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要做好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和教師不僅要了解新媒體所形成的輿論環境,而且要清楚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刻影響。高校和教師更要強化責任意識,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理清學生需求,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順應時代變化,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媒體平臺。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當代大學生是標準的“網生代”,不斷更新的新媒體演變和紛繁復雜的新媒體輿論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順應時代趨勢,探索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徑。
一、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環境特點
(一)傳播快捷,簡潔生動
新媒體因受技術、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影響,較之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信息傳播渠道較寬,傳播速度更快。新媒體突破了信息傳播的時空界限,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即時目標,方便了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和再傳播。隨著科學技術的演變發展,文字簡潔、圖文并茂,支持語音、視頻、群聊等形式的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逐漸占領了人們的交往空間,成為人們抒發情感、發表觀點、溝通交流的精神家園。人們喜歡新媒體的快捷生動,新媒體也因此塑造著人們的信息傳播習慣。
(二)信息海量,真假難辨
傳統媒體因受時空限制,提供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媒體“把關人”的職責履行和一整套嚴格、專業的工作程序,使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是有序的、統一的,更具客觀性和權威性。新媒體從業門檻較低,從業者既是受眾,也是記者、編輯和發行人,只要愿意可以隨時推送個人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給人們帶來了異常豐富的信息,但也帶來了信息泥沙俱下與真偽難辨的現象,以及信息選擇的焦慮,人們很容易就接收到了錯誤的信息。
(三)價值多元,良莠不齊
新媒體傳播方式是多元和開放的,不同的思想、觀點,不同的人生體驗和判斷,不同的視覺和表達,都匯聚在新媒體上。這有利于人們擁有更開闊的思路和更多自由的選擇,但也容易使那些表達偏激、賺取點擊量的觀點投機取巧地蒙蔽大多數人,影響人們正確、理性的選擇,助推情緒化表達和輿論戾氣的形成。若對這些偏執和盲從不加管控,就可能形成網絡暴力,會嚴重影響新媒體的優勢和作用的發揮,進而對社會正常秩序造成傷害,帶來負面的社會效應。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權威受到挑戰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知識、信息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傳播媒介只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多由思想政治工作者主導,大學生只是思想、理論、信息的被動接受者。但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渠道的開放性和多樣性,使大學生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接收信息時是平等的個體,甚至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學生比思想政治工作者更有優勢。受教育者比教育者掌握新技術的速度更快、了解的新信息更多,這增加了大學生思考的機會,從使他們對教育內容產生質疑。這引起了教育者對自身能力的懷疑,降低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進而消解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權威。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受到考驗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獲取信息更加容易和快捷,有了新的交流平臺和形式,教育內容被更加廣泛傳播等。但優勢突出的工作模式也遇到了新問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形式,如大會宣講、集中教育、班會、團日活動、談心談話等,信息的傳播是線性的,內容和過程比較容易把控。但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是網狀的,每個人既是信息的生產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者,這使信息的傳播速度、空間、趨勢難以預料。置身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他們的信息接受和傳播習慣難免受到影響,這使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面臨嚴峻的考驗。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受到沖擊
新媒體時代信息海量、內容豐富,這為大學生開闊眼界、自主學習、溝通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平臺。由于缺乏專業把關和有效監督,有些信息真假難辨、良莠不齊。涉世不深、追求新奇、價值觀處于形成期的大學生,容易對片面的觀點、偏激的情緒、低俗的表達產生共鳴,容易對那些言行出格的明星、網絡大V進行膜拜和效仿,容易接受那些借助揭秘和游戲傳播的所謂人權、民主、博愛、宗教等思想。這些消極、極端的價值觀和不良的表達方式,容易使追求個性獨立的大學生誤入歧途,這增加了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受到嚴重沖擊。
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徑
(一)強化責任意識,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領導權和主動權
“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能贏得青年、贏得未來。”新媒體是一個必須爭奪、必須占領、必須主導、必須鞏固的陣地。
首先,高校和教師要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責任意識。面對更新迭代的發展越來越快的新媒體,要堅定地用馬克思主義占領課堂、論壇、校園網、微信、微博等思想陣地,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國情和國際的風云變幻,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絕不給錯誤的思想和言論提供任何可乘之機,要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
其次,高校和教師要樹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媒體意識。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的變化多呈現在新媒體的閱讀、評論上,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僅要有過硬的政治理論水平,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了解大學生成長成才需求,還要順勢而為,樹立互聯網思維,定期參與新媒體知識和應用的專業化培訓,學習新媒體的傳播規律、方法技巧、防范舉措,通過采集、分析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輿情,發現學生思想行為問題的蛛絲馬跡,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并熟練地運用新媒體進行干預和引導。青年與新媒體有著天然的緣分,與新媒體的發展實踐有著高度的融合,建設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的新媒體環境離不開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自我規范。
再次,高校和教師要開展大學生的新媒體素養教育。高校和教師要引導大學生了解新媒體運行的特征和規律,正確認識新媒體帶來的利與弊,樹立遵守網絡規范和自我約束的規則意識,增強規避網絡陷阱、自我保護的能力,培養辨別信息真假和觀點優劣的能力,提高大學生運用新媒體而不沉溺新媒體的能力。
(二)理清學生需求,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切實加強黨對教育系統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一文中強調:“把握教育系統意識形態工作要從變化中去把握,核心是要看到人心的變化,看到學生思想動態的變化,看到教師育人行為的變化。”
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首先,高校和教師要根據學生成長階段和成長規律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引導:對于剛邁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做好熟悉校園環境、掌握學習方法、規劃學業目標、學會個人理財、熟悉行為規范等入學教育;對于大二、大三的學生,要加強理想信念、感恩誠信教育和良好習慣行為養成,引導學生處理好學習、生活、參與實踐活動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維權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創新活動,利用學校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修養身心、完善人格;對于大四的學生,做好學生實習期間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和培訓,引導學生做好職業人的知識、心理、規則準備等。
其次,高校和教師要根據學生需求差異有針對性地為他們解疑釋惑。大學生千人千面,因為經歷、家庭、環境的不同,不同學生的特點和訴求是不同的。這就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重視大學生的思想問題,也關注其利益訴求;既要能發現問題,也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經濟困難的學生,可以通過發放獎學金、助學金、貸款,提供勤工助學崗位等方式助其完成學業;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通過“一對一”幫扶和學習工作坊、經驗分享、規劃學業等助其迎頭趕上;對于遭遇人際關系和情感困擾的學生,通過面對面談心、鍵對鍵交流、案例分析等助其走出情感泥沼。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以學生為本,始終貼近學生,潤物無聲地給學生以教育和引導,才能擔起大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職責。
(三)順應時代變化,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媒體平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運用新媒體,弘揚主旋律,發出好聲音,傳播正能量,在聯系、服務、融入中找準問題穴位、激發情感共鳴,發揮思想政治工作作用。
首先,打造新媒體宣傳平臺。要完善校園新聞網和各類與學生相關的部門網絡,開辟學校報紙、廣播站、視頻、論壇等欄目,擴大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創建學校官方微博、微信和學生管理、招生就業、心理健康、評優幫扶等分類微博、微信,做好線上線下互動和粉絲關注、轉發、評論等大數據分析,發揮新媒體教育性、服務性、公益性、輿論引導和文化引領等功能。以多種形式做精做靚微博、微信平臺,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融合發布,轉發與原創并重,以大學生原創贏得關注,以精品形成影響力。
其次,打造新媒體師生聯系平臺。教學職能部門,制作優質的視頻公開課,鼓勵學生通過選擇優質視頻公開課完成所修學分;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建立溝通師生的微博和微信,通過網絡答疑、改作業和進行學術討論;輔導員、班主任可以通過班級微博、微信、QQ群等進行溝通和交流,及時進行思想教育和引導。
再次,打造新媒體建設主力軍。大學生既是新媒體的消費者、生產者,也是新媒體的塑造者。在校園新媒體運營團隊中,要增加大學生的力量,讓大學生負責相關欄目的制作、更新、監控和數據分析,使新媒體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有青春氣息,更受學生歡迎;培養大學生意見領袖,用生動有趣、積極向上的青年言論,引導學生理性、客觀地討論和思考一些問題。
參考文獻:
[1]曲一歌,王艷華.“微傳播”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2).
[2]陳南君.新興媒體沖擊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J].淮陰工學院學報,2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