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具有濃郁行業辦學背景的高職院校其內涵發展離不開對學生進行行業文化的熏陶。借鑒東北師大的“四維并進,集成創新”的思政教學改革方式,高職水利院校思政課同樣可以從學生、教師、教材、合力四個維度協同推進,傳承水利精神與水利文化,培育學生水利文化素養。
【關鍵詞】高職水利院校;思政課;水利文化
校企合作、產學結合背景下,具有顯著行業性特點的高職院校,其內涵發展更離不開教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行業文化的熏陶和行業精神的鼓勵,水利高職院校亦是如此。行業文化是“指行業內企業和員工共同遵守的行業道德規范”。作為一種軟力量,行業文化具有凝聚、導向、約束、激勵、協調、教化、維系等等功能。
為貫徹落實全國及浙江省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體現水利院校高校思政特色,在借鑒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維并進,集成創新”的思政教學改革方式基礎上,筆者認為高職水利思政理論課可從學生、教師、教材、合力四個維度協同推進,集成創新,挖掘水利元素,傳承水利精神與水利文化。
1水利文化的概念及內涵
正如“文化”一詞尚無一個統一定義一樣,理論界對“水利文化”一詞亦無統一定義,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此下過不同定義。如,“水利文化是人們在開發水利、治理水害活動中創造的具有水行業特征的水文化,具有很顯著的行業性”等。本文中的水利文化是指水利行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人類在控制、調節、治導、開發、管理和保護水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具有水利特點的物質、制度、行為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隨著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水利文化的內涵也不斷豐富和發展。其內涵主要包括:
水利物質文化。是指主要以水利工具、水利工程、水利文化陣地為載體的水利文化,是水利文化的外在物質表現形式。
水利精神文化。是指自古以來人類在水利改造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非物質財富,主要包括水利哲學思想、水利精神、水利觀念、水利理論、水利形象、水利道德倫理等等。
水利制度文化。大多學者將此歸入水利精神文化中,本文則單獨列出。主要指水利的組織形態、管理形態、行為規范等構成的外顯文化。
其中,水利物質文化是基礎,水利精神文化是核心和靈魂,水利制度文化是保證,三者共同構成了水利文化這個有機統一整體。
2“四維并進”的高職水利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索
2.1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尊重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挖掘思政理論課主渠道的影響力
提高課堂教學成效。課堂教學模式上,打破原有教學模式,探索多種課堂教改模式,包括翻轉課堂、項目化教學、混合式教學等,試行專題化交叉式授課模式,發揮各教師教學長處,全方位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成效。教學方式上,運用包括案例教學法、游戲教學法、參觀體驗法、社會調查法、任務驅動法等多種方式方法,特別是探索趣味思政教學,寓教于樂,立足水利專業,探索思政教學與發揮學生水利專業技能結合,“做”中學、“觀”中學、“網”中學,培養學生職業情感。教學授課主體上,邀請水利專家和名人走進思政課堂,一同加入思政課的水利文化傳承教育。
調整考核評價體系。建構“四三三制”考核體系,即:在內容上由理論考查成績、水利實踐活動成績和思想行為表現成績三部分組成,在成績分布上主張三部分考核內容各約占總成績4∶3∶3。用考核評價來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水利職業素養。
強化水利社會實踐。構建“三合一”實踐教學模式。逐步構建以課程教學為主導的課堂實踐教學、以社團活動為依托的校園實踐教學和以水利社會實踐為主體的校外實踐教學“三合一”實踐教學模式。針對水利社會實踐,思政教師與各水利專業教師一起,加強對學生參與“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社會實踐的指導,組織學生多角度多維度挖掘水利元素,感受水利精彩,宣傳浙江水利,傳承水利精神。
2.2強化水利素養培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激發調動思政教師投身水利的內驅力
提高思政教師水利素養。通過水利系列教師培訓,包括水利文化學習、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等,提高思政教師對水利行業的了解,積極投身水利教育。強化完善集體備課制度。將集體備課制度化、具體化、常規化,以專題化、專人化形式,最大限度提高水利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以此提高備課成效和思政教師水平。
搭建思政教學與水利培育的橋梁。利用水利行業辦學優勢,選派思政教師基層掛職,其他思政教師定期與不定期下基層社會調研,搭建思政教學與一線基層互動平臺,通過這種方式使教學與基層緊密結合,提高思政教師水利素養,獲取大量一手水利感性材料,作為教學素材。
進行水利課題研究。立足水利行業,以科研促教學,提升思政教師科研水平和專業素養,推動水利黨建廉政、水利文化發展。
2.3編寫通俗水利讀本,發揮教材紐帶作用,努力增強水利思政理論課程的吸引力
整合統編教材與省編教材。鉆研教材,整合教材內容,分析課程模塊,重建課程體系。按照教材體系—教學體系—信仰體系,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浙江水利行業核心價值觀。
聯合編寫水利讀本。與業內其他單位一起,建立水利教學案例庫,不斷豐富水利案例,在此基礎上,多單位聯合編寫水利讀本,將鮮活的水利案例融入教學中,普及水利常識,進行水利宣傳,傳承水利精神與水利文化。
多本教材有機融合。在統編省編自編教材有機融合基礎上,使教學內容水利行業化,體現水利院校特色。如,《思想道德修養修養與法律基礎》中的理想教育,具體化為水利職業理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則具體化為水利人士愛國情懷等等。
2.4整合協同部門資源,搭建思政教育平臺,積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整合力
一二三課堂有機結合。樹立大思政理念,將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教育結合,拓展思政課教學與研究的寬度與厚度,實現思政教學與人文教育統一。
占據網絡信息教育陣地。通過微博、微信、論壇、校園紅色網站組織學生進行網頁設計比賽、尋找美麗水鄉、有獎水利問答、魅力水利隨手拍、參加水利時政知識競賽等活動,擴大教育效應。
助推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揮思政教師特長,助推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讓思政教育從“專人”轉向“人人”,協力共筑我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教育課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
3結語
總之,作為高職水利院校教育的一部分,思政理論課只有緊密結合高校教育、專業教育,才能打破“大而空,空而虛,虛而悶”的固有格局,打破專業課、通識課、思政理論課相互間的“籬笆”,做到并最終實現課堂主渠道的功能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四維并進集成創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2]毛春梅,陳苡慈,孫宗鳳,張鵬程,朱麗向.新時期水文化的內涵及其與水利文化的關系[J].水利經濟,2011(4)
作者簡介:
張盈(1968.10~),浙江金華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