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徐陳
自主探究式學習是教師引領學生進行案例探究、自主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在自主探究學習中,教師設計探究方案,使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中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創新意識.
一、在復習教學中設計探究方案
1.了解學生的學情,分階段設計方案.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依據一定的心理學原則,設計適合學生現有知識及理解水平的探究方案.
2.問題設計由易到難,具有層次性.在復習教學中,強調學生積極自主歸納整理,但是面對繁多的知識點,學生通常無處下手.通過教師設計的探究方案,給學生一個學習的支點,能夠驅動學生隨著探究方案問題的由易到難,尋找規律,總結知識.
3.選取有代表性和針對性的問題.教師要對習題進行研究,并從課本習題、往屆高考真題、每一年課標變動的地方所對應的題目出發,將具有代表性、總結性的習題通過探究方案呈現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復習效果.
4.探究案例必須具有開放性和外延性.高中化學知識點多而零散.探究案例,要能繼續拓展,聯系不同的內容,使學生在復習某個問題時能繼續延伸到其他的知識點,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二、自主探究式復習教學實例
探究實例:分析Fe3+與SO2-3之間的反應類型.知識鏈接:Fe3+具有氧化性,能在水溶液中水解,Fe3++3H2OFe(OH)3+3H+;SO2-3具有還原性,也能在水溶液中水解,SO2-3+H2OHSO-3+OH-.問題1:兩者之間可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發生的離子反應方程式是什么?問題2:兩者之間可能發生雙水解反應,發生的離子反應方程式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1的設計,考查兩種離子之間的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回憶、理解氧化還原的本質及方程式的書寫和配平;通過問題2的設計,考查鹽類的水解及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這兩個問題,可以繼續拓展,考查氧化還原反應及水解原理及其應用.
利用下列實驗用品,設計三個實驗,證明哪種猜測正確.實驗用品:濃K2SO3溶液、稀HCl溶液、BaCl2溶液;用到的其他儀器.
實驗1:取10mL K2SO3溶液置于試管中,向其中加BaCl2溶液,然后加入稀HCl溶液.問題3:上述實驗有什么目的?
設計意圖:此問題考查常見離子SO2-4的檢驗.如果有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意味著溶液中有K2SO3溶液發生了變質.由此問題,可以拓展到考查常見離子的檢驗.
實驗2:在試管中加10mL FeCl3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K2SO3溶液,其溶液顏色的變化由黃→紅棕色,沒有產生氣泡和沉淀.如果再加過量Na2SO3溶液,溶液顏色由紅棕色加深至紅褐色.問題4:以上實驗最后生成的紅褐色物質是什么?向這個溶液中加入過量稀HCl溶液,會產生什么現象?問題5:上述實驗現象表明什么結論?
設計意圖:問題4考查了膠體的聚沉和Fe(OH)3的化學性質.紅褐色的物質是Fe(OH)3膠體,加入HCl溶液,即加入可溶性的酸,先產生膠體的聚沉(紅褐色沉淀),主要成分是Fe(OH)3,然后沉淀溶解(Fe(OH)3+3HCl3H2O+FeCl3),形成黃色溶液(Fe3+的顏色),同時產生氣體(K2SO3+2HCl2KCl+H2O+SO2↑).由此問題,可以拓展到膠體的性質.問題5中,由于實驗中產生了紅褐色物質,說明產生了Fe(OH)3膠體.也就是說,證明了實驗中發生了雙水解.
實驗3:將氯化鋇溶液滴加到實驗2中的溶液中,產生白色沉淀且不溶于鹽酸.問題6:上述實驗現象表明什么結論?
設計意圖:以上實驗現象,說明產生了不溶于鹽酸的硫酸鋇沉淀.也就是說,實驗中在發生雙水解的同時,也有氧化還原反應存在.
問題7:問題1~6,是基于FeCl3溶液與K2SO3溶液的反應,如果將其中的K2SO3換成K2CO3溶液,其原理是否一樣?現象是什么?
設計意圖:本問題主要考查SO2-3與CO2-3性質的區別與聯系.SO2-3有還原性,而CO2-3沒有還原性,所以Fe3+與CO2-3之間不會發生氧化還原反應.SO2-3與CO2-3均屬于弱酸的酸根陰離子,兩者都能水解,且與Fe3+的水解相互促進.FeCl3與K2CO3溶液反應的現象是產生無色無味氣體,以及紅褐色沉淀,與FeCl3與K2SO3溶液反應的現象不同.
總之,在自主探究復習教學中,教師要將知識點有機整合到問題中,并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探究方案,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