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中達
初中物理是學生學習物理的起點,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初中物理是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能使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物理來源于生活,與學生是息息相關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了解物理,學習物理,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科的濃厚興趣.
一、分析創設教學情境的前提
初中生正處在叛逆期,個性明顯,自尊心強.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遇到學習瓶頸期時,學生一開始會不斷反思自己,總結學習經驗,但是隨著問題的持久性,在考試中成績提高不明顯,導致一些學生懷疑自己的能力,自我否定,有的甚至自暴自棄,造成學習障礙.
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不要讓問題激化,而是讓問題消失在萌芽狀態.這需要教師了解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狀態,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問題.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反思傳統的教學方法入手,分析學生學習存在的困難,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例如,在講“摩擦力”時,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會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大篇幅的講解,可能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為了讓摩擦力這一概念更生動,讓學生樂于接受,我讓大家伸出雙手,相互摩擦,使學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以及摩擦力的特點.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自己認為的摩擦力,帶動了那些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有利于學生接受新的知識.
二、把握創設教學情境的原則
創設合適的情境,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在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接受能力出發,依據教材內容和難易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應該把握以下原則:
1.趣味性原則.“興趣是最好老師”.學生會因為興趣自主學習,專心專注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否則即使老師講得再賣力氣,學生也不感興趣,那么教師的付出也是徒勞的.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活躍課堂學習氛圍.
2.啟發性原則.興趣是基礎,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的主要目的還在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啟發性原則正好符合這一教學目的.啟發性教學情境,能夠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3.可操作性原則.可操作性作為前面贅述的原則的實際應用,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該符合當時的教學條件,使教師操作起來得心應手,也使學生“夠得著”.這樣,能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例如,在講“電路”時,電路知識點相對復雜,即使學生對電很熟悉,但是轉化成課本知識來學習,學生學習起來興趣不高.電路是初中物理知識的重點,學生必須掌握電路知識.為了讓學生了解電路,我帶來了有關教具,讓學生模擬接線,并動手操作自己混淆不清概念的部分.當我亮出教具的時候,許多學生眼前一亮,并迫不及待地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我不斷提醒學生應該注意的地方,并提出問題,讓學生動手操作解決我所提出的問題對線路的影響.學生積極響應,都表現出濃厚的探究興趣,不斷嘗試新的連接方式,嘗試改變線路的走向.這樣,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多角度創設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越來越喜歡物理學科.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要多角度思考,找出易于學生接受的模擬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例如,在講“慣性”時,我手里端一個盛滿水的水杯跑步前進,腳步突然停止,水杯中的水突然溢出,并提出問題:水為什么會溢出來?同時,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在坐公交車時,車突然間剎車,我們為什么會身體前傾?在學生正確回答這些問題后,我引導學生思考:水杯在突然停止運動后,里邊的水會向哪邊溢出?如果我突然向右急轉彎,這時水會向哪邊溢出?這樣的設問,輕松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這種懸念設置,能夠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使原本枯燥的知識變成了可動手操作的生活現象.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把知識和情境融會貫通,創設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要利用情境教學把抽象難懂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使學生多維度、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