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寧寧
【摘 要】隨著創新創業教育的不斷發展,社會對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大。基于此,本文介紹了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分別從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優化創新創業教育方法以及開展針對性的創新創業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教育的方法,以此來提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教育理念
一、前言
2012年,教育部頒發了“創業基礎”教學大綱,要求各高校以全體學生為教學對象,增設“創業基礎”必修課,以創業帶動就業,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在2014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強調,各高校要建立健全畢業生創新創業新機制,完善就業政策體系,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首要解決的問題。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教育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國不斷深化改革教育體制,探索創新創業的新方法,努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但只有少數的大學生突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投身于創新創業工作中。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不重視,創新創業工作的教學方法不科學等原因。目前,許多高校的教師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比較淡薄,致使一些學生鄰近畢業才開始準備進行創業。除此之外,高校開展的就業指導課以及與創新創業的講座,由于沒有方法不科學,沒能抓住創新創業的重點,致使大學生群體創業能力普遍不高。
三、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教育的方法分析
1.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
高??梢越柚鷦撔聞摌I教育,對學生的潛力進行深入挖掘,培養大學生學習的主觀能性,使學生掌握生存與發展的技能。所以,高校應當革新創新創業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把為學生服務作為工作宗旨,大力發展創新教育、創業教育與生存教育。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設立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按照不同年級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針對性的建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使課程體系具備創新精神。高校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還可以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該課程中融入創新創業相關的經驗與知識,全面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育人作用。比如:教師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引導學生們根據實際生活中創新創業的成功案例,分析創新創業人員應具有哪些素質、創業者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創新創業的意義是什么等內容,這樣不僅有助于大學生深入了解創新創業的內涵,還可以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1]。
2.優化創新創業教育方法
對于創新創業的教學方法來說,教師不僅要需要在課堂上,為大學生分享成功的創業案例,還要引導學生們找出失敗案例的原因,總結相關經驗。除此之外,高校還應組織大學生廣泛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激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高??梢栽谛@范圍內,增設一個創新創業社團,由專業的教師,帶領學生們設計創新創業活動,如創新創業競賽等,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具有多樣性特點的校園文化,可為高校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有利于在全校范圍內推廣創新創業的宣傳。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在借助校園文化活動,優化創新創業教育方法時,需要轉變傳統的工作理念,全面審視校園文化與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求高校需要將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劃入人才培養體系之中,將其看作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模式。除此之外,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當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及時消除學生的困惑,鼓勵大學生廣泛參與創新創業活動,把創新創業的教學目標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中,使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同時,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3.開展針對性的創新創業教育
眾所周知,大學課程的學科類別,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文科,另一種是理工科,由于文科生與理工科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如果這兩種群體使用同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必然會不理想,因此,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時,必須要考慮到文科學生與理工科學生在思維邏輯方面的差距,采用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比如:理工科的學生大多邏輯性較強,對實驗更感興趣,在實際操作中具有一定的優勢,所以,高??梢越M織理工科的大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使其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鍛煉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而對于文科學生來說,他們的情感較為細膩,高校在引導這類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時,還需要注重對他們創新精神的開發,使其面對問題時保持冷靜,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
四、總結
綜上所述,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我國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標。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時,使用上述方法,可以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大學生深入了解創新創業的內涵,為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激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提升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因此,高校的管理人員可以充分考慮上述方法,促進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心剛.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教育方法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24:246-247.
[2]沈凱.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1:1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