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德州學院為例,分析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背景和必要性,針對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歷史學專業應進一步修訂人才培養目標;適當壓縮主干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課程學分,完善專業課程體系;以組織好師范生實習支教為切入點,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構建起更加合理的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關鍵詞】地方本科高校歷史學專業 人才培養方案 修訂重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C-0112-03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根據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需要,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培養作出的整體性設計和安排,是學校對人才培養的頂層制度設計,直接決定高校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自2002升本以來,德州學院歷史學專業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已修訂了三次,對升本后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起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形勢的巨大變化,新一輪修訂勢在必行。
一、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持續發展。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開始實行大規模擴招。2000年,德州學院舉辦本科教育,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其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今后10年高等教育發展目標確定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10年24.2%;2015年36%;2020年40%,繼續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大眾化教育將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旋律。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與高校大規模擴招有兩面性:一方面,它使同齡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比例迅速上升,有利于高校擴大招生規模,有利于各專業發展;另一方面,擴大招生規模后,生源的素質總體上呈遞減態勢,且相互間的水平差異和類型差異相對加大。在此背景下,具有一定發展優勢的德州學院歷史學專業既面臨機遇,也在招生和培養等方面遇到了新挑戰。
(二)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等新形勢對德州學院歷史學專業提出了新要求。在高校招生持續擴張的同時,大力提高教育質量勢在必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指出要堅持內涵式發展,促進高校辦出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促進職業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才雙向交流。推動專業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與生產實踐對接,等等。為響應中央的決策部署,在教育部推動下,2014年4月,由中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等單位牽頭,全國178所地方本科高校齊聚駐馬店,形成了“駐馬店共識”,會議呼吁推進校企合作,建立地方經濟社會與高等教育發展共同體,將“樹立全面合作、全方位開放的理念,利用校內外各種辦學資源,實現高校與外部環境的通力合作,搭建合作平臺,建立戰略聯盟,創新合作模式,實現雙贏或多贏”寫入指導性政策文件中。這就對德州學院歷史學(師范類)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挑戰。
(三)山東省教育廳作出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部署為歷史學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提供了良好契機。2016年11月29日,山東省教育廳作出了《關于做好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應于2017年8月底前完成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報教育廳高教處備案。通過近幾年不斷探索,德州學院確立了創建服務區域、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地方性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的辦學目標和培養“實基礎、強實踐、求創新、寬視野、高素養、重責任”的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教育廳的要求與德州學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計劃不謀而合。
二、歷史學專業調研與原有人才培養方案中存在的問題
2006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后,2008年和2013年,德州學院對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兩次調整。其中2013年人才培養方案建立了“平臺+模塊”式課程結構體系,即第1-5學期進行以綜合素質和學科基礎為主的培養,第6-8學期進行專業分類的培養,形成了以公共基礎平臺、學科基礎平臺、專業基礎平臺、專業選修模塊、公共選修模塊、實踐教學模塊等組成的課程體系。其人才培養方案總體上可行,但隨著高等教育形勢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歷史學在省內的布局和招生方面的問題。山東省內目前設有歷史學專業的高校為16所,其2016年歷史學專業招生計劃如表1所示。
據表1,2016年,山東省歷史學專業的招生數量為1230人,其中省內招生為879人,占總數的71.5%,省外為351人,占總數的28.5%;山東省老牌師范院校的歷史學專業數量為890人,占總數的72.4%;8所2012年上劃的地方本科院校歷史學專業的招生數量為340人,占總數的27.6%。所以說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主體還是山東省老牌師范院校。8所地方本科院校設置歷史學專業,年均招生數為42.5,所占比例較小。德州學院2016年為35人,少于全省平均數,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二)歷史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方面的問題。德州學院歷史學專業培養原目標定位是:本專業培養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備歷史學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社會適應能力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能在文教事業、文博檔案、國家機關、新聞出版及各類企事業單位或領域從事研究、教學和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歷史學科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通過搜索引擎、實地走訪等方式,筆者選擇的省內高校為山東師范大學、聊城大學、魯東大學、臨沂大學與棗莊學院等5所:除了山東師范大學、魯東大學,承擔高等院校歷史學人才培養為特色,其他高校定位為中等學校的歷史教師。結合教育部專業介紹中歷史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德州學院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和其他學校沒有太大的差異,培養特色尚不夠鮮明;且“復合型”和“高級”的內涵有待于進一步斟酌。endprint
(三)課程設置方面的問題。德州學院主干課程有:中國古代史-1、中國古代史-2、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世界當代史等專業主干課程,以及中國歷史文選、史學概論、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中國歷史地理、中學歷史教學論、史學論文寫作指導等專業基礎課程。
對比教育部文件和其他高校同專業主修等課程的設置,各校的主干課程是一致的,但專業選修課有些差異。德州學院歷史學專業的主干課程開設基本上達到了教育部的專業課程要求,大部分高校在必修課的課時與學分進行了較大的壓縮,如濟南大學總學分最低分為150,其主干課程每門皆為48課時,3學分;而德州學院歷史學主干課多為96課時,6學分。相對省內其他高校,德州學院總學分為182。在實行學分制收費的背景下,高出學校計劃學分(為160學分)22分;專業主干課程數量和學分較多,課時和學分縮減的壓力較大。此外,專業特色性的課程以及專業拓展類課程開設不夠。
(四)實踐教學環節方面的問題。實踐教學環節是加強專業訓練和鍛煉學生實踐能力而設置的教學環節,目的是為了配合理論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學科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有兩條:一是課程的實踐性教學,即課程作業、實驗或古跡考察、見習;二是集中實踐性教學,即社會調查或社會實踐、教育實習,以及畢業論文設計等。通過與魯東大學、棗莊學院等同行座談,可以發現德州學院歷史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中一些環節執行較好,比如古跡考察、課程作業、畢業論文等總體上完成良好;其主要問題是教育實習質量不高,一些實習學校對實習生不歡迎,實習經費緊張等,這是今后急需加強的地方。
三、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重點
通過專業調研,筆者掌握了兄弟院校尤其是省內同類高校的有關制度、特色和優勢。例如,聊城大學、魯東大學在師資建設、人才培養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這兩所大學師資力量強大,中青年和博士學位教師所占比重較高。聊城大學歷史學專業教職工47人,其中教授19人(含兼職)、副教授15人,超過三分之二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學校在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扶持力度較大,支持歷史學專業組建了運河學研究院和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為學生的教學實踐提供了條件。聊城大學還實行了大學三年級“考核分流”的方案。2015年,魯東大學歷史學專業在中國校友網發布的中國歷史學最佳排行榜中,其歷史學專業被評為四星級高水平專業。其學院重視教育實習,把實習安排在第六學期,整整一個學期,實習單位大都為校友所在的學校,由學校統一支付一定的經費到實習所在學校等。這些是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
針對德州學院歷史學專業定位特色不鮮明、實踐教學所占比例低、經費等投入不足等問題,進一步修訂的重點如下:
第一,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合理定位,教學活動時間分配適當微調。把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描述為:“本專業培養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備較系統的歷史學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社會適應能力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外語和計算機水平滿足生活和工作需要,可到相關學科領域進一步深造,或能在中等、初等學校進行歷史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文博檔案、新聞出版及各類企事業單位或領域從事實際工作的高素質創新性應用型人才。”
同時,通過2013級人才培養方案的運行觀察,其總學分和主干課學分仍然偏多等問題,遵照山東教育廳實施學分制的要求,今后適度壓縮總學分和主干課學分各20余個;同時注意各個學期之間課程的銜接與課程數量;專業選修課的時間再適當提前。
第二,做好實習生支教工作,強化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加大實踐教學的經費投入,著力促進科研促進教學與向應用型轉變。完善歷史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合理制訂實踐教學方案,完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人文社科類專業要逐漸達到20%以上,師范生教育實踐累計不少于1個學期。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的教學模式,為大學生提供教學實踐崗位,把接納大學生從事教學實踐作為培養人才、選用人才、發揮高素質人力資源優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
教育實習是歷史學(師范類)十分重要的環節。“凡參加2016年度我省統一組織的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完成不少于4個月實習支教任務,經實習支教師范生所在高校和實習學校及所屬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審核認定……”師范生實習支教期間,承擔指導任務的指導教師,接收實習支教師范生的中小學校、派出實習支教師范生的高校要按照《山東省教育廳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做好實習支教工作的意見》要求,對實習支教師范生在實習支教期間的表現進行考核評價,填寫《師范生實習支教鑒定表》,于12月18日前經縣(市、區)教育局審核匯總,報市教育局審核。利用好山東省統一組織師范生實習支教之機,切實搞好教育實習工作。
第三,提高大學生參與科技文化創新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等,提高其創新創業能力。優異的創新創業學分替代某些公共選修課的學分,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繼續提高。
總之,德州學院應以山東省教育廳統一組織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制工作為契機,構建起更為合理的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加大德州學院歷史學專業建設力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對技術人才知識結構更新的需求,向社會交上一份合格的答案。
【參考文獻】
[1]夏美武,等.應用型高校聯盟的生成邏輯及價值意蘊——基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分析視角[J].現代大學教育,2015(6)
[2]德州學院歷史學專業剖析報告[R].2016-05-29
[3]德州學院歷史學專業調研報告[R].2016-10-31
[4]山東省教育廳.關于做好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制工作的通知[Z].
[5]山東省教育廳關于做好我省實習支教師范生教師資格面試工作的通知[Z].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013GG0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立勝(1972— ),男,山東寧津人,歷史學博士,德州學院歷史與社會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 黎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