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政府在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治理中扮演著多重角色:誘發網絡輿情的敏感因子、治理網絡輿情的主導力量、引導網絡輿情的合作力量。政府引導網絡輿情的途徑包括:消解網絡輿情“引發者”角色、堅持網絡輿情治理的“主導者”角色、強化網絡輿情引導的“合作者”角色。
關鍵詞 群體性事件 網絡輿情 政府 角色定位 輿情引導
作者簡介:向加吾,安徽工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312
當前我國正處于一個群體性事件頻頻發生和對社會秩序的危害程度明顯上升的時期。隨著我國進入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成為公眾宣泄情緒、表達意見、維護利益的重要領域。群體性事件信息在網絡中迅速擴散,極易形成網絡輿情。政府必須認清自身在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治理中的角色,采取多樣化的途徑來引導網絡輿情,促進群體性事件的妥善解決。
一、 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治理中政府的多元化角色分析
(一)首要角色:誘發網絡輿情的敏感因子
在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的整個演化周期和演變機理中,政府扮演著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的“熱源”或“敏感源”角色。政府本身的利益溝通協調機制缺失和部分政府官員的不當行為,往往是政府扮演“輿情敏感源”角色的根本原因。第一,政府本身的利益溝通協調機制缺失。當前民眾利益表達渠道數量太少,現有渠道又不夠通暢,利益受損主體難以通過正常化途徑來傾訴其利益要求。社會利益矛盾的化解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化解決途徑,民眾的利益愿望難以得到實現,社會矛盾激化,群體性事件爆發,有關事件的網絡輿情迅速產生、傳播和擴散。第二,部分政府官員的不當行為。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濫用職權、官商勾結、暴力執政等違法行為;學歷造假、履歷造假、政績造假等虛假行為;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私生活不檢點等不良作風行為等等,這些都會導致社會公眾對政府懷有不良印象,“為官必腐敗”、“逢官必追究”的“仇官”極端心理形成。只要事件涉及到政府機構及其官員,這種極端“仇官”心理就會被迅速激活,并很快在現實社會和網絡空間中演變成“反對政府、仇視官員”的非理性話語及暴力行為。
(二)基本角色:治理網絡輿情的主導力量
政府“以公共權力為基礎,具有明顯的強制性,依法管理社會公共事務”, 是最主要、最典型的公共部門,對群體性事件及其網絡輿情治理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當代中國,公共治理理論和善治理論在公共管理領域得到了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去中心化”、“多元化”、“合作化治理”成為了政府進行公共管理的指導思想。在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治理中,政府是網絡輿情治理的主要引導力量。政府這種角色定位是由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由群體性事件及其網絡輿情的性質決定。在現實社會中,每天發生的事件有很多,而群體性事件內含了“群體”一詞,強調“群體性”,就是強調事件具有的“社會性”與“社會意義”。社會性蘊含著事件涉及利益主體的多樣性,意味著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治理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極強的社會公共性。對于這種公共性強的網絡輿情治理,政府的公共管理主體地位決定了在網絡輿情治理中的主導作用。第二,由政府性質及其獨特治理優勢決定。政府是對社會進行公共管理的公共部門,與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相比,政府在網絡輿情治理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它具有系統化、組織化的機構設置,擁有全面性、強制性和權威性的公共權力,在應對和引導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時,能夠迅速利用和整合社會公共資源,行使公共權力來調集社會各方力量,從大局著眼來解決利益爭端和平衡社會各方利益需求,從宏觀角度來引導和治理網絡輿情。
(三)重要角色:引導網絡輿情的合作力量
政府在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治理中主導地位的角色確定,也意味著要存在與“主導者”相伴而生的“合作者”角色。從動態的角度來看,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的治理就是一個政府與傳統媒體、普通網民、網絡意見領袖、網絡媒體等主體進行博弈互動的驚險過程。政府與這些網絡輿情主體采取“合作”還是“對抗”的行動策略,會影響到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的治理走向,最終會影響到群體性事件能否得到妥善解決。如果政府選擇與其他輿情主體比如普通網民進行對抗,政府或者無視網民在網絡上表達出來的利益訴求與社會不滿情緒;或者采用強行斷網、強行刪除帖子等強力手段來對網民意見進行強制管制,在這樣的情況下,網民的利益得不得表達和維護,網民對政府的不滿會更加嚴重,網民會在網絡上采取制造謠言流言來丑化政府和謾罵、抨擊、嘲弄政府等非理性的極端手段,則輿情發展會不受控制,群體性事件的治理難度會成倍增長。如果政府選擇與其他輿情主體比如普通網民進行合作,政府正視網絡輿情,勇于承擔責任,理性分析網民的利益表達訴求,積極與網民互動,深入了解民情社意,找出解決事件的最佳途徑,力求整合和平衡網絡輿情各利益主體的合理利益,那么,網絡輿情就會朝著良性方向演變,最終群體性事件也會得到妥善解決。
二、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治理的政府引導途徑研究
(一)消解網絡輿情“引發者”角色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權威壟斷信息的歷史已經成為過去式,“全民新聞”的時代已經到來。網絡論壇、網絡社區、微博博客、微信QQ群等成為匯聚網民言論的新媒體平臺。“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最大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 政府要尊重每一個網民的言論自由權利,對網民的言語表達具有正確的認知,而不是一律以“網絡暴民”來看待。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包括現實社會的渠道和網絡空間的渠道。在現實社會中,要大力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建立健全公眾意見征求制度、民主協商制度、公眾參與監督制度等,要進一步增強社會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的公開性和透明程度,切實貫徹“政務公開,陽光行政”的理念,拓展和延伸公眾政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在網絡社會中,要堅持在各大門戶網站和公共論壇上設置和開放網民建言獻策的窗口和平臺,政府相關輿情管理部門要定期對這些民意進行梳理和歸納。在政府的官方網站上,要開辟領導信箱、政府論壇、專題欄目、在線交流等版塊,強調網民在這些互動平臺的積極參與。政府要克服官僚主義獨白式話語缺陷,以“真誠”為重要原則,重構與公眾對話的新機制,政府領導要掌握緊跟網絡時代潮流的“網言網語”,采取平等、親民、喜聞樂見的方式與網民進行互動,了解網民的境遇和心聲。endprint
(二)堅持網絡輿情治理的“主導者”角色
1.建立互聯互通的網絡輿情監測平臺
要建立統一標準、統一參數的跨部門跨地區的輿情監測平臺,通過深度挖掘和仔細分析輿情監測所采集到的數據,及時發現網絡輿情信息中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苗頭因素。要加強移動互聯網監管技術的研發,攻克圖片、語音、視頻信息過濾屏蔽的技術難題。要支持多通道數據流、控制流統一管理的危機輿情預警技術,設計出可擴展的規范化輿情熱點信息系統。要根據社交網絡、網絡論壇、微博、博客等不同數據源的信息平臺特征,研發不同的數據平臺信息收集方法。要加快研發針對網絡文本信息的觀點辨別、情感識別、行為傾向預測的基礎輿情分析支撐技術,發展互聯網視音頻監測技術,研發并完善面向海量文本的新字串技術、適用于網絡語言特征的文本語法分析技術。要不斷提升包括防火墻技術、加密技術和數字簽名技術在內的網絡安全技術。
2.加強群體性事件相關信息的公開
群體性事件發生后,網民探尋事件真相的愿望十分強烈,政府作為公共管理的權威主體,要向網民及時、準確、全面地公開事件相關信息,滿足網民知情權的需要,消除小道消息、道聽途說、流言謠言大肆傳播所帶來的網民恐慌心理,保持網絡社會的秩序穩定。政府要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的相關規定進行信息公開,要在“黃金4小時”理論的指導下,第一時間在微博、QQ群、人氣網絡論壇等網絡傳播平臺“發聲”,使官方言論迅速占據網絡輿論高地,做事件的“第一定義者”,最大限度避免與事件真相相悖的不實謠言滋生蔓延。政府的信息公開有傳統新聞發布和新媒體新聞發布兩種途徑。新聞發布會、新聞通氣會、記者招待會、媒體訪談、集體采訪、背景吹風會等是傳統新聞發布的常用形式。群體性事件政府信息發布借助的新媒體有門戶網站、社交網站、官方微博、公共論壇、手機發布等,其中微博已經成為政府部門在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治理中信息公開的首選平臺。
(三)強化網絡輿情引導的“合作者”角色
1.提高網民道德素質和能力素質
政府要提高網民道德素質和能力素質,引導網民理性對待群體性事件,真正占據網絡輿情引導的主導地位。第一,提高網民道德素質。要構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道德和網絡倫理規范體系。要對網民進行道德教育,讓網民接受這些倫理規范,并以內化了的道德倫理規范來指導自己的網絡行為。可以采取多種途徑來開展網民道德教育:開設網絡道德課程和科學上網講座;召開文明上網動員會;開展理性上網進社區、進高校活動;在公共場所張貼網絡禮儀海報等等。第二,提高網民能力素質。在國家和社會層面,政府要利用多種方式在全社會普及網絡使用知識,提高網民利用網絡和控制網絡的能力;在個人層面,普通網民要虛心接受政府的知識普及和技能培訓,積極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和法律修養,增強對網絡虛假信息的甄別能力和網絡不良現象的抵制能力。
2.堅持傳統媒體的主體地位不動搖
要堅持傳統媒體在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應對中的主體地位。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在一段時間內對某一新聞事件的突出報道會引起公眾的普遍關注,使之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議題。 一是傳統媒體發布的信息具有權威性。當群體性事件發生后,網絡媒體上與事件相關的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網民期望能在傳統媒體上獲知有關事件真相和發展進程的權威信息。二是由于把關不嚴,網絡媒體海量的信息中混有很多推崇“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不良價值觀的內容,而傳統媒體對信息內容進行嚴格把關和選擇性發布,能夠宣傳和引導積極向上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3.充分發揮網絡新聞發言人和網絡意見領袖的作用
網絡新聞發言人在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治理中扮演著信息把關、議程設置、輿情引導等多元化角色。網絡新聞發言人要熟悉互聯網傳播規律和網絡信息溝通的時代特征,能適應網絡媒體的輿情環境和語體表達方式。網絡意見領袖因其享有優勢的信息資源、較強的平臺發言能力、突出的認識-分析-執行力、廣泛的社會聯系而受到網民的跟隨和推崇。在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引導中,網絡意見領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能在短時間內凝聚共識,發酵情感,誘發行動。
注釋:
趙曼.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
李永剛.我們的防火墻——網絡時代的表達與監督.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0.
楊理光、鄭保章.網絡媒介議程設置的弱化及其影響.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152.
參考文獻:
[1]龐宇.網絡突發事件預防與應對.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