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昌
高中化學新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探索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在構建符合學生學習的知識體系同時,也力圖構建適合學生的科學方法體系.下面對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科學方法體系進行分析.
一、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科學方法體系的重要性及現狀
在新課程背景下,化學科學方法受到很多教師的認可和應用.化學科學方法不僅包括了對學生化學知識的教育,還包括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觀察、總結分析、團結協作等能力.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科學方法,能夠為社會輸送更多綜合型人才.然而,調查研究表明,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化學科學方法體系尚不完善,仍處在需要改善的狀態下.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教師對科學方法的了解只是一些皮毛,教育方式依然順應著應試教育的模式,嚴重違背了新課標中素質教育的宗旨.高中化學教育如果失去了科學方法體系,也就失去了學習化學的意義.從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的內容設計、編纂及安排可以看出,教材中滲透著科學方法體系的重要性,要求教師深刻研究化學科學方法體系的作用和概念,結合現階段高中化學科學方法體系的現狀,引導學生利用化學科學方法學習知識,端正學生學習化學的態度.
二、對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科學方法體系的分析
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科學方法體系的建立主要運用了兩種方法,一是科學事實的方法,二是理想思維的方法.
首先,分析科學事實的方法.常用的科學事實的方法有以下幾種:(1)觀察法.傳統的課堂觀察法僅局限于用視覺去觀察,這里提到的觀察法則是應該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以及運用各種儀器去觀察化學現象.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涉及的觀察方法包含了實驗、圖片、表格等方法.例如,在學習“化學反應中的熱量”時,在傳統的教材中只能從文字中了解到生石灰與水反應會放熱,在新教材的實驗中則提到了讓學生親自觸摸試管壁,加深了學生的印象.(2)實驗法.實驗法的目的是,讓學生從自然現象中總結出應該學習的內容.它是建立在觀察法的基礎上的.實驗是學生獲得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在傳統的教材中,從實驗的設計到實驗的操作都是由教師演示完成,學生很少能參與其中.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增強了學生在實驗中的地位,從實驗的設計、思路的啟發、技術的支持等,具有開放性、自主性以及創造性.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與其他同學團結協作.教材在實驗的設計上滲透了化學中的重要思想,如對比思想和控制變量思想.例如,在學習“丁達爾效應”時,同一光束在通過溶液以及膠體時對比光束變化.
其次,分析理想思維方法.常見的理想思維的方法有以下幾種:(1)綜合分析法.綜合分析法指的是,學生在分析問題的時候不應該局限于單個原因當中,應該從各個方面的因素來分析問題,最后得出一定的科學結論或者經驗.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系統掌握高中化學知識.例如,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時,學生應仔細觀察化學反應方程式,從試劑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條件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2)類比分析法.化學是一門科學的、靈活的學科,不同的反應有各自的特點,也有共同之處.學生可以分析其中的內在聯系以及本質特征,將它們分門別類進行整理歸納,掌握其中的一種或幾種便可以對整體有一個了解,做到舉一反三,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化學反應方程式配平的方法”時,有歧化反應、歸中反應等不同的配平方式,學生明白了反應的本質,并將其分類,就容易配平.(3)假設聯想法.假設聯想法并不是讓學生無依無據地猜想,而是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猜想.例如,在學習“化學電池”時,做鋅片、銅片與稀硫酸反應實驗,學生可以猜想其他金屬的反應,然后驗證自己的想法.這樣,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4)歸納演繹法.歸納指的是從特殊實物到一般理論的過程,演繹法指的是從一般理論到特殊實物的過程,歸納與演繹是聯系緊密的思維方式.例如,在學習“元素周期表”時,不同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與元素周期律就是采用了歸納演繹法.
總之,建立和發展高中化學科學方法體系,有利于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以及運用,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發揮科學方法體系的優點所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知道一道題的答案不是重點,重點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