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品舒++董杰++張金良++楊武群++馬海鳳++岳瑾++袁志強
摘要 為摸清北京地區經濟作物病蟲害發生和防治情況,通過調研,結合各區實際情況,介紹了目前北京地區經濟作物產業的植?,F狀,分析了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植保問題,提出了建議和對策,以期為有針對性地開展經濟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提供依據。
關鍵詞 經濟作物;植保;現狀;問題;對策;北京市
中圖分類號 S56;S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9-0122-02
北京地區種植經濟作物歷史悠久,甘薯、花生等是市民喜食的經濟作物,在北京地區市場消耗量一直較大。近幾年,由于農民種植糧食作物經濟收益不理想,種植經濟作物成為帶動京郊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為摸清全市花生、甘薯、大豆、谷子、馬鈴薯等經濟作物的種植、病蟲害發生及防治情況,北京市植物保護站聯合部分區植保站,在《植保統計》的基礎上,根據各區實際情況對經濟作物病蟲害發生和防治情況進行了調研和整理,分析了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措施,以期為進一步開展經濟作物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工作提供參考。
1 植?,F狀
1.1 主要經濟作物種植現狀
2012年,根據北京市植保系統的調查統計(實際情況應以行業主管部門發布的數據為準),全市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約為9 426.67 hm2,其中,花生3 300 hm2、大豆2 280 hm2,甘薯1 866.67 hm2,谷子1 146.67 hm2,馬鈴薯360 hm2,其他經濟作物473.33 hm2。
北京市花生主要種植于大興區、密云區、懷柔區;大豆主要種植于房山區、門頭溝區;甘薯主要種植于大興區、密云區;谷子主要種植于密云區;馬鈴薯主要種植于延慶區;另外,順義區等還種植了牧草等經濟作物。
1.2 主要病蟲草害及防治措施
1.2.1 花生。2012年,北京市花生病蟲害發生面積達到了1.21萬公頃次,開展防治面積8 133.33公頃次。
花生田病蟲草害主要包括地下害蟲、蚜蟲、棉鈴蟲、葉螨、花生葉斑病、病毒病、雜草等。對各類病蟲害發生和危害情況調查發現,葉斑病發生面積最大,但造成的產量損失(挽回損失、實際損失之和)要低于蚜蟲、棉鈴蟲,高于地下害蟲和葉螨。蚜蟲的發生面積低于葉斑病和地下害蟲,但是其造成的產量損失在各種病蟲害中最大,其次依次是棉鈴蟲、葉斑病、地下害蟲。因此,在生產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及時防治蚜蟲和棉鈴蟲,以免出現嚴重的產量損失。另外,地下害蟲、蚜蟲的防治面積高于其他病蟲害,需要注意規范農藥的安全使用,及時替換高殘留農藥和出現抗藥性的農藥品種。
在防治措施方面,農民防治花生葉斑病主要采用多菌靈、百菌清、世高等殺菌劑;防治地下害蟲主要采用辛硫磷;防治蚜蟲主要采用吡蟲啉;防治葉螨主要選用滅掃利;防治棉鈴蟲主要采用高效氯氰菊酯;防治雜草主要采用乙草胺、蓋草能、覆膜等措施。
1.2.2 大豆。2012年,大豆病蟲害發生面積1 366.67公頃次,防治面積1 200公頃次。
大豆田病蟲草害主要包括地下害蟲、豆莢螟、大豆食心蟲、大豆蚜、棉鈴蟲、大豆銹病等以及雜草。大豆田蟲害重于病害,其中豆莢螟發生面積最大,其造成的產量損失也最大,其后依次為地下害蟲、大豆蚜。
在防治措施方面,農民防治大豆蚜主要采用吡蟲啉;防治大豆食心蟲、豆莢螟主要采用高效氯氰菊酯;防治地下害蟲主要采用辛硫磷;防治雜草主要采用乙草胺、禾草克、蓋草能防治以及人工除草[1]。
1.2.3 甘薯。2012年,甘薯病蟲草害發生面積為1.91萬公頃次,病蟲草害主要包括地下害蟲、莖線蟲病、根腐病、黑斑病、雜草等。
農民防治甘薯莖線蟲病的主要措施是溫湯浸種、福氣多土壤處理、高剪苗、藥劑浸苗、藥劑土壤處理等;防治甘薯根腐病的主要措施是藥劑浸苗、輪作等;防治甘薯黑斑病的主要措施是高剪苗等;防治地下害蟲(蠐螬、金針蟲、螻蛄)的主要措施是使用辛硫磷等;防治雜草的主要措施是采取人工除草或除草劑土壤處理等措施。
1.2.4 谷子。2012年,谷子病蟲害發生面積1 000公頃次,雜草發生面積為1 000公頃次,病蟲害主要是谷子黑穗病和地下害蟲。
農民防治谷子黑穗病的主要措施是使用多菌靈,防治雜草的主要措施是人工除草。
1.2.5 馬鈴薯。2012年,馬鈴薯病蟲發生面積366.67公頃次,均為二十八星瓢蟲危害。另外,調研還發現,馬鈴薯晚疫病、馬鈴薯病毒病在北京市的部分地塊也有發生。
2 存在的問題
2.1 主要病蟲草害種類有待調查明確
北京市經濟作物種類多,病蟲草害發生情況復雜,以往北京市對花生、甘薯等作物開展了一些預測預報和防治技術研究工作,但是由于經濟作物種植分散、單種作物種植面積小,除甘薯以外的多數作物沒有進行過系統的病蟲草害種類調查和防治技術研究,多種經濟作物田的病蟲草害種類還不夠明確。
2.2 綠色防控技術體系有待集成
目前,北京市農民在防治病蟲害過程中主要借鑒糧田、菜田的相關經驗,市、區植保機構僅針對甘薯初步開展了一些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究和集成工作,在其他經濟作物上尚未開展系統的防治方法調研與綠色防控技術試驗、示范,亟需盡快開展經濟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的研究工作。
2.3 植保技術服務體系有待完善
近年來,各區縣植保機構的技術人才老齡化問題逐漸嚴重,新進技術人員明顯不足,并且區級植保機構不僅承擔了各類作物的病蟲害預測預報、防治技術指導等工作,同時,部分區縣的技術人員還要負責農藥管理、植物檢疫執法等工作,導致各區縣在經濟作物技術研究、宣傳培訓、人才培養等方面明顯不足。
3 對策
3.1 盡快制訂經濟作物產業植保發展規劃
甘薯、馬鈴薯、花生、大豆等經濟作物農產品主要在北京本地消耗,部分農產品還具有鮮食的特點。因此,經濟作物田的農藥使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在目前多種經濟作物主要病蟲草害危害情況不明,防治用藥現狀不清的背景下,亟需形成有針對性的經濟作物產業植保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形成系統的綠色防控技術推進措施、實施方案和保障措施[2]。
3.2 加大經濟作物綠色防控技術的試驗、示范
建議提高對經濟作物植保問題的重視程度,制訂相應的科研扶持計劃,加快新型、安全、綠色植保技術的開發、推廣和應用,有針對性地解決部分經濟作物的綠色防控技術需求問題,通過幾年的系統工作,逐步形成系統的全程綠色防控技術解決措施。
3.3 加強植保技術推廣體系的機制創新
針對市、區植保技術服務體系支撐力量不足,農民防治技術水平落后,存在農藥使用風險的問題,建議大力推進統防統治組織等社會化服務形式在經濟作物上的推廣應用,依托社會化服務力量,增強區級植保機構的服務能力[3-4]。
4 參考文獻
[1] 孫文波.嘉蔭縣經濟作物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4 (11):63.
[2] 省農業廳植保植檢站.經濟作物主要病蟲害發生趨勢[N].福建科技報,2011-06-15(B03).
[3] 朱恩林.用IPM技術防治經濟作物病蟲害[N].農民日報,2002-02-22(006).
[4] 幾種經濟作物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措施[J].甘肅農業科技簡訊,1972(2):39-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