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麗+辛宇鶴+王雪梅+丁義娟
摘 要 目前高校涉外法律人才的培養有兩個途徑:一是在英語專業中設置法律英語方向,二是在法律專業人才培養中,通過開設公共英語、法律英語、雙語課程等,以培養具有扎實的法學基本理論知識并能熟練運用英語語言從事相關法律實務工作的復合型人才。本研究著眼于后一種類型,以應用型大學建設背景下法學專業教學改革的基本目標為指導,結合《法律英語》課程的教學實踐,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等方面分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課程改革的解決思路與辦法,以適用于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的要求。
關鍵詞 應用型 大學 法律英語 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陳淑麗,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講師;辛宇鶴、王雪梅,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副教授;丁義娟,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346
隨著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的擴大與深化,中外之間日益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要求高等教育適應時勢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在法律專業方面,2017年初統計顯示,目前我國職業律師總人數已經突破30萬人,律師事務所現已達到2.5萬多家,服務領域由原來的訴訟實務發展到訴訟與非訴訟并重,由國內業務為主發展到涉外業務并舉。但是,由于我國涉外法律服務整體起步較晚,加快涉外法律服務隊伍建設,提高涉外法律服務水平仍是目前法律職業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此,培養既精通法律專業知識又熟練掌握英語語言的復合型法律人才成為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新目標之一,據此法律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法律英語概述
法律英語(Legal English),即法律語言,在英語中指表述法律科學概念以及律師、法官等法律工作者從事其職業時所使用的習慣語言,它包括詞匯、短語,以及具有特色的語言表達方式。法律英語屬于專業英語(ESP)的分支學科之一,是法律科學與英語語言學交叉學科研究的結晶,因此,一方面,它遵循英語語言學的基本原理,具有英語語言的一般特點;另一方面,又具有法律專業語言的嚴謹、準確、精煉等特性。法律英語的語言中保留了大量古英語,法語和拉丁語等外來語的使用也十分普遍,大量的專業術語及語言表達習慣使法律英語的閱讀與理解晦澀難懂。
二、當前法律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一般性問題
目前高校的法學專業多數都開設有法律英語課程,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培養學生的法律英語技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教學缺乏應用性和針對性,仍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需要改革和完善。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
多數高校的法律英語課程均作為選修課開設在大學三年級或四年級,課時不飽滿,課設一個學期一本書,大班額以講授為主。在法律英語開設之前,一二年級階段開設的公共外語課程,為進一步學習法律英語奠定了語言基礎,但是與法律專業知識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其一,公共外語課程受到的重視普遍不足,學生英語基礎較弱,在開設法律英語后,接觸和消化專業法律英文詞匯與學習國外法律內容同步進行,很多學生會出現難以消化、吸收的情況,達不到應有的學習效果。
其二,大班額全體授課,沒有針對性,很多學生并不能清楚定位自己將來是否從事相關專業,因而學習懈怠,影響整體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
其三,課程的學時安排較少,難以進行系統的教學,遠遠不能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教學目標與效果無法保證。
(二)教材內容龐雜,教學目標不明確
目前公開出版發行的《法律英語》教材可選擇范圍很多,但是綜合來看,眾多教材又比較雷同。一般教材分為十幾個單元,包括英美法律制度、司法體系、憲法、刑法、合同法等具體部門法的內容,有的選擇的是晦澀難懂的英文原著,有的則是簡單的法律制度或案例簡介。整部教材內容廣泛但是龐雜,簡單羅列現象嚴重,缺乏法律知識的系統性;同時側重于知識介紹,實務性內容較少,對于司法實踐如何操作、如何解決具體糾紛、如何適用訴訟手段、怎樣向法院起訴、怎樣聘請律師,以及各種英文法律文書如何寫作等等具體實務性內容并未涉及。
(三)教師講授普遍缺乏背景知識的鋪墊
作為法律英語課程的授課教師,除了需要專業的法律知識和專業的英語講授能力之外,還需要對教學內容的背景有深入詳盡的了解。因為法律英語中關于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律制度與我國法律制度有著很大的不同,法律設置的背景與目的、文化背景與人文傳統、具體情境的差異等都會導致對專業概念與術語的解釋產生若干的差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不同國家法律制度的異同之處。因而教師要需要在講授前做好知識儲備,能夠把可能涉及到的制度的歷史背景與現實應用情況緊密結合,以幫助同學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點。而當前法律教師中能熟練運用英語語言的數量較少,而專業的英語教師對法律方面的知識儲備又有限,雖然語言功底較好但是無法駕馭系統的法律專業知識。這就導致教師對法律英語詞語的理解、翻譯,對專業案例和文章的講解都會存在很多障礙。如何破解師資的薄弱問題,是解決法律英語課堂實效性的關鍵。
(四)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實踐性
鑒于以上教材內容的缺陷、學生英語基礎薄弱、教師能力有限等問題的存在,教學過程中多采取教師照本宣科的詞匯、語法講解,學生討論交流、兼顧口語練習等傳統大學英語的教學方法,但是卻忽視了法律學科的特色所決定的法律英語在實踐中的應用。具體來說就是實用性案例缺乏,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果有限。學生也時常感到所學知識缺乏實用性,因而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達不到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與法律思維并重的目標。
三、應用型大學法律英語課程改革的思路與辦法
應用型大學是很多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轉型發展的目標,從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角度出發,法律專業中法律英語課程的設置與可達成的目標都與應用型大學的定位相契合。鑒于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現有法律英語課程進行全面改革。endprint
第一,加強課程投入,完善課程設置。所謂課程投入,既包括對課程必要資源與師資上的支持,也包括在課程安排、學時上的重視。師資方面,要鼓勵教師研修,英語專業和法律專業教師分別從不同角度彌補自身不足,或聘請一些有涉外法律經歷的人員作為客座講師。對法律專業的學生而言,從公共外語的學習階段就要明確目標,基礎英語的學習除了滿足基本學分要求,還是對未來學習專業知識的必要準備。在公共外語課程開設完畢后,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分兩個學期開設法律英語,每學期不少于36學時,為系統、全面地進行法律課程教學提供必要的保證。
第二,明確法律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在掌握法律英語的語言特點和技巧等基礎上,加強對法律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運用法律英語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法律英語課程的教學,要兼顧英語語言與法律專業知識的特點,避免將法律英語作為英語詞匯、短語、句子的簡單堆砌,或者法律相關知識的機械翻譯。在教學過程中,應將法律英語語言在句法結構等方面的特點與法學理論知識體系、法律文化背景相融合,鍛煉學生法律語境下的英語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進而實現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法律人才的目標。
第三,根據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選擇合適的教材和教學內容。大三第一學期選擇綜合性的法律英語教材,使學生能夠掌握法律英語語言特點,增加法律英語詞匯量,內容方面注重基本法律制度和法律規范。第二學期選擇實踐性較強、案例較多的教材,內容側重法律實踐和法律英語應用能力的鍛煉。結合以上問題中所述的具體狀況,有必要有能力的院校可以進行符合本校情況與學生特點的教材編寫,遵循及時、適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知識與背景相統一的原則,教材內容要新,反映英美等國家法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法律實施現狀及具體操作情況,讓學生能夠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規,又能掌握具體法律運行特點,達到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第四,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將英語教學中的任務教學法、興趣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與法律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模擬法庭、談判實務等方式相結合,鍛煉學生法律情境下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如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可就各部門法選擇社會熱點事件或者典型案例作為課堂教學的主線,組織學生對案情展開討論;之后對于案例所涉及事實進行分析、思維以及邏輯推演,分析各方觀點與相關證據材料等。整個案例教學過程采用英語語言進行表達和闡述,讓學生在更好地理解掌握基本法律理論知識的同時,練習運用法律英語的具體詞匯和句式結構,掌握相關法律文書的英文寫作,實現英語語言與法律知識的融合,并且鍛煉學生將法律理論知識運用于司法實踐的能力,以及形成嚴謹縝密的法律思維方式。情境教學法可以結合模擬法庭、法庭辯論等形式,讓學生模擬涉外案件的審理等內容。此外,還可以利用一些優秀的英美影視資料進行法律英語的第二課堂,組織學生就影片中涉及到的法律問題進行討論,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口語與聽力水平;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邀請一些英美法律方面的專家來校開設講座,利用各種機會讓學生接觸地道的法律英語,更深入地了解國外法律制度。
總之,在法律英語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英語語言特點以及法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特色,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實現法律知識與英語技能雙高的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薛卓婷.法律英語教學現狀分析與教學改革思路探討.讀與寫雜志.2016,13(7).
[2]曲艷紅、張艷臣.法律英語教學改革建議——從法律英語語言特點出發.科教文匯.2013(2).
[3]張愛華、賀賓.對當前高校法律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1).
[4]喻懷峰.關于法律英語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大家.201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