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開慧
摘要 根據信陽市濕地資源現狀及特點,結合當地的自然概況和人文景觀基礎,提出濕地開發的生態旅游模式、文化體驗模式和景觀藝術模式,對信陽市濕地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提出以自然生態為基本點,加強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生物資源保護和景觀資源保護,濕地旅游資源要堅持開發與保護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 濕地資源;旅游;開發;保護;河南信陽
中圖分類號 P7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9-00149-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ity of wetland re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Xinyang City,combined with the local natural conditions and human landscape,the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cultural experience mode and landscape art were put forward.Wetland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Xinyang City took the natural ecology as the basis,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landscape resources protection.Wetland tourism resources should insist on combin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and take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 resource;tourism;development;protection;Xinyang Henan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最高的生態系統,是位于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于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特征植物。濕地的分布范圍非常廣,世界各地均有分布。由于濕地對生態具有凈化作用,因而成為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河流、湖泊、稻田、沼澤地及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 m的海水區等都屬于濕地[1-2]。
1 濕地旅游的概念
濕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及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體,包含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 m的海域。濕地旅游是以濕地為資源基礎的旅游活動,具有濕地環境保護意識的一種旅游開發模式。濕地旅游開發的宗旨是讓游客在認識濕地、享受濕地的同時,提高濕地生態環保意識[3]。
2 信陽市濕地資源現狀
2.1 基本情況
信陽市位于河南省南部,處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域,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 000~1 200 mm。淮河干流從信陽中心穿過,總長度344 km,信陽境內淮河一級支流有21條,其中流域面積2 000 km2以上的有7條。信陽市濕地資源豐富,類型多、面積大、分布廣,據第二次河南省濕地資源調查結果,信陽市濕地劃分為4類8型,即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其中,河流濕地有永久性河流、季節性或間歇性河流、洪泛平原3型;湖泊濕地僅有永久性淡水湖1型;沼澤濕地僅有草本沼澤1型;人工濕地包括庫塘、運河與輸水河、水產養殖場3型。全市共有濕地斑塊數902塊,濕地總面積65 774.84 hm2,濕地植被總面積10 928.31 hm2。主要分布在淮河兩岸及其一級支流。自2001年批建第一個淮濱淮南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以來,截至2016年底,信陽市相繼建立了平橋兩河口、息縣淮河、光山龍山湖、新縣香山湖4個國家濕地公園,新縣郭家河、新縣長洲河2個省級濕地公園,總面積逾16 000 hm2。信陽市濕地類型多樣、差異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濕地旅游資源優越。
2.2 濕地物種具有多樣性
信陽市濕地資源包括永久性河流、庫塘、洪泛平原等多種濕地類型,濕地形態多樣,岸線優美,不同的濕地景觀風貌,形成了風格獨特的自然—人工復合濕地生態系統,生態價值、美學價值較高。另一方面,濕地內物種豐富,生物多樣性較高。根據全省濕地資源調查統計,信陽市區域范圍內濕地植物以廣布種為主,有50多科100多屬140多種。重點濕地動物種類127種,鳥類5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4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1種,獸類18種,兩棲爬行動物31種,魚類19種,其他無脊椎動物貝類、蝦類、蟹類6種。同時信陽市位于候鳥遷徙的中線,每逢秋冬季節,有眾多的候鳥和旅鳥遷徙途經于此或棲息越冬,形態優美,或翱翔天空,或進水覓食,或聚于濕地,蔚為壯觀。
2.3 濕地文化資源豐富
信陽市地處淮河流域,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遺址遺跡眾多。歷史文化、紅色文化、佛教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光山縣文化璀璨,名人輩出,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的出生地,是原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和尤太忠、萬海峰、錢鈞等將軍的故鄉,是佛教天臺宗的發祥地;新縣具有豐富的“紅”“綠”旅游資源,是有名的“將軍縣”;息縣位于千里淮河上游,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第一個以“縣”命名的地方,素有“天下第一縣”之稱;淮濱縣地處淮河中上游,豫、皖兩省交界處,南望大別山,北接黃淮大平原,洪河、閭河、白露河四面環繞,淮河干流橫貫其中,享有“淮上江南”美譽等。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內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周邊區域文化景觀交融,賦予了濕地濃厚的文化色彩,拓展了濕地生態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科普宣傳教育及歷史文化價值。
3 濕地開發原則與模式
3.1 開發原則
濕地開發要以自然生態為基本點,圍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主題,突出濕地情致與生態理念,強調貼近自然,合理利用濕地景觀和旅游資源,開發趣味性高、體驗性好的休閑活動,但前提是不破壞物種多樣性、尊重自然進程、維護生態環境[4-5]。濕地旅游資源景觀單一、結構特殊,因而要合理規劃。開發濕地生態旅游項目時,主題為湖光水色和野生動植物觀賞等濕地景觀觀賞類活動,同時開展一些特色項目,如觀鳥、水上體育運動、垂釣、捕魚等。重點開發項目為觀賞鳥類。董寨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最著名的觀鳥勝地,商城鲇魚山、信陽南灣湖、新縣香山湖、光山龍山湖、平橋兩河口、息縣淮河等均是觀鳥的理想之地。但是在我國,近年才開始流行觀鳥活動,市場尚需要全面培育。在開發觀鳥旅游活動時,要根據鳥類的生活習性選擇合適的觀測地點,且要求配備專業的、高素質的導游。
3.2 開發模式
3.2.1 生態旅游模式。信陽地處南北過渡地帶,有許多重要的旅游風景區、自然保護區,森林(濕地)公園內都有濕地分布,成為重要的景觀資源。自然生態的環境、飄渺迷離的濕地植物群,游人漫步其間,呼吸自然的清新空氣,感覺高雅、清遠的自然氣息,體會濕地生態之美,享受旅游樂趣。
3.2.2 文化體驗模式。濕地文化體驗旅游是以具有觀賞性和可進入性的濕地作為旅游目的地,對濕地的景觀、物種、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等進行了解和觀察的旅游活動。信陽自然保護區、森林(濕地)公園是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各種類型生態系統及多種野生動植物的重要基地,濕地保留著過去和現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進程信息,有些濕地還保留了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是重要的科研實習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濕地旅游本身具有很強的科普教育意義,寓教于樂青少年群體更易于接受。將濕地生態文化和游樂設備及游樂手段相融合、科普教育和主題娛樂教育相融合,強調人與濕地的近距離接觸和深度體驗。建立科普宣教館,通過“世界濕地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愛鳥周”“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濕地攝影大賽”等科普宣教活動,提升濕地旅游品味和人文氣息,使游客在參與體驗過程中對濕地文化進行了解[6-7]。
3.2.3 景觀藝術模式。在濕地恢復和濕地環境打造的前提下,對景觀進行局部藝術化改造,形成藝術作品。這個過程是并行的,如平橋兩河口濕地在規劃建設中,將三河兩次匯聚形成的兩河口、寬廣的自然水面、兩岸竹林茂盛、垂柳青青、水鳥翩飛、生機勃勃的輸水河和鄉村溪流組成復合生態景觀,置身其中如同仙境;息縣淮河國家濕地公園濕地恢復項目中,通過框圍手法,將大片濕地貫穿于淮河岸邊風光自然的田園景觀,打造成大地藝術景觀,既恢復了濕地本底,節約了景觀再造成本,又形成了震撼性的景觀。
4 濕地保護
4.1 生態環境保護
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河南省濕地保護條例》,全面保護好濕地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森林對濕地保護起著決定性作用,保護流域內動植物,不得破壞植被;在適當位置設置公共廁所等衛生設施,處理好污水排放,防止污染水源;妥善處理固體廢棄物,禁止垃圾任意傾倒;修建必要的保護、防護設施,增添需要的儀器設備;以濕地保護為主題,對公眾普及濕地科普知識。在濕地旅游區,特別是自然保護區內,要加強對濕地生態環境進行監測,預測、分析生態旅游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盡早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補救[8]。
4.2 生物資源保護
建立生物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立監測指標體系,開展定期監測,加強本地物種保護;有計劃地實施防火、防病蟲害等措施,本著防重于治、防治結合的原則,以生物防治為主,加強病蟲測報,治早,治了;禁止狩獵、盜采盜伐,嚴格控制外來物種的引進和繁育,保護基因資源和物種組成,保證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態進程的連續性;積極開展棲息地(生境)恢復與修復,增加棲息地面積,提高棲息地質量。
4.3 景觀資源保護
濕地系統是由多個子系統組成,具有系統結構的完整性。濕地內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環境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共同維系濕地的生態功能,同時也是重要的濕地生態景觀資源,必須嚴格保護,不得破壞和改變;對中心景區采取重點保護,一般景區采取常規保護。對珍貴景物和重要景點,設置適宜的保護措施;對于以自然保護區為依托開展濕地旅游的,要按規定只在實驗區進行經營,對核心區實行絕對保護,并且加強管理、合理規劃、監控人流車流、不影響野生動植物物種等;對景區內的古樹名木要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為其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維護其正常生長。
5 建議
濕地旅游開發與保護是互為促進的關系。只有既考慮濕地保護,又考慮濕地旅游,才能在發揮濕地價值的同時保護濕地資源。濕地旅游資源要堅持開發與保護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公園)建設,豐富濕地旅游的內容。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游客可進入性及服務接待能力,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濕地旅游產品的知名度。近年來,信陽市在濕地保護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很多即將消失的濕地又重新被保護和開發。但是總體而言,濕地的保護仍然需要重視,否則會帶來難以預估的后果。因此,應在保護濕地的前提下合理開發旅游資源。
6 參考文獻
[1] 劉慧媛.對濕地旅游資源的探討[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4(1):41-45.
[2] 丁季華,吳娟娟.中國濕地旅游初探[J].旅游科學,2002(2):11-14.
[3] 李繼峰.河南省濕地旅游資源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173-176.
[4] 李加林,龔小虹.鹽城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特征及其開發策劃[J].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07,20(2):215-219.
[5] 奚敏.泗洪縣濕地旅游資源開發構想[J].衡水學院學報,2010,12(1):1-3.
[6] 張丹.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機制與路徑研究[D].天津:天津商業大學,2010.
[7] 劉琳,楊浩博,李秉毅.可持續發展的濕地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8(4):152-153.
[8] 劉曉莉.濕地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