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華
摘 要 提高企業清晰度是打造健康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給出了企業清晰度的基本概念,同時提出了提高企業清晰度的六個關鍵問題和具體做法。通過在這些方面持續努力,可以幫助企業提升健康度和績效水平。
關鍵詞 企業健康 企業清晰度 組織結構
一、企業清晰度
什么是企業清晰度?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來看一下兩個企業的區別。
第一個企業的領導團隊成員對共同的事業充滿激情,并擁有共同的價值觀。他們制定了明確的成功計劃,在任何時刻都能明確地說出企業當前的重點,而且他們知道團隊中的每個人該如何促成這件事情。
第二個企業的領導團隊在能力上與上一個基本相當,業務都很熟,但不會談論組織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應該有什么樣的價值觀,覺得太虛。知道戰略很重要,也努力過,但最后也沒有真正制定出一個簡單、明確的戰略。這個領導團隊是圍繞一個很長的工作目標清單進行管理,事無巨細。另外,銷售副總管銷售,研發副總管研發,團隊成員對同事的具體責任不感興趣。因為有資源的爭奪,有策略的偏差,不同成員關心的目標甚至是不兼容的。
這兩個企業哪個清晰度高,哪個清晰度低?
清晰度描述的是企業內部的一致性,大家是不是有一致的信念、一致的目標、一致的信息,最后是一致的行為,會很大程度上決定大家是不是勁往一處使。它的反面是混亂、無序和彼此的掣肘。
不健康的企業經常會覺得員工的能力有問題,或者態度有問題。這其實是犯了基本歸因錯誤。真正的原因經常是由于企業缺乏足夠的清晰度,那些被認為有問題的員工壓根兒是一個受害者。
所以,企業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斷地提高企業清晰度。
二、影響企業清晰度的六個關鍵問題
要提高企業清晰度,首先要求領導團隊必須在六個關鍵的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消除團隊成員間的分歧。
(一)我們為什么存在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為什么存在”,這是用來回答企業的核心使命。
《基業長青》這本書的研究表明,那些成功的、經久不衰的企業一定知道其成立和存在的根本原因,也就是他們的使命,并且始終忠于這一使命,如此一來就不會迷失方向。
核心使命不能毫無新意、平庸無奇,不能日常化、戰術化,恰恰就是要完全理想化的。目的就是要讓各個層次的員工都知道,他們所做的事情當中有一些崇高和偉大的東西。例如,迪士尼的核心使命是讓人們快樂,而不是制造動畫片;這樣才有了后來的迪斯尼樂園以及很多其他的項目。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的核心使命是航空旅行大眾化。它認為航空旅行不該是富人的專利,所有人都應該能夠乘飛機外出度假、到別的城市參加party,這一使命會指導他們的每項決定,比如堅持低價,做不到這一點,航空旅行大眾化就無法實現。
(二)我們該遵循些什么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該遵循些什么”,回答的是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的古話講“有所為有所不為”,對企業也一樣,企業要有一些根本的原則來指導其行為和決定,比如招聘員工。擁有同樣價值觀的可以進來,否則再優秀也不行,因為來了就是削足適履,大家都痛苦,最后也是要流失掉的。
大家對價值觀的提法司空見慣,但要注意這里談的是核心價值觀。那么什么價值觀才能稱得上核心價值觀呢?首先,它是企業固有的,已經存在了,而且不隨時間改變。換句話說,核心價值觀是發現的,而不是人為設計出來的,不是說“我”覺得“我”想擁有或者將來必須要有。其次,它不是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像誠實、正直、尊重他人這些一般不會是核心價值觀,因為它無法將一個企業和其他企業區別開來,除非他們愿意采用比普遍的理解更高的標準。比如有些企業要求員工特別腳踏實地,是不是核心價值觀呢?一般不是,大部分組織都有這個要求。可是他們接下來說了,不管什么學歷什么專業,來我們這兒待遇一定好,但有一條,必須能干類似酒店服務生的臟活、累活,而且沒有期限。這個腳踏實地確實比99%的組織要求都高,才可以是核心價值觀。第三,一些意外形成的、對組織沒有幫助的行為傾向,可能很有區分度,那也稱不上是核心價值觀。比如,我們這兒的員工特別能抱團,分成大大小小好多幫派,明爭暗斗比其他企業熱鬧多了,但是幫派主義大概不會是核心價值觀。
《基業長青》那本書里介紹了一個探索核心價值觀很有意思的方法,叫“火星團隊”。假設你要從組織里挑幾個人出來,派他們執行一個特殊任務,就是到火星上去復制現在的組織,但是宇宙飛船上只有五六個位子,你會派誰去呢?這幾個人選當然要特別慎重。當你把這五六個人選出來,他們一定可以幫你總結出組織的核心價值觀,因為這幾個人就代表了你們這個組織的DNA,掌握著你們的遺傳密碼。
(三)我們做什么
第三個問題要回答“我們做什么”。它要講的就是一個企業的業務定義,比如銀行信用卡中心的答案可以說“我們為消費者提供支付產品和信貸產品”。所以它是六個問題當中最簡單的一個。
(四)我們如何實現成功
第四個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實現成功”,用來確定企業的戰略。
戰略被定義為“企業為贏得競爭所做的決策的集合”,所以戰略不是唯一的,不是一次性的,當中要包含很多次決策的過程,最后形成一個組織戰略的整體。為了提升戰略決策的整體質量,要找到最重要的決策作為戰略錨。法律體系上有個機制叫作“下位法不得違反上位法”,戰略錨就是戰略中的上位法,可以用來衡量其他決策是否合適、有效。
(五)目前最重要的是什么
第五個問題是“目前最重要的是什么”。大多數組織有太多的優先事項,事事都很重要,最后就是事事都不重要,因為數量眾多會稀釋了資源,而且會導致部門壁壘,各個部門都有不同的事要忙,你的那個事很重要,“我”的這個事也很重要,最后就是誰都不配合誰。
(六)誰必須做什么
最后一個問題是“誰必須做什么”,是要求大家職責清楚,分工明確。如果你真讓大家一起坐下來,寫出各自的職位描述,經常會有意外發生,兩個人干的事包含同一樣內容,或者組織有一塊業務沒有出現在任何一個人的描述中。所以,這就是我們不斷提高清晰度的地方。
以上這六個問題全部搞清楚,簡要地寫在一份戰略白皮書上,內容不要多,兩頁紙足夠了。
三、持續不斷地傳達
以上都是企業的領導團隊內部要干的事。接下來領導團隊要走出去,不停地去溝通、傳達,讓組織的使命、核心價值觀、戰略、主題目標等這些信息在員工眼前也變得清晰。
這個絕不僅僅是說,每年的幾次大型活動上講一講、年會上講一講就可以了。而是要抓住各種正式、非正式的場合把這六個問題的答案掛在嘴邊。有個說法是,只有領導者把一條同樣的信息傳達七次,員工才可能相信它。要不然他們就會保持一個懷疑的態度,像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他就那么一說!”所以,要多說幾次,員工才會相信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是嚴肅的。優秀的領導者會認為自己最重要的職責是首席提醒官,就是這個原因。而且不要過于依賴文件、郵件這些看起來正式的溝通方式,還要走出去,要做到像散播謠言一樣地傳播這些對企業真正重要的信息。這樣的好處是人們可以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聽到一樣的信息,最后人們會說“嗯,他們是來真的”。
這樣你才算達到目的。
四、嵌入組織結構
除了不斷地傳達,領導團隊還要做一件事情,要從企業的內部結構上把這六個問題設計進去,讓它們成為組織的一部分。具體來說,就是要滲透到人力資源的全流程,從招聘、績效、薪酬、培訓都是這樣。
所以,從組織健康的角度講,人力系統是強化組織清晰度的有力工具,領導者要積極地扮演人力系統總設計師的角色。前面我們深入探索了六個問題的答案,也進行了反復、充分的溝通、傳達,現在是把組織清晰度融入組織血液中的關鍵一步,領導者不能放手他人,僅僅依靠人力資源部門來做這件事情。當然不是說不需要人資部門,但領導者的作用無法替代。這其中最能體現組織清晰度的是人力系統的兩頭,即一進一出,招聘和解雇。
先來看招聘這一步怎么做。大多數組織招人主要是看技能和經驗,各個層次的招聘都是如此。但人的技能可以學習,人的價值觀卻很難改變。這個時候就要發揮篩選的作用,把那些不符合的人過濾出去,要有一票否決的作用。一旦進來之后,我們要利用好入職培訓這個環節。很多入職培訓愿意去講福利政策、行政制度。不對,員工剛剛來到一個組織,尤其是那些初到職場的年輕人,他們步入了人生的新階段,對很多東西充滿了好奇,這樣的機會稍縱即逝。我們要把最重要的那六個問題的答案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組織為什么存在,他們是由于秉持什么樣的價值觀才得以來到這里,而當前我們最要緊的是什么事?要跟他們聊這些,激發他們為組織作出改變和提升的熱情。
當然可能也會有解雇人的時候。這是特別考驗企業清晰度的時刻,杰克·韋爾奇在《商業的本質》那本書里說,開人是體現組織一致性的最佳時機。很多組織過于看重短時間的業績或者叫績效,表現好的留下,表現差的離開。但從組織健康的角度來看,我們更應該看重他們的核心價值觀方面。所以,到底是要價值觀,還是要業績?如果用核心價值觀和業績來做一個四象限的話,我們肯定愿意留下那些符合價值觀同時業績好的員工,解雇那些不符合價值觀同時業績又差的員工,沒什么可說的。難以抉擇的是中間的兩種。可能有些員工在價值觀上是符合的,但業績有些問題,我們要積極地把他們留下來,評估他們業績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看看有沒有機會幫他做一些改進。反而是那些業績好,但價值觀有問題的員工一定不能留下,否則會引發所有員工對核心價值觀的嚴重懷疑。一旦組織言行不一,前面做的那么多傳達清晰度的事情就此前功盡棄。所以不要含糊,我們要讓這類員工離開。這會體現組織對價值觀的堅守,表面上你可能一時間損失了他們的業績,但其他員工會因他的離開感到激勵,“嗯,組織還是可靠的”。他們會表現更好,貢獻更多,很有可能彌補甚至遠遠超過那個人離開所帶來的損失。而且你也幫助了被解雇的那個人,核心價值觀注定了他與組織格格不入,離開這里才有機會找到匹配的組織,在那里他更容易取得成功。
(作者單位為國網北京電力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