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積和
【摘要】目的 推拿七步法對小兒脾虛泄瀉的治療效果分析。方法 將145例對象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采用小兒推拿七步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小兒瀉止散治療,比較二者療效。結果 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推拿七步法治療小兒脾虛型泄瀉效果明顯,并且可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小兒;脾虛泄瀉;推拿;七步法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8..01
小兒脾虛瀉是小兒泄瀉類型之一,癥見久瀉不止,時作時止,大便稀薄,夾有乳塊或食物殘渣,或每于食后即瀉,日瀉數次或十余次,精神疲困,面黃,舌淡,苔厚膩,脈沉無力[1]。我院對收治的患兒采取推拿療法,效果顯著。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45例均為2007年10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脾虛泄瀉型患兒,分作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男45例,女40例,年齡3個月~6歲;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6個月~5歲;兩組基礎資料比較無差異,可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1)揉中脘:患兒仰臥,醫者掌根緊貼于患兒臍下2寸處,中指指腹放于患兒中脘穴處,中指力度以皮膚下陷3~5 cm為宜,掌根力度稍輕,逆時針方向揉腹3 min。(2)揉關元:患兒仰臥,醫者以拇指指腹放于關元穴,力度以皮膚下陷2-3cm為宜,點揉3 min。(3)揉足三里:患兒仰臥位,微屈雙下肢,醫者以雙手拇指點按雙側足三里,力度以皮膚下陷1~3 cm為宜,點按3 min,或者左側逆時針,右側順時針方向旋揉2~3 min,頻率50~80次/min[2]。(4)推上七節骨:患兒仰臥,醫者用拇指指面放在長強穴,其余四指分開助力,自長強穴推向第四腰椎,力度以皮膚下陷2~3 cm為主,次數為150次。(5)捏脊:患兒取俯臥位,醫者以雙手拇食兩指自尾骶沿脊柱向上推捏,隨推、隨捏、隨放,按照捏三下提一次的原則,先從脊柱兩側開始做一遍,再從督脈經做一遍,一直從長強穴處推至大椎穴為止,如反復操作5~7次。(6)清補脾土:患兒取坐位,醫者一手扶患兒手背,另一手用拇指旋推患兒拇指末節螺紋面,如此推拿300~500次。(7)擦脾胃俞:患兒俯臥,醫者掌面放置于患兒脾胃俞部,力度以皮膚下陷1~2 cm為主,做往返左右摩擦運動,摩擦1 min,以操作部位溫熱為度。
以上操作以滑石粉為介質,總時間約10~15 min,每日1次,5次為1療程,治療一療程后有明顯療效[3]。
1.2.2 對照組:1歲以內每次服1/3袋,1~2歲每次服2/3袋,3歲以上每次服1袋,1日3次,6天為1療程。
1.3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中醫病癥療效診斷標準》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
2 結 果
治療組優于對照組,率具有顯著差異(P<0.05)
3 討 論
小兒發病容易、轉變迅速,往往一日多變,導致五臟、表里同病,病因病機并存。因此,中醫學中,小兒泄瀉可分型為寒濕瀉、濕熱瀉、傷食瀉及脾虛瀉等型。小兒脾胃發育尚未完善,消化機能減弱,水濕停留于腸胃則泄瀉。所以,在治療時,表里、病因病機必須同時進行,缺一不可。
推拿七步法是通過揉中脘,揉足三里,揉關元,推七節骨,捏脊,擦脾胃俞,補脾土等方法對小兒脾虛泄瀉進行治療的,而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清靈,只要在臟腑相關的部位施以手法刺激,便可起到調節臟腑功能,擴張毛細血管,改善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4]。應用推拿治療小兒脾虛泄瀉重在調整陰陽,協調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推拿治療對脾胃功能的加強更顯著,從而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又根據小兒“脾常不足”的特點,使用手法治療脾虛泄瀉時應以補虛為主、瀉實為輔,以達到治療本病的目的。本組結果提示,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具有顯著差異(P<0.05)。
綜上,推拿七步法治療小兒脾虛泄瀉效果顯著,運用價值高,適合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徐君英,趙君平,王愛茹.中醫綜合治療小兒脾虛型泄瀉的臨床治療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11:1241-1243.
[2] 王菊菊,陳秀珍,吳云川,等.推拿干預小兒脾虛疾病臨床療效類相關文獻研究[J].河南中醫,2017,04:730-732.
[3] 崔瑞琴,肖 靖,閆亞飛.小兒推拿聯合神闕穴艾灸治療小兒脾虛泄瀉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7,07:99-100.
[4] 李 博,孫東平.小兒推拿配合艾灸治療小兒脾虛型泄瀉20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10:111-112.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