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萍
【摘 要】本文結合《千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實踐,闡述在“新基礎教育”理念下,如何進行概念教學。本節課改變了以往數學概念課的教學,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巧設問題情境,從而激活概念課的教學;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溝通知識間的聯系;通過重心下移的方式引導學生人人參與活動操作,真正開放數學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充分體驗,加深對概念的本質認識。
【關鍵詞】概念教學;新基礎教育
“新基礎教育”數學教學改革指導綱要指出:“數是學生數學學習需要建立的最為基本的概念。”“因此,要借助于數概念的教學,使學生經歷數概念不斷形成和擴張的過程,感悟數認識的框架性結構的存在。”[1]數概念的知識教學,不但要讓學生認識各種數,還要讓學生把握數概念認識的基本結構。因此,教師在數的教學中,應掌握數概念的知識架構,形成有效的“長程”設計。在教學《千以內數的認識》中運用“新基礎教育”的理念,改變了以往“散點化”教學,利用學生已有認知結構,合理重組加工教材,進行有效教學。
一、巧設情境,激活概念教學
情境教學法在數學課堂中極為普遍,采用有效地情境導入,可以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新知的熱情。因而,課堂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巧妙地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認知沖突”,促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需求,從而便于教師引入新的知識概念。
教學片段一:播放微視頻“小動物數數”。
(小貓:“1、2……8、9、10,我數了10個小正方體。”小狗等一群小動物,邊說邊拋出正方體:“我也數了10個。”小正方體的數量越來越多,瞬間,小正方體堆積如山。小狗:“這么多呀!到底有多少呢?”)
師:猜一猜這里一共有幾個小正方體呢?
生:八百、一萬、五千……
教學時,教師將數的產生與發展這一生活實踐的需要巧妙地設計成微視頻,創設了數數的情境,隨著小正方體的數量越來越多,擺放雜亂無序,使學生無法使用之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數數,從而引發學生原認知與現實的矛盾。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進行猜測估計,產生不同的猜測結果,從而激發學生數數的需求,使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很自然地進入探究主體的角色,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情境中理解概念。
二、找準起點,溝通內在聯系
本節課,利用小動物數數的微視頻,成功激活學生已有經驗。接著通過微視頻,動畫呈現了將1000個零散的、完全一樣的小正方體,由一個一個整理到十個十個整理,然后慢慢匯聚成1個大正方體的過程,不僅幫助學生對抽象的數概念建立感性認知;而且這一生動自然地動態演示,抓準學生已有數的知識結構基礎,巧妙地將個十百千這四個計數單位,從點、線、面、體四個維度進行了勾連,無形中引領學生怎么數數,幫助學生利用數認識之間的結構支撐進行有效的遷移。使新的概念可以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系,并自然而然的納入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
三、“重心下移”,有效開放
“新基礎教育”指出真正開放的課堂,要做到“放”、“收”有機結合,實現“有向開放——交互反饋——集聚生成”。追求教學過程真正“開放”,則需實現“重心下移”,把大問題真“放下去”,使全體學生都真正地參與到解決問題的中。課堂上教師要使學生能夠獨立面對問題,并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
本節課的教學,圍繞核心目標,設計了“大問題”進行多次操作活動,每個活動都具有實效性,使學生全員參與,實現“重心下移”,真正放下去。
教學片段二:借助正方體教學具進行數數。
師:“這里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呢?”
四人小組合作,借助學具嘗試數數。教師巡視,收集有效資源。
生:我是這樣數的,先數一條有多少個小正方體:1、2、3……8、9、10。一條有10個小正方體;再十個十個地數:10、20、30……90、100;接著一百一百地數,100、200、300……1000。這里有一千個小正方體。
師:“你能像這位同學這樣,再數一次嗎?”
全班同學借助正方體學具二次數數。
最后教師結合電子白板操作,再次數數。強化“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百,10個百是一千”。理解相鄰計數單位之間十進制的關系。
師:“剛剛通過數小正方體,我們知道了10個百是一千,那么()個十是一千嫩?”
學生獨立思考,交流討論。
生:“10個十是一百,10個百是一千,所以100個十是一千。”
教師立即反問:“這個100是怎么來的呢?”
生:我們是這樣數的,一百里面有10個十,10個十,20個十,30個十……100個十,所以100個十是一千。
(一)以問促探,識概念
課堂教學時,教師拋出大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大問題“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進行思考,學生有效地使用教具進行自主探究,嘗試數數,同時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在探究活動中,感受不同思維方式的碰撞,通過討論交流,從而優化數數的方法,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能夠從中獲取有效的生成資源,將可利用的資源內化教師通過巡視,捕捉資源,有選擇的讓某位學生進行操作示范,進行數數。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產生了新的計數單位“千”,同時明白數數的規律。教學時,進行多次的數,讓全員參與活動體驗,充分經歷數數的過程,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初識新的計數單位,認識一千,并能夠掌握數數的方法。
(二)以點帶面,解概念
在學生借助學具認識“千”,知道“10個百是千”,理解相鄰兩個數位間的關系之后,教師拋出問題“()個十是一千呢?”此時,部分學生會很快到推理出結果,但無法解釋清楚。教師再次放下去,使每個學生再次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借助直觀教具,進行數一數。這樣可以很清晰地理解100個十是一千。打通了不是相鄰兩個數位間的關系,溝通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這一環節,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使學生形成了一個認知結構,在之后的學習中,學生可以運用數認識之間的結構支撐進行有效的主動遷移。
(三)以具攻難,悟概念
片段三:你撥我數
同桌合作,一人數一人用計數器撥珠子。
(1)從196起,一個一個地數到202。
師:一個一個地數,199下一個數是多少?誰能借助計數器,撥一撥,數一數。
生:一個一個地數,199下一個數是200。在個位上在加一個珠子,個位滿十要向十位進一。(邊說邊動手操作。)
(2)從220起,十個十個地數,數到320。
……
這個環節,按照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借助學具“計數器”動手、動腦、動口,在“撥”、“數”、“說”的過程中,完成對數數的教學,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十進制”。在撥學具“計數器”的過程中,使每個學生經歷“滿十進一”的過程,深化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在師生、生生互動中突破遇到拐彎處時先不知道下一個數是多少的難點。
這節課,本人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重組,改變教材呈現的原有的知識的順序,把斷裂的知識進行修復整合,引導學生借助和運用已有知識,產生建立千位的需求,將新的概念知識納入到原本的結構體系中,突破知識“碎片化”教學。在開放式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豐富的操作體驗,使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效理解和掌握概念,實現新知的內化。
參考文獻:
[1]吳亞萍.新基礎教育數學教學改革指導綱要[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