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涵宇
路遙小說《人生》的精神主題
甘涵宇
路遙是中國當代杰出的文學家,他創作的作品對于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尤其是路遙的經典小說《人生》,其中包含了豐富的精神和情感,值得現代人去品味和思索,可以從找到激勵我們高中生不斷前行的精神支柱,以及對人生新的認識,永遠保持自強不息的意識。路遙 小說 《人生》 精神主題《人生》反映的是在改革開放時期,我國城市和農村的結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和思想也在不斷改變,由此對人生主題展開了一系列探索。小說的語言比較樸實,是路遙一貫的寫作風格,內容趨向于紀實性的文字記錄,讓人讀了之后產生巨大的共鳴。在這部小說里路遙融入了各種精神主題,如苦難、親情、價值觀等等,讓人在閱讀時愈發感到人生二字的分量。
關于如人生的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期待,但大部分人都會在一開始躊躇滿志,認為自己必將成就一番大事業,這時的人是驕傲的,也是易折的,難以承受住生活的打擊。就好像小說《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一樣,他懷著滿腔熱情參加了高考,渴望通過這種“躍龍門”的方式離開這片荒蕪的黃土地,去外面的廣闊天地闖蕩一番。但是很快現實的不幸降臨了,高加林沒能擁有離開的機會,高考落榜的他只能繼續回到農村謀生活,這時有一個不錯的選擇出現,他可以去當地的民辦小學當老師,比起回家當農民強上好幾倍。然而,好運并沒有一直眷顧著他,高加林的工作被大隊書記的兒子頂替,他還是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揮灑汗水。于是,他將自己內心諸多的苦悶與無奈,發泄到繁重的體力勞動當中,試圖麻痹自己不甘的內心。從小說對這一段的描寫可以看到,高加林那個瘦弱倔強的影子,充滿極度自尊的臉龐,即便賣力地干著農活,卻沒有絲毫表情,眼神里都是對現實的無望和失落。
后來,高加林獲得了一個“走后門”的機會,他再次回到城市,還進入了縣委大院。這時的高加林整個人煥然一新,絲毫沒有先前的困頓萎靡,他對未來包含著期許與熱情,在和黃亞萍的交談中,他甚至說到“聯合國都想去”,表現了他想要在城里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強烈愿望。但由于沒有途徑可以實現他的價值,高加林注定成為人們眼中的好高騖遠者。正在高加林積極尋找前往理想國度的方式時,厄運再次降臨,他被人檢舉了“走后門”的情況,不得不再次回到農村。當高加林這次回到農村后,他以為自己的所有理想都已經灰飛煙滅,人生再無所望的時候,淳樸的村民重新接納了他,高加林才徹底頓悟。正如書中德順爺爺所說,只要努力勞動,生活終究會發生改變。好比溪流的價值就是流向大海,盡管溪流再無蹤跡可尋,而高加林發現自己的價值就是回歸家鄉,用自己的雙手來建設故土家園。高中生通過對高加林人生價值的感悟,可以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更加努力地學習,希望有一天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雖然苦難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不是那么愿意去經歷的,但不可否認的是,苦難能夠磨練并鍛煉人的品性,正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心志,餓其體膚”,造就偉人的就是生活中的苦難。一直以來,讀者對于高加林的形象都是褒貶不一,但是大家都毫無疑問地肯定了他的奮斗。高加林對于城市文明不斷的追求和極度的向往,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看到了城市和農村的差距,于是他想方設法地想要離開農村。另一方面,高加林內心想要脫離農村,卻并不對農村感到厭惡鄙夷,他還非常樂于幫助農村發展改變,小說中高加林發現村里的水井不干凈,他就從城里帶回了漂白粉來進行消毒,這就是他積極改造農村的表現。照這個形勢長久發展下去,高加林必定能夠通過自己學到的先進知識,給家鄉帶來巨大的變革。也正是因為高加林認清了農村的落后和貧苦,所以才不愿再繼續回去受苦,再加上他的教師工作被人頂替,使得他對現實環境充滿不甘和憤恨。
在工作上的種種失意,都是對高加林進行的一種苦難考驗,在面對考驗時,他一直沒有向命運低頭,不管是通過勞動來麻痹內心,亦或是千方百計地找出路進城,都是高加林不屈抗爭精神的表現,即使他的這種斗爭顯得像是個人理想者的行為,但最終成就他找到人生價值的就是生活中的種種苦難。對此,我們高中生應該學習這種正視困難、永不屈服、敢于向命運抗爭的精神,高加林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他一直都是一個精神強者,用自己強大的內心,向現實發起挑戰。我們高中生不論是在今后的學習上還是生活中,都應該保持堅韌的信念,用自強不息的精神迎接不同的苦難和磨礪。
《人生》之所以獲得那么多的好評,不是一個偶然,而是書中的精神主題永遠不會過時,人們不管在任何時候都應該積極向上攀登,而不是做命運的臣服者,困頓在苦難之中。
[1]吳玲.城市夢想的艱難演繹——重讀路遙《人生》與高加林[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1):30~32.
湖南省長沙市長郡梅溪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