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筱筱
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中儒家文化理念分析
閔筱筱
儒家美學思想在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中有著很好的體現。儒家文化理念一直是中國園林植物設計的理論基礎。它首要特性就是美善相樂,基本觀點就是理義、中和、成德,這三者建立起了儒家美學體系的主體結構。儒家中庸思想產物追求中和之美,禮樂之美也對中國園林的景觀植物設計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理念必須要有著“禮”和“樂”的精神才能更好的體現出它的美學。園林景觀 儒家文化 設計理念 美善相樂儒家美學思想與特征是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藝術的構成要素。能夠給予中國園林景觀更多文化底蘊和審美形態。儒家思想主張以仁為本,以樂為熏陶,美的根據在于人,這種倫理人格有著一定的感性形式,儒家的美就是體現了這種感性的倫理人格。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藝術不僅展示了形式上的美,同時里面蘊含的儒家文化思想美善相樂的內涵,形式與內涵一體,展現了古代文化的一種意蘊之美。儒家文化是一種歷史的現象,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被賦予了時代的意義。我們要在尊重和繼承儒家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同時與時代性、人文性相結合,將它們賦予到中國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中去,呈現出新的時代性。
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造型審美特征在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藝術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美和善是緊密相連,無法分開的。將這兩者相結合,能夠更大程度的體現對生命的尊重和完善。儒家思想文化審美的心理主要就是美善相樂,做到盡善盡美,在追求美的時候更要追求善。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中就運用了這一“美善相樂之美”的文化理念。深刻的體現出儒家文化思想的民族文化理念。
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追求高雅和高尚的形式,是儒家思想文化中崇高之美的體現。它的希望能夠催人奮進、陶冶情操。古代儒家思想是建立在道德教化的基礎之上的,在這種基礎上引申出美學觀點:美善結合。美不僅要形式上美,還要追求一種美的思想,將這種美的思想和美的形式相結合,才能更好的體現美這一概念。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荀子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盡善與盡美的結合。在南宋的代表詩人陸游對梅花十分的欣賞,他稱頌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他對梅花的熱愛和稱頌通過詩句都能夠得到很好的展示,在他的詩詞中,能夠看出梅花是一個崇高氣節的君子,有著高傲的風骨和傲人的姿態。一提到菊花就能想到東晉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稱頌了菊花不以嬌艷姿色取媚,卻以素雅堅貞取勝的高潔姿態。同時還有牡丹所象征的中華民族的謙恭謙讓、寬厚容人的高尚品德。這些都在園林植物設計審美中得到了具體的展現。
中庸是貫穿中國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對中國古典藝術精神以及現代的藝術精神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中國園林植物設計藝術中,中庸思想也就是“中和之美”,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很多流派的重要核心思想和理念。中國四大名園:北京頤和園、蘇州拙政園、承德避暑山莊、留園是最能體現“中和之美”這一文化理念的,是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理念的理論基礎。
儒家文化思想“中和之美”是重要特征,它的內涵對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有著重要的影響。中和之美就是追求一種中庸,要求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統一,強調二者在一個有機整體中。所以,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就很好的應用了“中和之美”這一設計理念,“人—園林—景觀植物”這三者協調和統一,追求一種有機之美和中和之美。也就是古代文化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自然和人相互協調。
孔子對美的形態有著獨特的見解,曾說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一美學觀點就是“中和之美”。對美的形態提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動而不過、動而適度”的美學思想,也就是所謂的中和。這種中和的思想為中國園林植物設計藝術提供了重要的設計理念。同時孔子還主張進行情感宣泄的時候要委婉含蓄,不要太直白。“中和之美”也就是強調從設計到創作中的中庸之度,它在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中是最核心的審美形態,所設計的形象要有一定的整體性,整體和局部是一個有機的統一,不能分離,要講究節奏和韻律。同時,在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在繼承和發揚儒家“中和之美”的思想之上,還要有體現時代性,進行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對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藝術有著較好的指導和借鑒作用。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中和之美”所蘊含的文化底蘊,能夠讓人與自然產生更多的共鳴,使得中國園林植物設計藝術能夠充分的利用儒家的文化理念,呈現最好的審美形態和職高境界,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
禮樂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對于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藝術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在中國的建筑、園林設計的發展過程中,禮樂之美都能夠得到展現。禮是指人通過自身的主體意識,與主體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社會規范整合的作用。它追求的是一種社會上的規范和有秩序。儒家文化思想的禮就是等級,得到政治上的鞏固,認為世界萬物都是有秩序的。所以在中國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中,植物就代表了禮教制度。比如最典型的就是皇家園林頤和園。它的設計體現了封建帝國王權的一種等級森嚴的制度,整個園林都十分的莊重。
樂是追求一種“和諧”之美,是人與自然之間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追求自由和理想。中國的私家園林的建造就體現了詩情畫意,追求人與自然的那種自由、理想的狀態。儒家思想認為樂是對情感自然流露,能夠最真實的體現人的情感和意志。中國最著名的私家園林拙政園的嘉實亭以梅實作為主景;枇杷園中以琵琶取景。這些都體現了園林植物設計的人心向善的觀念,豐富了儒家“樂”的內涵,儒家思想中認為,和是樂的精神,序是禮的精神。禮和樂是內外相應的,樂能夠使人活潑生動,禮使人內斂肅穆,這兩者相輔相成,相遇相應,不能分離。
園林景觀植物設計主要是進行自然界的塑造,對于它的創作主題也是從自然界中選取,再根據儒家思想文化理念作為文化基礎和創作根基,能夠使人們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自然之美。自然的樂趣以及自然帶給人類的一種祥和、透徹、清新的氣息,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儒家文化思想理念中一直是將倫理道德作為理義審美的基礎和根源,在進行藝術創作中進行審美,以此來感悟道德人格。孔子的自然美學觀念是“比徳”,將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觀念賦予到自然景物上,在自然大環境下來感受道德理念。比徳實際上就是一種對君子的贊美,是對人格的欣賞,同時在中觀園林景觀植物設計中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理念。
儒家文化理念是要求人們在欣賞自然景觀的基礎之上,感悟人性的倫理道德。欣賞自然環境的美景是感悟美德的一種方式,這也就是所謂的美中“比徳”觀。孔子在自然美學觀中認為要把“德”作為前提,儒家的“比徳”手法被應用到了園林植物的設計中。背誦墨梅畫家華光曾有著作《梅譜》,就是通過對梅花的贊美,來暗喻自然和社會的內在秩序。儒家文化思想理念認為,園林植物設計藝術,不僅僅表現它自身的外在之美,更重要的是展現一種哲理和美德。
大自然所具有的萬物:山水、鳥獸、蟲魚等所帶給人們不但有視覺上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它們表現的內在意蘊。花木是與人類的本質、形態相對較相似的一種自然景物,它們可以與人進行比徳,對它們的觀賞,不僅能夠體會他們外在形態及神態上的意蘊,還能夠體會到類似人的德行之美。中國從古自今的園林植物設計都充分的體現了儒家的“比徳”思想。著名的北宋哲學家周敦頤,也是儒家理學思想的鼻祖,他的代表作《愛蓮說》中,就是將蓮花與君子進行比徳,蓮花所具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正是君子潔身自好的優良品格的反映。
將儒家文化審美思想應用到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中,是園林景觀設計審美在不斷的繼承和完善,是自然情趣與儒家文化精神結合的產物,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力量。中國園林景觀設計要在繼承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同時還要與時代相結合,追求時代的創新,才能促進中國園林景觀設計事業的發展。
[1]矯克華.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中儒家文化理念探析[J].中國人口 ·資源與環境,2015,25(S2):224~228.
[2]矯克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審美與儒家文化思想研究[J].中國人口 ·資源與環境,2012,22(S1):388~391.
信陽農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