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燎雁
基于特征重組的二語形態變異研究
傅燎雁
目前學界對于二語形態可變性形成機理的解釋還沒有達成共識,圍繞特征在習得中的重要作用數種假說相繼而出,其中“特征重組假說”成為目前學界格外關切的對象。本文以特征理論為基礎,探討了特征重組與參數設置對二語習得的解釋力。二語形態 特征 特征重組二語形態問題是指二語學習者在習得和處理特定二語語法形態和功能詞方面的困難,二語語言輸出存在變異現象。二語形態問題是二語習得研究的一個中心課題,也是近年來生成語法學派研究的一個熱點。本文在Chomsky的特征理論指引下,梳理圍繞特征在二語形態問題上的重要假說,分析了融合“特征重組假說”(Lardiere 2008,2009)與參數設置來解釋二語形態變異的可行性。
不少國外學者應用最簡方案的特征理論進行了大量二語習得實證研究,根據目前學界對于二語形態可變性形成機理的解釋,存在“損傷”和“無損傷”之爭,爭論的焦點在于二語中形態標記的缺失是否意味著中介語句法系統的損傷。
Beck(1998)認為過了關鍵期的二語習得者的語言官能已經損傷,使得他們不再能夠設定二語中功能語類的特征值,因此二語中功能語類的特征值永遠處于無值狀態(二語語法表現出一定的變異性)。二語學習者在初始階段會把的英語的形態語音形式映射到母語的功能語類特征上,即一語語法,二語詞匯。但隨著二語輸入的增加,他們會在表層形態上接近二語,偏離母語。但由于功能語類特征值得失效,他們不可能建立與英語本族語者完全一樣的語法表征。
該假說對解釋二語習得的普遍失敗有一定的價值,但有個潛在的問題,研究者認為屈折形態的缺失表明功能語類的未習得,下這樣的結論欠謹慎。因為沒有存在于受試輸出中的數據不能被視為表明不存在于受試的語法中的證明。而且此假說不能解釋一些二語習得現象(如不規則動詞屈折形態使用率顯著高于規則動詞)。
無損傷說中具代表性的是“表層屈折缺失假說”(Prévost & White 2000)。研究者對兩位成人法語二語學習者長期的跟蹤研究,發現他們傾向于在有定形態環境中使用無定形態,但相反的情況卻幾乎不存在。而且原形只出現在實義動詞類,而從不會出現在助動詞類。研究結果表明中介語語法中屈折詞綴的缺失并不是因為二語中功能語類及其特征系統有損傷,而是由于二語習得者在深層抽象句法知識與表層屈折詞綴的匹配上存在問題致使表層屈折詞綴不能實現,表層形態出現特征缺失或使用默認形式。
但此觀點有一個潛在的邏輯問題:學習者在定式句中使用錯誤地使用動詞非定形式,而相反的情況卻幾乎沒有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沒有習得限定性而采用了默認形式:(如 他們不說The kid can *sings可能只是不知道限定動詞sings,所以他們直接就使用了動詞原形sing)。而且該假說也無法令人滿意地解釋一些她發現的現象(例如動詞第三人稱單數-s比名詞復數-s的掌握難)。
Lardiere(2008)通過長期跟蹤研究成年二語者Patty(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分析她的特征重組能力和重新映射的問題。英漢兩種語言都選擇復數特征[+plural],但漢語的復數特征比較特殊,必須和其他兩個特征——確指性[+definite]和人類[+human]組合在一起,英文沒有這個要求,如有“學生們”,沒有“書們”。但漢語的復數標記與量化詞和量詞的共現有限制,如不允許“三個學生們”,但英語有卻沒有。由此,她認為二語習得除了選擇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重新學習特征的組合方式。而且特種類型的復雜性直接增加了特征組裝方式的多樣性,也增加了習得難度。
但受試Patty逐漸習得了與英語本族語者相似的關系從句算子移位。學習的難度并不在于簡單的參數設定,而是將其母語中相當局限的算子移位延伸至英語中其他類型的關系化結構。 Lardiere 提出了“特征重組假說”,二語習得者能利用任何語言特征,且能識別特征,將特征重新組合,映射在二語具體詞項上。二語習得者的輸出缺失屈折形態,不能作為句法表征缺失的證據。
原則與參數框架認定二語習得失敗原因是未能將參數值的設置從L1調整至L2。Lardiere(2008)認為參數的設置不能有效解釋語言表現的差異性不穩定性,她強調二語習得中的特征組裝而非特征的一次性選擇。二語學習者在習得過程中不斷地根據語義和語法功能對母語和二語進行對比分析,尋找形態對應點,識別并重新分配母語功能特征的詞項,將習得的特征在二語中組裝到具體詞項中。
Lardiere(2009)對“特征重組假說”進行了拓展,認為特征識別—重組不是設置參數的過程。她取消了參數設置,不支持宏觀參數,也不支持微觀參數,提出“參數設置即特征選擇”,而這個說法稍欠恰當,就特征識別-重組和參數設置的關系上,它的處理有些草率(戴曼純2011)。
無論是特征重組還是參數設置都不可能回避二語習得的“邏輯問題”。二語習得絕不是通過歸納二語輸入來完成。作為自然語言的中介語受UG制約,也就勢必會受制于參數的演繹作用。某些抽象特征必須依賴UG進行自上而下參數演繹完成識別重組,絕不是純粹觀察、推導進行自下而上歸納學習的結果。
而且,微觀詞匯參數已將語言之間的差異——參數歸約于詞庫中某些詞項特征的不同,如功能語類形式特征。這就是說,在當前理論框架并未放棄參數,而只是改變了參數的實現方式(毛眺源、戴曼純 2015)。由此可見特征重組假說沒必要放棄參數設置,所以特征識別-重組應該與詞匯參數設置融合。
特征重組假說是生成語法框架下二語習得理論的新發展,是基于最簡方案特征理論、可以拓展的二語習得研究范式。進一步的研究可以嘗試融合特征重組與參數設置,結合兩者對二語習得的解釋力進行實證考察。
[1]Beck M.L.L2 acquisition and obligatory head movement:English-speaking learners of German and the local impairment hypothesi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8(20):311~348.
[2]Lardiere D.Feature Assembl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Liceras J.,H.Zobl,H.Goodluck.The Role of Formal Featur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New Yor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106~140.
[3]Lardiere D.Some Thoughts on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Featur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9(2):173~227.
[4]Prévost P. & L.White.Missing surface inflection or impair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tense and agreement[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0(16):103~133.
[5]戴曼純.二語習得中的特征與特征組裝[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4):91~98.
[6]毛眺源,戴曼純.二語特征重組假說之參數構想新解[J].現代外語,20015(5):667~677.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本文系紹興市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博客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特征重組模式下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二語形態問題研究”(項目編號:Y201737707)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