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斯陽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并非不可調和
張斯陽
近來,全國各地都在采取措施來保護我們的碧水藍天,但仍有部分企業排放不達標。在擔心自身健康的同時讓人不免深思和憂慮:一隅尚且如此,何況全國乎?如何讓綠水藍天保持長久,讓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也將是本文著重討論的話題。污染企業 經濟發展 環境保護近年來,我國經濟一直在高速穩健發展,可是在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卻不容樂觀。一方面,大量的生產、大量的消費和大量的廢棄物向環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質大量的增加,環境質量快速惡化。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的環境也提出了較高的水準。因而,我們就必須要了解什么是環保,為什么要環保和如何進行環保等問題,并為環保大業的早日實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所謂的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任務就是運用現代環境科學理論和方法、技術,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和治理環境污染和破壞,綜合整治環境,保護人體健康,促進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持續發展。
由于購置環保設備及日常運行所需資金數額巨大,導致大量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不想或舍不得投入,但據美國派駐北京的環保官員估算,如果96年開始投入巨資,04年前須緊急投入3萬億美元,才能徹底解決環保問題。數字相當于建政后前40年財政收入總和的7-8倍。但放眼全國,自20世紀后半葉,由于人類工農業蓬勃發展,大量開采水資源,過量使用化石燃料,向水體和大氣中排放大量的廢水、廢氣,造成大氣圈和水圈的質量惡化,甚至是大氣臭氧空洞、溫室效應等嚴重后果,從而引起全世界的關注,這些廢物及其催成的變異基因作物糧食被人體吸收后,不但讓人類的機體變得脆弱,各類癌癥及不孕不育患者成倍增加,甚至影響到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傳承!也直到此時,人們才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并投身行動,可謂“亡羊補牢,不知晚否”,令人嗟嘆。上述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完全可以稱之為“壯士斷腕式”,地方經濟增速不低于6%的全國平均水平不錯,犧牲的卻是原本干凈的空氣、水源甚至土壤。地方主官們有沒有想過如果讓環境復原,將會經歷很長時間并付出沉重的代價,甚至將當地政府多年經濟積累全耗盡也不能重新擁有綠水藍天,教訓不可謂不慘痛。其實,發展經濟的渠道眾多,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也并不是不可調和的“死對頭”,不一定非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希望如今的政府牢記教訓,多多發展“健康產業”,并提出如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做事不難,但要長期堅持將一件事做到完美卻不容易。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引入并建立起環評機制并不難,但要堅持將其放在與生產并重的位置,長久運行好甚至形成別具特色的環保企業文化就難了。因此,各企業要通過持續不斷的教育讓每一位企業員工懂環保、會環保并全員身體力行,只有人人堅持下去,才能確保讓整個企業范圍內的環境變得如詩如畫,常保常新。
在實際落實中實行區域治理原則。即各單位不管既定效益指標是否完成,其所轄區域內的環保問題都必須完成,這是個硬指標,沒有任何通融商量的余地。同時,建議各地相關企業主管部門和環保監測部門聯合將環保問題納入對企業的考核中,確定責任人并通過明查暗訪與抽檢相結合的方式發現問題。一旦得到線索或得出某項結論“超標“屬實,不管企業如何紅火或負責人頭上的“光環”多么耀眼,政府都要鐵面無私地將其關停整改直至合格,如果因措施不力而屢不達標,則可以通過“一票否決制”將企業關停,甚至將其列入全國聯網“黑名單”,讓“不聽話者”在全國范圍內無法立足。
一些樹種對污濁的吸收能力極強,如桉樹、非洲鐵樹、松樹等。如果在粉塵、水源高污染區大面積栽植上述樹種,不但可以有效改善員工工作環境,提升健康指數,在這些樹成材后,更新下來的木材還可以為工廠帶來額外的經濟收益,此事例也恰好能證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不但不沖突,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相輔相成。
環保是大家的事,我們也只有一個地球,摒棄舊俗,發展環保型經濟已刻不容緩。在此前提下,政府和公民應當各施其責,并將法律、行政、教育、經濟等多種手段匯成“組合拳”,充分發揮出其中優勢,標本兼治,盡快恢復綠水青山,有效促進環保與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
[1]李鵬志,張學明,孫強.關于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0(02).
[2]吳亞梅.試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J].天府新論,2006(12):77~79.
[3]王春,胡啟南.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哲學思考[J].南昌大學學報,2009(2):61~64.
[4]陳國嬌.對立統一中的辯證:環保與經濟的和諧與雙贏[J].科技文匯,2008(8):215~216.
[5]黃茂興.要青山還是要金山[N].科技日報,2014-5-4.
淮安市易洲印刷貿易有限公司)
張斯陽(1978-),男,吉林人,本科,江蘇省淮安市易洲印刷貿易有限公司,經濟師,研究方向:環保經濟、互聯網金融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