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靖靖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2015年“博克森杯”B組-70kg男子組手技戰術分析
婁靖靖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錄像觀察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2015年全國大學生空手道錦標賽“博克森杯”男子B組-70kg級別的運動員的技戰術進行分析與研究。結果顯示,動作結構比較單一且成功率低,同時缺乏對戰術的理解和應用。
大學生空手道錦標賽;技戰術;男子組手
以2015年全國大學生空手道錦標賽“博克森杯”男子B組-70kg級比賽運動員在7場比賽中的技術動作特點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等知識平臺、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等途徑,查閱空手道比賽、發展現狀和技戰術等相關重點期刊文獻,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1.2.2 錄像觀察法過反復觀察2015年“博克森杯”B組-70kg級別的運動員比賽視頻,共7場比賽錄像,對其各種得分技術動作來進行統計和記錄,最終對運動員的技戰術與參賽表現進行研究分析。
1.2.3 數理分析法把針對錄像觀察所得數據和各項技術統計用三線表來進行數據分析及繪圖,可以清晰地看到各項的使用情況、得分情況及占各項技術動作數量的比例情況。
空手道比賽中的技術動作可以分為拳法、腿法和摔法等主要動作。根據比賽錄像統計技術動作結果顯示,運動員在7場比賽中使用拳法技術動作共212次,成功次數31次,成功率為0.15%,占到使用技術動作的72%。其次是腿法技術動作,使用次數為78次,成功次數3次,成功率為4%,占技術總次數比26%。最后是摔法,使用次數為6次,占技術總次數比2%,得分與成功率均為0。由此可見,在“博克森杯”B組-70kg級別的運動員在比賽中主要以拳法技術動作為主,對腿法和摔法這類高難度的動作使用極少,且成功率也極低。
2.1.1 對2015年“博克森杯”B組-70kg男子組手比賽中拳法的技術動作分析拳法技術動作可以分為前手拳和后手拳,前手拳又可以分為上段擊打,后手拳可以分為上段擊打和中段擊打等主要動作。一次成功的有效擊打均為1分。
從表1可以看出,運動員主要是以拳法為基本的得分手段,而拳法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前手拳上段,在7場比賽中一共使用109次,占到拳法總次數比的52%,而后手拳上段和后手拳中段技術動作在7場比賽中一共使用次數分別為83次和20次,這2種技術動作占拳法總使用次數的百分比分僅別為39%和9%。平均每場使用次數也是前手拳最多,平均每場為15.57次。后手中段最少,平均每場僅為2.86次。這說明“博克森杯”被男子B組-70 kg級的運動員主要使用拳法來進攻或防守,在拳法技術動作中運動員比較注重前手拳上段擊打。從得分上來看,前手拳上段的總得分也遠高于其他拳法。從成功次數和成功率方面分析,此級別的比賽中雖然拳法的使用次數和得分所占的百分比較大,但是這3種技術動作的成功率均沒有超過20%,說明運動員拳的質量不高。
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個人的技術動作的熟練度與身體素質的限制,因為拳的進攻相對于其他技術對身體素質的要求不太高,不像踢腿時還要求有一定的柔韌性和控腿的力量,而且出拳速度也比其他動作速度快。但正是由于拳法的比較靈活,容易受到對方用手格擋的影響,對手很容易通過自身的調整來避免丟分,所以拳法雖然出現次數多,但其成功率不高。
2.1.2 對2015年“博克森杯”B組-70kg男子組手比賽中腿法技術動作的分析空手道比賽中的腿法技術動作可以分為前腿上段橫踢、后腿上段橫踢、前腿中段橫踢、后腿中段橫踢、前腿上段勾踢、后腿上段勾踢等主要腿法動作,一次成功的上段擊打有效得分為3分,中段擊打有效得分為2分。

表1 空手道各種拳法對比
從表2可以看出,運動員在7場比賽中一共使用腿法技術動作78次,主要以前腿上段橫踢、前腿中段橫踢、后腿中段橫踢為主,分別使用次數為17次、16次、30次,分別占到腿法使用次數的百分比為22%、20%、38%,平均每場使用次數分別為2.43次、2.29次、4.29次,說明運動運動員在比賽中這3個技術動作里經常使用后腿中段橫踢,其次是前腿上段橫踢,最后是前腿中段橫踢。而后腿上段橫踢、前腿上段勾踢和后腿上段勾踢3個技術動作總的使用次數僅為15次,占到腿法總次數比也僅為20%,平均每場使用次數分別為均不到1次。
從得分和占腿法總得分比上來看,運動員在比賽中僅有后腿中段橫踢得到6分,占到腿法總得分比的100%。從成功次數和成功率來看,后腿中段橫踢在所有比賽中一共出腿30次,成功有效擊打3次,成功率也僅為10%,雖然前腿上段橫踢和前腿中段橫踢也有使用、成功率為0。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受運動員自身技術動作的限制,腿法對運動員自身的靈敏、速度、力量等身體素質有極大的關聯,運動員在進行腿法高位擊打的時候在距離和機會的把握上不是很準,甚至還有一部分運動員自身的腿法高位擊打時動作也做不完整,起腿后身體的穩定性極大地降低,所以運動員雖然有足夠的出腿次數,但是得分率和成功率卻都很低。而在比賽時所有腿法中只有后腿中段橫踢得分,因為后腿力量大、速度快,爆發力強,與前腿相比更容易起腿,而且擊打的距離相對高位要近,所以對手的反應時間減少。

表2 空手道各種腿法技術對比
2.1.3 對 2015年“博克森杯”B組-70kg男子組手比賽中摔法技術動作的分析空手道比賽中的摔法技術動作又可以分為掃腿摔、勾腿摔和接腿摔等主要的技術動作,因為摔法的技術動作對于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要求更高且在成功摔倒對方后需要進行一次有效的擊打,一次成功的擊打分值為3分。
從表3數據可以看出,運動員在比賽中一共使用摔法技術動作僅為6次,說明運動員在比賽中極少使用摔法,而且沒有一次是成功有效的使用摔法得分。比賽中掃腿摔一共出現過5次,勾腿摔為0次,接腿摔為1次,分別占到總摔法次數比的83%、0和17%,這3個技術動作的每場平均數也分別為0.71次、0次和0.14次。無論從得分、占摔法總得分比還是成功次數和成功率上來看,其數據也均為0,說明此次大學生男子B組-70kg級運動員的比賽中,摔法不僅出現次數極少,而且一份未得。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摔法相對于比其他拳法和腿法要復雜,是由2個部分組成的,首先使用一定的技巧摔倒對方然后再使用拳法來進行一次有效的擊打,二者缺一不可。因為摔法需要一定的爆發力和技巧,所以要求運動員對時機的把握一定準確無誤,而且整個動作要有連續性,一氣呵成,所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運動員在訓練時的難度;從另一方面來說,防守者很容易通過自身的重心或距離調整來克制或者成功的躲避對方摔法,使之后續擊打動作無法連續起來,無法完成一次有效的擊打。

表3 空手道使用摔法技術對比
空手道的戰術種類可以根據組手的運動形式分為直攻戰術、爭先戰術、反擊戰術、佯攻戰術、迎擊戰術等幾類主要戰術。從比賽錄像中可以看出來,運動員在使用拳法和腿法上主要通過直攻戰術來得分,分別得到21分和6分,通過戰術得分占總得分為74%;其次是拳法通過反擊戰術得分為9分,占到總得分你的24%;最后是拳法的迎擊戰術得分為1分,占到戰術總得分的3%;其他的技術動作戰術通過戰術得分均為0。可以看出,運動員主要是以直接進攻為主,以單個動作得分為主,對戰術的應用太單調,在比賽對戰術的制定和實行沒有很好的凸顯出來,沒有通過戰術的調整來提高自身的成功率和得分。
3.1.1 拳法技術方面,運動員在比賽中比較傾向出拳,在拳法中此級別的運動員主要是靠前手拳上段得分。
3.1.2 腿法技術方面,在比賽時雖有出腿,但是次數遠不及出拳次數,而且成功率和得分率很低,主要是靠后腿中段橫踢得分。
3.1.3 摔法技術方面,摔法的技術動作難度最高,而且在比賽時運動員對機會的把握不準確和自身身體素質的不足,所以運動員一般不會去使用摔法。
3.1.4 從各種技術動作分析可以分析出運動員在比賽時主要使用的是直接進攻,以單個技術動作進攻為主,缺乏組合動作的配合,進攻方式更多方面是偏向出拳。
3.2.1 拳法技術方面,應該加強拳的基本動作的練習,在訓練時應該強調動作質量和成功率。提高出拳的質量,減少出拳的次數。
3.2.2 腿法技術方面,運動員既要加強后腿的練習也要注重前腿的進攻,應提高前腿的進攻效率與質量,加強對身體柔韌性、大腿的力量速度和控腿的能力練習,同時也要注重腰腹核心力量的訓練來增強身體的穩定性。
3.2.3 摔法技術方面,應針對運動員的身體的靈敏性和反應能力來練習,加強大腿與手臂的爆發力和增加身體穩定性的練習。
3.2.4 戰術方面需要運動員在平時訓練的時候有意識的來練習,在自身的基礎上能夠對技術結合戰術的的運用上有一定自己的理解,最終可以形成自己的絕技,提高技術在比賽中的得分率。
[1]吉洪林. 世界優秀空手道運動員技戰術特點研究[J ].遼寧體育科技,2008(5):71-72.
[2]張劍波. 國內外優秀空手道女子組手運動員技戰術特征分析[D ].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5.
[3]沈萌芽. 對國家空手道隊重點隊員的技術和戰術跟蹤分析與研究[J ].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9):105-109.
[4]曾慶國,張玉妹. 廣州亞運會空手道決賽的技戰術分析——以馮蘭蘭的技戰術分析為例[J ].內蒙古教育:職教版, 2012(3):69-72.
G886.5
A
1674-151X(2017)17-015-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7.008
投稿日期:2017-07-12
婁靖靖(1992—),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