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斌斌 張俊哲
我國現代大學制度中政府與高校關系研究
于斌斌1張俊哲2
從近現代開始,我國逐步在推行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當前改革正處在承前啟后的關鍵階段。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正確處理好大學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于當前的教育改革而言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其決定了高校教育改革的走向與教育體制改革的大方向,以目前情況分析而言,高校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政府的幫助與扶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接受政府的管理,但是,另一方面,高校有其自己的一套較為成熟的管理體系,應避免外界的干擾,因此政府與高校的關系較為微妙,需要找到二者的平衡點,本文在高校管理的角度探討現代大學制度中政府與高校的關系。
現代大學 大學制度 政府 高校
政府與大學的關系一直是學者研究的重點,首先,大學屬于社會,作為社會組織的一員,政府作為行政管理者,在很多方面大學需要得政府的幫助和扶持,相應的大學應該接受政府的管理,這是必然結果,但是大學中存在有成熟的大學制度,其適應于高校的自身發展要求,具有固定的管理方式與運行體系,在某些地方其制度或許會與政府要求不契合,因此為更好的發展高校教育,需要對政府與高校的關系做好充分的分析,在結合大學制度的前提下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
大學制度簡言之即大學生存與發展所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大學制度不僅狹隘的局限于大學內部的組織結構或學生行為規范,其與外部——市場經濟和現代教育需求也緊密相關,具體的規章制度由于學校不同或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我國的現代大學制度可以大致概括為“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大學依法辦學,民主管理,社會評估;創建者、辦學者、行政管理者、學習者權、利、責分明”。現代大學制度在近現代的社會急劇變化之下也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目前,大學制度已經漸漸趨于穩定,當前中國大學制度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其一,界定學校與政府的關系;其二大學的學術內實行學術自由[1]。
近代,隨著民眾素質的普遍提升與現代化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高等教育,大學的功用和地位也隨之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與重視。并且人們開始不僅僅滿足于關注大學教育與制度,而是化關注為希冀,渴望高等教育與大學制度在21世紀新形勢下取得革命性、實質性的突破,在全球高等教育格局中爭得一席之地。因此,中國大學的發展面臨著的許多亟待解決的體制障礙也開始被重視,為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的夢,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成為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重中之重。建設好大學制度才可以真正意義上解決新時期我國大學發展的多重困境,因此,政府與學術界已經達成共識——必須把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大學制度有了根本性的改革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速度也空前加快,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有了實質性的變化。
在當時的環境下,政府積極對教育改革出謀劃策,適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大學制度創新,試圖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大學制度,于198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是新的歷史時期我國教育改革的真正起點,對建設現代化的大學以及推行現代化大學制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決定》著手于體制改革,將體制改革作為我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決定》指出,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實行校長負責制是我國未來一個時期內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至此,現代高等教育的模型初顯,現代大學制度也初步具備了雛形,政府與大學之間的關系也開始發生著變化,政府對大學形成了實際上的管理。為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改革,鞏固現代大學制度,于1993年又批準頒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綱要》在教育體制改革部分提出,“必須從解決政府與高等學校、中央與地方等關系入手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并逐步建立政府宏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新體制。”從該綱要可以看出,政府已經意識到應該給予大學更多的自主權與自我管理權,自主辦學成為現代大學制度的一個新的指向針[2]。在實施“自主辦學”政策之后,我國的教育事業迎來了蓬勃的發展,教育成果與教育人才輩出,高校的發展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態勢,這一切都說明了給予高校自主權的決定是十分正確的,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改革以及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注入了一真強心劑。因此1998年政府繼續出臺《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高度明確的肯定高校獨立法人的地位,并進一步給予高校實際的自主權,《高等教育法》明確指出高校作為法人實體擁有七個方面的自主權。并于1999年正式實施推行[3]。
盡管改革開放以后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詳見上文中提到的政策法律,但是教育體制的改革與大學制度的建立非一蹴而就,從政府給予高校自主權來看,除卻上文中提到的三種政策法律,2010年政府又推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再一次明確的提出要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在1983-2010年近30年的時間里,高校的自主辦學權成為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盡管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實際上高校的自主辦學權卻仍然沒有取得實際的突破性進展。分析其原因,其主要原因即在于自主權的實施涉及到政府與大學的關系,二者的關系如果不能找到平衡點,無法妥善處理,那么高效的自主權就始終處于尷尬的狀態[4]。
政府與大學之間的關系主要集中于兩點,一是政府該怎樣看待大學、管理大學,二是大學應該怎樣應對來自政府的外在影響等一些問題[5]。在改革開放之前,高校完全受控于政府,政府對高校實施著高度集權管理。因此二者之間的關系困境并未凸顯,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高等教育體制也推行改革,高校辦學自主權問題首當其沖。此時政府與大學的關系開始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隨著教育改革呼聲卻來越高,政府與大學的關系開始陷入困境,二者仍未找到平衡點,導致大學“自主辦學”制度空有憑據,卻無法實現。深究其原因,“自主辦學”歸根結底來源于西方教育文化,與我國傳統的教育文化根基不同,環境不同,二者的磨合需要一定的時間;此外,在改革開放前30年以及新中國成立前的70多年中,我國高校一直由政府完全管理,政府管理高校已經成為一種固有的思維模式與制度模式,要想打破這種模式,需要一定的時間,不僅僅依賴于政府的“放手”,更依賴于高校的自我主動性。
中國大學制度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各種的曲折與反復,卻仍然為適應時代發展而進行積極地改革與創新,大學制度發展的歷程既是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的體現,也是政府與大學之間為找好二者關系的平衡而進行的一次又一次的摸索與創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二者關系將會找到平衡點,從而建立更加完善的大學制度。(通訊作者:張俊哲)
[1]劉海波.政府和高校的信任與分權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2,10(06):42~47.
[2]顏事龍.對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05):34~37.
[3]張應強,蔣華林.關于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理論認識[J].教育研究,2013(11):35~43.
[4]李洋,陳東慧.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應調整的兩種關系[J].亞太教育,2016(22):203.
[5]姚宇華.我國大學與政府關系的嬗變和展望——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政策文本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1):116~124.
1.北華大學信息技術與傳媒學院;2.北華大學電氣信息工程學院)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轉變政府職能與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項目編號:ZC12017)的相關研究成果。
于斌斌(1984-),男,吉林人,碩士研究生,北華大學信息技術與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移動學習、遠程教育和網絡安全;張俊哲(1970-),男,吉林人,本科,北華大學電氣信息工程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