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張飛
空巢老人生活質量和心理及社會支持
蘭張飛
文章通過開展調查的形式總結出了一些用于改善空巢老人生活困難的方法,為今后社會制定空巢老人關愛計劃提供一定的依據。
空巢老人 心理健康 日常生活
研究發現,空巢老人相比于非空巢老人而言,生活質量整體偏低。老人的生活質量受到各方面的影響,諸如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經濟情況等基本因素的制約。尤其容易受到婚姻狀況的影響,如果老人失去伴偶,那就只能使一個人形單影只,生活顯得十分孤獨無依。這些結果與許多調查顯示相同。分析認為,隨著老人年齡的增加,老人的生理狀況,尤其是身體健康狀況會面臨各種問題,同時容易產生各種依賴心理,由于空巢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邊,身體出現病癥,諸如感冒、拉肚子等都會讓空巢老人覺得惶恐。空巢老人除了在身體健康方面得不到充足的保障,在其他方面同樣面臨著很多問題。缺乏情感慰藉,生活的物質需求得不到保障,情感關懷缺失等問題都會對老人的身心健康產生很不利的影響,許多空巢老人性格上會出現抑郁孤獨,行為能力和記憶能力衰退等,進而造成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的惡化。
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與年齡分布有關,統計發現,60—70年齡段的空巢老人生活質量比70—80年齡段的人生活質量較好,70—79年齡段的老人生活質量又高于80歲以上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這說明老人的生活質量受到年齡因素的影響很大。不難理解,隨著老人的年齡增加,老人的身體功能逐漸下降,各種疾病逐漸顯現出來,反復就醫嚴重影響老人的生活心態,也會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另一方面,老人年齡增加也會石老人感到孤獨無依,子女都不在身邊導致老人需要人幫助時孤立無援。調查顯示大多數老人十分擔心自己生病沒有人照顧,隨著年齡增加,老人與時代逐漸脫軌,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利用社會科技手段的能力逐漸下降,這同樣也會導致老人喪失安全感。
調查表明,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性別也存在著較大的關聯。女性空巢老人相比于男性空巢老人而言,他們身體狀況出現問題的可能性更大,患上慢性病的概率高,心理壓力也更大。相比較于男性空巢老人,她們更容易出現“人老無用”的消極心理。國內外的許多調查均表明,女性在心理方面更容易出現壓力,主觀幸福感更難得到滿足,社會地位以及自身身體優勢也是造成女性空巢老人生活質量不如男性的一個重大因素。
空巢老人由于缺乏子女的陪伴,配偶在生活中就顯得尤為重要。調查顯示,有配偶一起生存的空巢老人雖然缺乏子女的陪伴,但是有老伴兒的相互扶持和關心,在生活中也能較為樂觀的面對困難,精神上的相互扶持也可以給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減輕壓力。而喪失配偶,尤其是早年喪偶的空巢老人,其在生活上經常面臨孤立無援的局面,處于一種“絕對空巢”的生活局面,嚴重缺乏關懷和照顧使得老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心態發生嚴重的改變,情感關懷的缺失使得老人的精神寄托出現問題,讓原本就生活困難的老人更加無助。
調查表明,空巢老人的生活地域與生活質量也有明顯的關聯,主要體現在:城市中的空巢老人生活質量相對更高。分析認為:(1)城市中生活條件便利,許多空巢老人在退休之前就擁有安穩的工作,在退休之后他們擁有穩定的養老收入,城市的醫療衛生條件相比于農村而言要好得多,及時空巢老人生病了,他們也能較快的得到救援幫助。但是在農村地區空巢老人的生活則面臨著很嚴重的問題,空巢老人缺乏收入,基本養老靠子女接濟,生活壓力較大。其次,農村缺乏娛樂設施,醫療衛生條件差也給空巢老人的生活帶來很多問題。(2)城市空巢老人在年輕時往往都收到過較好的教育,有著工作經歷和教育經歷讓他們的日常生活更加輕松。城市的娛樂設施也讓城市的空巢老人之間有了新的交流溝通話題,他們的生活質量相比于條件很差的農村空巢老人而言,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
經濟狀況直接決定老人的日常生活條件,調查表明,老人的物質生活越好,生活質量也越好,由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經濟支援,老人享受醫療衛生、物質環境條件的能力相對于經濟情況差的空巢老人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盡管老人在晚年不需要很多的生活花費,但是擁有一定的經濟收入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十分必要的保障,讓他們不論從心理狀況還是客觀物質條件上都能得以慰藉。
受教育程度直接決定了老人的文化水平,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人生活質量也越好,沒有受過教育的老人生活質量明顯不如受過教育的空巢老人生活質量。分析認為,受過教育的空巢老人在接受新的社會事物時有著較強的接納能力和學習能力,他們懂得讀書看報或者接受社會信息來適當分配自己的日程生活時間。同樣的,社會的不斷變化也要求人們有著較強的接納新事物的能力,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空巢老人學習能力都要比未接受教育空巢老人強。
總的來說,空巢老人的生活條件與婚姻,教育,城鄉差別等各方面的因素有關,在制定照顧空巢老人關護條例時應該參考各方面的信息。空巢老人占社會的比率逐漸增大,照顧好空巢老人對社會的經濟發展有著很重大的意義,政府應該制定一些相關政策保證老人安享晚年,子女更應該拿出時間陪伴父母,畢竟,他們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
[1]劉金光,于艷華,克納新.老年人生活方式、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1).
重慶市渝北區興隆鎮發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