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青州書畫產業發展路徑探析
王 穎
本文通過分析青州書畫產業的發展路徑、存在的瓶頸制約、以及產業內部的適應性調整等方面入手,深入探索研究青州書畫產業發展模式的典型性特征。
社會轉型 經濟轉型 書畫產業轉型 藝術金融
山東省青州市,總面積1569平方千米,人口97萬,為中國古九州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從上世紀末開始,在當地市政府的積極引導下,青州書畫市場迅速發展。據有關數據統計,到2014年青州市擁有大型書畫市場9座,全市畫廊700余家,年交易額達100億元。很多專家學者紛紛被青州書畫產業這一現象所吸引,慕名前來調研。在外界看來,青州書畫市場仿佛一夜之間譽滿全國,而實際上,青州書畫產業發展至今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存在,同時它也是社會發展與經濟轉型所帶來的良性成果。
青州市為古“九州”之一,書畫方面先后涌現出山水畫大師李成、畫竹名家馮起震、現代山水大師劉國松等藝術巨匠。優越的生存環境和濃郁的文化氛圍使青州人養成了欣賞書畫、購買書畫、收藏書畫的生活習慣,為青州書畫市場的形成提供了生長的養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的到來,一批收藏者看到了書畫作品的商品屬性,紛紛投身書畫行業,以自發的形式存在于民間。
上世紀九十年代,許多傳統加工、制造業和相關產業的企業主認識到,書畫產業相對于股市、房市,藝術品投資更加安全,于是將大量資金轉向藝術品投資,市場規模日益擴大。
銀行、信托等金融服務機構也看準了這一時機,針對較為成熟的區域、藝術種類展開了相應的業務服務。農業銀行、濰坊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紛紛開啟了藝術品抵押貸款業務,將藝術品作為抵押品評估定價,為畫廊主提供周轉資金的使用。
有了金融資本的支持,書畫產業有了雄厚的實力,于是“書畫城”這一概念逐步在全國各地變為現實。山東省青州市到2014年已擁有九大書畫市場,765家畫廊,從業人員3000多人,書畫創作人員近20000人,青州書畫市場年交易額達100億元,成為中國藝術市場交易的一個奇跡。書畫市場正式升級步入“產業”行列,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從傳統行業中走來,青州書畫產業幾經市場洗禮,逐步形成規模、產業,由過去的自由經營發展為政府引導支持,書畫行業組織社會地位逐步提高,在2005到2010年間,形成了巨大的市場繁榮景象。
在書畫產業迎來“繁榮”景象的階段內,許多問題也應運而生,藝術品炒作、畫廊主業務能力缺乏、真假難辨、作品滯銷等伴隨著社會轉型期的到來不斷迸發,有人高呼藝術產業將要“崩盤”慌亂退市。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產業結構轉型階段,是由于外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產業內部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產業發展遇到了重約束。但只要社會需求持續存在,產業能夠完成對自身問題的深入剖析,并解決問題,就有其繼續存在并繁榮發展的必然性。青州書畫產業在遭遇“瓶頸”后沒有沉淪,而是深入剖析自身問題,針對過去存在的亂象,結合時代發展與社會需求的轉變,做出了必要的適應性調整。
近年來,青州市深刻認識到社會經濟發展轉型對書畫產業所帶來的沖擊,從全市角度出發,提出發展大眾書畫產業,與青州原有中高端書畫市場形成產業化格局,一方面將書畫產業市場拓展到大眾消費群體,另一方面讓更多的本土藝術家可以進入市場,完善產業發展鏈條,為青州書畫產業長期發展續航。
中國中晨(青州)書畫藝術城項目的主要負責人,濰坊中晨集團副總裁孟凡龍認識到:畫廊城要想持續發展,一定要擺脫陳舊思想,轉變自身角色,從“服務”入手。針對畫廊業主和書畫家最迫切解決的難題,開展了入駐畫廊服務、畫家服務、創業服務等,通過轉換身份、明確定位,取得良好效果。
面臨市場的巨大考驗,青州廣大畫廊業主主動適應時代發展與市場需求,轉向廣闊的大眾需求市場;書畫作品向知識型邁進,與聯網結合,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被動銷售”模式,極大的保證了畫廊的經營穩定和資金流轉。
青州書畫產業從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起步,從一小批自發的民間作坊逐步脫胎換骨,歷經市場大潮的洗禮,逐步走向繁榮穩定。其發展路徑既有歷史的必然性,也是社會發展與經濟轉型的良好印證,這一歷程既經歷了市場經濟的自然選擇與淘汰,也充分體現了青州人雄渾的魄力和積極的主觀能動性,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繁榮發展與社會的穩定,青州書畫產業也必將克服重重困難,勇攀高峰,成為中國當代書畫產業的風向標。
[1]金融為什么愛上了藝術?[N].廣州日報,2011-02-07.
[2]濰坊銀行首推藝術品倉儲庫業務:藝術金融風生水起[N].經濟導報,2014-04-21.
[3]藝術金融:市場突破新力量?[N].南方日報,2016-05-23.
中國美術書法家(青州)創作服務中心)
王穎(1979-),女,漢族,山東青州人,本科,中國美術書法家(青州)創作服務中心,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