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賢
論創新型國家的構建
李明賢
建設創新型國家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它是黨和政府在新世紀提出的重大發展戰略。本文首先探討了創新型國家的涵義,從經濟、政治等角度分析建設創新型國家緊迫性,并著重從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氛圍、構建高效的創新體制、激發創新主體的創新行為等方面入手,對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出個人的一些初淺看法。
創新型國家 緊迫性 創新主體
創新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可以應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因此從不同的角度,學術界對“創新”下了不同的定義。在經濟領域里,以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為代表,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熊彼特首次提出“創新理論”,他認為“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即“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其目的是為了獲取潛在的利潤。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創新”已不是書上的一個新名詞,而是日益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建立國家創新體系,走創新型國家之路,成為世界許多國家政府的共同選擇。
目前,國際學術界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形成強大核心競爭力,并把自主創新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貫徹到各個產業、行業和地區的國家稱為創新型國家。創新型國家的共同特征是:科技創新成為促進國家發展的主導戰略,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國家,例如科技進步貢獻率普遍在70%以上,研究經費占GDP的比值大都在2%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在30%以下(美國只有5%)等。目前,學術界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有20多個,包括美國、法國、德國、日本、丹麥、芬蘭、瑞典、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這些國家所得的三方專利(美國、歐洲和日本授權的專利)數占世界數量的97%以上。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道路。
我國現在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勞動力、資本投入兩大塊,而科技進步貢獻率較低。隨著我國生活水平和勞動者素質的不斷提高,勞動力價格也在隨之提升,也就不在那么“廉價”了。根據測算,“要實現2020年經濟增長翻兩番的目標,即使投資率在今后繼續保持40%,科技進步貢獻率也必須由當前的39%提高到60%。”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環境的破壞也在加劇,我國各類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下降,生態環境惡化范圍擴大。資源、環境等問題已經是制約我國發展的“瓶頸”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切實可行而且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走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道路,通過依靠科技進步來促使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趨形成,國際競爭也愈來愈烈。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參與國際競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增加,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對我國的技術封鎖也不斷加劇。我國產業創新能力弱,關鍵技術依靠國外日益突出,許多重要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依靠進口。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從其自身的經濟利益和國家戰略出發,對轉讓技術持謹慎態度,尤其對那些關系到國家安全或有巨大市場價值的核心技術,更是實行重重限制乃至封鎖。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我們在對外開放引進技術的同時,更應該注重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擺脫外來牽制,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創新型國家的道路。
同時,我們還應看到技術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手段,發達國家更是利用技術優勢來獲得最大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提高我國的創新能力的任務十分緊迫。首先,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優勢控制市場。憑借科技優勢和建立在科技優勢上的國際規則,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形成了對世界市場特別是高技術市場的高度壟斷,從中獲取大量超額利潤。其次,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優勢控制資源。目前,對太空資源,海洋資源和生物資源等戰略資源的爭奪已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這種爭奪實際上是空間技術,海洋技術和生物技術的較量。新一輪前所未有的“藍色圈地運動”和“生命專利圈地” 正悄然的開展。其次,發達國家憑借其掌握的先進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和通訊,傳播著他們的意識形態,文化和價值觀等。
在這種情況下,后發國家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受到嚴重的擠壓。在新一輪的全球科技競爭中,發展中國家如果能提高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比較優勢,就可能獲得發展的機遇和主動權,跟上時代的步伐,否則也可能進一步拉大與先進國家的發展差距,甚至最終被邊緣化。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途徑已有許多論述,筆者從創新主體的不同層次:國家、企業和個人的角度出發,談談一些看法。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一個復雜而系統工程,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作為一國的運轉中樞,政府在構建創新型國家中更應該發揮主導作用。
良好的環境與氛圍具有滲透作用,能夠影響到社會中的組織和個人,使其樹立創新理念,要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利用好新聞媒體,做好輿論導向,塑造有利于創新的文化氛圍,讓公眾認識到我國創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創新的緊迫感。其次,培養良好的宏觀創新環境,包括法律、制度、政策等環境。我國現在還處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初級階段,相關的法律、制度和配套政策都還不夠健全。建設創新型國家又是一個系統而龐大工程,它不是一句口號、一個文件、一次會議,必須依靠政府這個強大的后盾。法律、制度是保障,政策落實是關鍵,只有將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決策通過法律、制度、政策的形式上升為國家意志,才能為其培養良好的宏觀創新環境,才能保證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有效實施。再次,培養良好的教育環境。人才出自教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更是離不開好的教育環境,切實轉變教育理念,倡導啟發式教學,注意培養人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追求新知,敢于創新,敢于實踐的良好習慣。尤其是學前教育,當前政府對學前教育還不夠重視,專業人才也比較缺乏。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既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又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具有其他各類創新機構無法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要實現企業真正的創新主體地位,除了政府的扶持以外,關鍵還要靠企業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樹立創新意識,要清醒的認識到只有立足創新,加大創新力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并發展自己,否則即使僥幸“活了下來”,也只是處于“打工仔”的地位。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提高個人的創新能力,不僅可以滿足自身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整個民族的創新能力,實現民族的繁榮和富強。所以,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自身創新能力,我們責無旁貸。
建設創新型國家,任重而道遠,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氛圍、構建高效的創新體制、激發創新主體的創新行為,敢于創新、勇于爭先、敢于跨越,為實現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建立強大自主創新能力基礎,使我國真正成為創新型國家。
[1]陳至立.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大會精神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奮斗[M].北京:中國科學院,2006.
內江師范學院)
李明賢(1961-),女,漢族,四川宜賓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