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熠楠
什么是經濟新常態
胡熠楠
本文主要從哲學和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了中國當前的經濟新常態,探討世界經濟新常態的關系以及應該怎樣實施戰略舉措,從而加速經濟的發展。
中國經濟 新常態
國家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還位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提高信心,從目前的經濟階段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堅持平常心態。這是中央領導對國家經濟發展長遠的看待,必將對以后中國的宏觀政策抉擇產生方向性的影響。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經濟增長從2010年開始持續下滑,這主要在于外在問題。因為,當中國經濟增長下滑的時候,其他同類型國家和發達國家也出現下滑情況,有的甚至更嚴重。新常態最開始是由美國華爾街的經濟學家提出的,當時他們認為美國經濟即將出現低增長率和高失業率以及金融風險的情況。而事實來看,經濟發展和他們的預期相同。
而近年來,我國學術界也有人提出中國將進入中高速穩定增長的新常態。因為人力成本和資源價格上升,還有國內可供應面積逐漸減少使地價抬升的原因,我國經濟即將步入瓶頸期,經濟增長緩慢但經濟質量可以獲得提升。有人認為,經濟新常態的最大特征是增速轉換,短時間看,要通過改革來進行制度福利,解決經濟體制里的矛盾。2014年國家的重點提出和引導,更預示著中國經濟新常態理論政策的形成和應用。
從唯物辯證的哲學的角度來看,經濟新常態是指事物不停發展變化,在經歷了強烈的變動之后,常常會出現新的特點,且進入相對平和的狀態。我國經濟的舊常態主要有五個:(1)經濟增速快,一般穩定在年增長10%以上。(2)通貨膨脹率較低。(3)經濟優勢主要是因為廉價勞動力以及資源的投入和對環境資源資源的不斷攝取。(4)經濟發展失衡,主要依靠大規模的投資組建,地產過度開發和外貿商品的爆發式增長。(5)高投資儲存率和低消費并存。
而對于中國經濟的新常態特征,主要是以下幾點:(1)正在過渡為形式更高級、分工更明確,結構更合理的階段。(2)增長速度由高速轉向中高速。(3)經濟發展模式由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4)經濟結構由增量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5)經濟增長模式由傳統點轉變為新的增長點。
透過歷史和現實的深入分析,能夠發現,很多看似無關的事情,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邏輯聯系。正如美國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危害,打斷了世界各國迅速發展的進程,并還在持續:(1)危機的根源,經濟增長方式和結構的扭曲沒有得到改變。(2)各國在針對經濟危機的措施時,過度的貨幣供應,政府救市、市場流動泛濫和社會動蕩越來越激烈。(3)歐美的債務危機和信用危機,可能會因為一些事件再次造成世界性經濟危機。
(1)國際關系平等化。(2)國際經濟多元化。(3)國家貨幣金融體系多元化,一些國家的貨幣通用,擠占美元份額。(4)國際分工更合理。例如;以前大多數為中國制造,而之后的經濟結構將得到調整。(5)國際經濟治理更加民主,新興經濟體國家話語權增加。(6)國際經濟增長呈多元化。
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有能力向亞太以及全球范圍提供公共產品,以促進區域合作和深入開展。作為亞太區域的經濟大國,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即為區域作出了貢獻。我國經濟增長模式將轉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長方式將由資源投入粗放模式轉變為科技創新模式,有利于帶動世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讓科技和服務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新的經濟環境中,要逐力推薦新型工業化、現代農業化、信息化的共同發展,推動傳統企業轉型中高端,便于為大眾創業、市場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促進大眾創業,積極培養新增點,是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轉變。
經濟穩定增長,得先保持穩定增長和結構的平衡,堅持社會政策的領導,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結構調整緩慢,難以實現持續高質量的增長。所以,在此形式下,應該將轉變方式和調整結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當產業基礎不斷完善后,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經濟。以合適的速度達成有質量的增長,這需要很高的經濟調控和政策才能,才能夠實現穩定增長。
體制的障礙才是造成新常態發展的難題,這需要不斷的改革突破。2014年來,我國在外貿、金融、財務、投行的重點改革和推進,既穩增發力,又合理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為我國發展打下基礎。
我國還處于難得的戰略機遇時期,要想機遇兌現,在于我們能否清晰地認識到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平常面對經濟增長速度的縮減。另外,我們能否在房地產調整時期,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這是也是我國經濟能否再次興起的重點。
[1]張悅 .什么是經濟新常態 ?[J].環境經濟,2015(15):24.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