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炎林
探析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
馬炎林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代中國的主題,而建設和諧校園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一切積極因素建設和諧校園文化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有助于學校發展和學生進步。在一定程度上強調立足時代,立足實踐,培育與之相適應的和諧校園文化,對于建設和諧校園進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 和諧校園 和諧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承擔著傳承文化、創新文化,對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代中國,高校和諧校園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和諧校園制度文化強調制定的制度要對學校管理有很大幫助。一方面,建設和諧校園制度文化能進一步深化校園文化機制,創建適合校園文化發展的體制環境;另一方面,建設科學合理的校園制度文化有利于優化校園文化管理功能,能夠使學校教學和科研呈現出技術創新的態勢,讓制度文化在校園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學校健全完善、科學合理的制度文化培養與熏陶下,校園文化管理體制得以優化,大學生最終一定會成為贏得社會廣泛認同的文化人。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的目的,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要旨。優美而豐富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學校價值理念的外化體現,也是反映學校辦學實力的直觀表現,為學生進行全方面學習提供機會和平臺,促進學生積極進取,也可以通過發揮學校物質設施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傳播功能,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實際行為受到熏陶、滲透,為培養全能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高校軟實力彰顯了高校治學思想、校風學風,也體現了高?,F狀和發展潛能。高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塑造,為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提供智力支持,增強大學生的凝聚力;能夠培育科學合理的制度文化,提升高校軟實力;為建設和諧校園奠定正確的思想基礎,實現其在實踐中的正確性和科學性,是提升高校軟實力的根基和基礎。因而在建設和諧校園文化時要注重建設校園精神文化。
(1)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設中,制度的制定過程缺乏民主。目前高校校園制度的制定大多是高級管理者為了滿足管理的需要而制定的,使學生喪失了表達意愿的機會,導致學生缺乏對制度的認同感。制度的實施過程透明度不高,存在不公平現象。部分學校高層獨斷專行,偏離了正確制定學校制度的軌道。
首先,在治理學校時要加大民主力度。發揚民主為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奠定制度基石。要完善高校制度文化建設的民主決策長效機制,始終把為學生服務,為學生辦實事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同時要堅持校務公開,建立校務公開運行機制,建立健全以教師為主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時刻關注有關學校發展和師生切身利益的問題,讓廣大教職員工充分行使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2)高校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輕視塑造建筑設施的文化蘊涵。某些高校領導片面追求校園建筑設施的布局空間,而忽視了建筑設施本應承擔文化蘊涵,造成校園建筑設施與大學精神、校園歷史傳統出現斷層,致使大學生對于本校精神、歷史傳統都不甚了解。
重視塑造校園建筑設施的文化蘊涵,在高校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可以建設代表校園歷史文化特色的建筑,使學校的精神面貌、歷史傳統通過物質實體得以體現,使全校師生深受熏陶和教育。同時需要在硬件設備和建筑設施等物質載體上體現出來,這是高校發展和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廣大學生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保障。要根據學校學生實際情況,為學生學習、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物質需求。
(3)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存在形式主義,缺乏實質性內容。學校沒有發揮應有的豐富校園活動、振奮學生精神、激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能力的作用,使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很好地調動。某些高校并沒有將精神文化建設深入到全校師生的內心,而是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和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張,可說是南轅北轍。
首先加強校風建設,使高校校園精神文化體現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有實質性的內容。學校舉行的校園活動要避免枯燥乏味,應該要豐富校園活動和完善學生社團建設,追求形式多樣又不失內涵,內容有教育意義又不顯呆板,以此來體現學校的精神面貌,突顯學校的精神文化。而且高校必須在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學校價值理念上重視人文精神,文化建設上體現人文精神,培養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
和諧校園是當代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和諧校園文化是和諧校園的精神內涵。因此,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是我們不可忽視的重要使命,我們應該竭盡全力建設特色鮮明、和諧的校園文化。
[1]常煒.關于構建和諧校園的思考[J].思想政治研究,2007(12):67~69.
[2]孫慶珠.高校校園文化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馬炎林(1992-),女,漢族,山西臨汾人,法學碩士,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資本論。